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群嘲的 “主理人”?其实学建筑的天生自带主理人气质!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4 14:04 1

摘要:也不知道从哪阵风刮起的,“主理人”这个词儿算是彻底被玩坏了。曾几何时,这仨字还自带圣光,是品味、格调和灵魂的代名词。可如今,满大街的咖啡馆、理发店、甚至连楼下的烤串摊子都冒出个“主理人”,导致这个词的逼格直线跳水,成了互联网群嘲的对象。

也不知道从哪阵风刮起的,“主理人”这个词儿算是彻底被玩坏了。曾几何时,这仨字还自带圣光,是品味、格调和灵魂的代名词。可如今,满大街的咖啡馆、理发店、甚至连楼下的烤串摊子都冒出个“主理人”,导致这个词的逼格直线跳水,成了互联网群嘲的对象。

“主理人主打一个不理人”,这类段子满天飞,大家烦的不是专业,而是那股子明明很普通却非要假装在云端的劲儿。不过这些其他行业的主理人在学建筑的比起主理人的装劲,那可是差远了。建筑人,可以说是天生的“主理人气质”高发群体。

建筑人那股子主理人的劲,最拧巴的一点,就是揣着几千块的月薪,却操着几个亿项目的心。你随便抓一个刚从图纸堆里爬出来的年轻建筑师问问,他的工资条可能也就刚刚够得上城市白领的平均线,根据一些薪酬数据,应届生的起薪在6000到9000元之间晃荡是常态。

可你听他聊天,嘴里蹦出来的词,不是几十万平米的城市规划,就是几个亿造价的地标建筑,仿佛他就是那个在地图上指点江山的总指挥。这种巨大的反差萌,外人看着是纯纯的“装”,但对建筑师自己来说,可能早就习以为常。毕竟,每天在CAD上画的每一根线,都可能对应着成吨的钢筋和混凝土,这种精神股东般的体验,让他们的谈吐天然带上了一种与收入不符的宏大叙事感。

建筑师们还自带一套行业黑话。你要是跟建筑师聊天,听不懂“场所精神”、“建构”、“体块”这些词,那对话基本就进行不下去了。他们不会说“这地方挺有感觉的”,而是会说“这个空间的在地性表达得非常充分”;他们也不会讲“这房子盖得结实”,而是会评价“它的建构逻辑清晰可见”。这套话语体系,就像一道无形的墙,把自己圈在里面,显得高深莫测。这种用词,跟那些被吐槽的主理人非要管手冲咖啡叫风味萃取的行为,简直是异曲同工之妙,核心都是通过语言壁垒,来完成一次不动声色的自我抬高。

更绝的是建筑师们那普遍看谁都丑的审美。经过几年建筑学院的毒打,他们基本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自带批判性滤镜,扫视着城市里的一切。比如每当看到有大师发布的作品,他们都会觉得这个大师黔驴技穷;大众觉得金碧辉煌的建筑,在他们眼里可能是“土味审美”;路人习以为常的街景,他们能给你挑出十几个“设计硬伤”。

他们能对着一块光秃秃的清水混凝土墙壁,滔滔不绝地讲述光影、材质与诗意,也能从一个破败的厂房里,看出后工业时代的美学价值。这种审美上的“高处不胜寒”,让他们常常扮演着城市环境“首席差评师”的角色。这份挑剔本是职业病,可一旦泛滥到生活中,就成了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高姿态,让人觉得难以亲近。

不过要说主理人这个词,最早其实也是出现在建筑行业里,大家没有发现吗。我们行业的小事务所,小工作室老板其实很多都自称为主理人,工作室的名字也得讲究,什么“之间”、“在地”、“非常”,透着一股子哲学思辨的味道。可以说,主理人这个词来源于建筑学也不为过!

你觉得学建筑的天生自带主理人气质吗?欢迎留言评论区!

来源:绿变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