摘要:当朋友圈还在分享健身餐、美妆推荐时,9月3日的纪念抗战胜利文艺晚会凭借一批演员的扎实表现,悄然引发了关于“表演本质”的讨论。没赶上直播的观众或许错过的不只是一场致敬历史的晚会,更是一次对“何为优质表演”的直观示范。
当朋友圈还在分享健身餐、美妆推荐时,9月3日的纪念抗战胜利文艺晚会凭借一批演员的扎实表现,悄然引发了关于“表演本质”的讨论。没赶上直播的观众或许错过的不只是一场致敬历史的晚会,更是一次对“何为优质表演”的直观示范。
近年来的影视市场中,确实存在部分作品过度依赖流量、忽视表演质感的现象:有的演员表情控制不稳定,台词呈现生硬如读稿;有的作品靠人设营销吸引关注,却在内容上缺乏诚意。但这场晚会用实际表现证明,内娱从不缺能“用角色说话”的演员——真正的实力从不需要滤镜加持,三两句台词、一个眼神,就能把观众拉进情绪里。
郭京飞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段落中的表现,让不少观众感受到了“台词的力量”。他没有刻意突出个人,而是融入情境,用沉稳有力的语调传递出历史节点的厚重感。直播时弹幕里满屏的“代入感太强”,正是观众对这种“不炫技、重共情”表演的直接认可。比起刻意设计的热搜话题,这种靠现场表现力圈粉的方式,更显表演本真。
雷佳音此次的演绎则打破了不少人对他的固有印象。他饰演一位带着孩子的革命者,面对小演员的临场互动时,没有被打乱节奏:当听到“给爸爸带枣”的台词时,他额头的微汗、泛红的眼眶,自然流露出角色的愧疚与坚定。有网友评论“这才是真实的情绪流动,不是靠眼药水催泪的套路”,这份认可,源于他对角色状态的精准把控。
刘敏涛在母亲角色中的爆发戏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她在段落结尾的那句呼喊,哭腔里裹着不屈的韧劲,把一位普通母亲的家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看刘敏涛这段起鸡皮疙瘩”“被她的情绪戳中了”等讨论登上热搜,并非靠营销炒作,而是表演本身的感染力——在美颜滤镜、对口型泛滥的当下,这种“用神态和台词说话”的演绎,更显珍贵。
74岁的宋春丽压轴出场时,用细节诠释了“老戏骨”的功底。她仅用一声“哥”的称呼,就完成了情绪的递进:前半句的温柔牵挂,后半句的泪目哽咽,没有夸张的肢体动作,却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一生跨度。网友称其为“教科书级表演”,正是因为她把角色的情感藏在每一个语气停顿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演绎,是岁月沉淀出的表演智慧。
为什么这些演员的表现能引发集体共鸣?本质上,晚会的历史题材需要“沉甸甸的真诚”,而他们的表演恰好契合了这种需求:不追求表面的“戏剧冲突”,而是沉下心琢磨角色的内心逻辑;不依赖后期剪辑补救,而是在现场完成情绪的精准传递。反观部分流量作品,过度依赖“人设包装”和“工业糖精”,反复套用相同的剧情套路,自然难以让观众产生共情。
当然,我们不必把“流量”与“实力”对立起来——行业需要新鲜血液,但更需要“流量配得上实力”的标准。这场晚会的意义,不仅是致敬历史,更是给行业提了个醒:观众从未放弃对优质表演的期待,那些靠“抠图、替身、数字小姐”敷衍了事的作品,终究会被市场淘汰;而沉下心打磨基本功、尊重角色与题材的演员,无论何时都能站稳脚跟。
如今再谈“内娱有没有好演员”,答案其实藏在这些晚会的片段里、藏在那些默默打磨角色的演员身上。对观众而言,与其盲目追崇“顶流”标签,不如多关注这种“用实力说话”的作品;对行业而言,与其花重金买热搜,不如把精力放在演员培养、内容打磨上。毕竟,能真正留住观众的,从来不是虚假的人设,而是能戳中人心的真诚表演。
这场晚会的热度终会过去,但它留下的启示值得深思:表演的核心是“共情”,行业的未来是“真诚”。当更多人放下浮躁、回归本质,内娱才能真正摆脱“套路化”的批评,产出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
来源:八卦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