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清时期有文字狱,尤其是清朝的文字狱弄得很厉害,以至于很多书生都不敢写真实的情感,也不敢随便去编书,而是要躲进训诂学里面,去研究文字学,研究语音学和语义学等学问。文字狱对书生的习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管是做官的还是民间的书生,都会对文字狱保持一定的警惕,即便皇
明清时期有文字狱,尤其是清朝的文字狱弄得很厉害,以至于很多书生都不敢写真实的情感,也不敢随便去编书,而是要躲进训诂学里面,去研究文字学,研究语音学和语义学等学问。文字狱对书生的习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管是做官的还是民间的书生,都会对文字狱保持一定的警惕,即便皇帝不追究责任,书生也不敢随便写。
一些学者认为,清朝前期皇帝为了打压汉人群体的反抗,屡屡兴起文字狱,对那些暗含嘲讽和歧视满人的用字,如“胡”“虏”“夷”“狄”等文字,特别注意甄别禁止,进而衍生出一系列避讳规则。实际上情况远比这些要复杂,有皇帝的名号要避讳,有孔子的名号要避讳,还有皇帝妃子的名号要避讳,涉及到的敏感字非常多。清朝的皇帝并不完全要求官员禁止一些敏感字,认为编书的人应该放开手脚,而不应“过讳”或“不当讳而讳”。一般情况下,皇帝明确谕示无需避讳,地方官僚在执行过程中仍然谨小慎微,宁失之言,勿放之宽。清代大量文字狱的产生,很多是层层加码造成的结果。地方官员为了安全,就要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不但自己不能写一些避讳字,而且自己治下的书生们也不能写避讳字,不然就会惹来很大的麻烦。雍正皇帝对“夷”“虏”等字做了一些解释。而且在《清世宗实录》中写道:“如仍蹈前辙,将此等字样空白及更换者,照大不敬律治罪。”虽然他已经明确规定了,没必要避讳太多的字,但真的实行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很多书籍里有避讳的字,有故意空缺的字,还有置换的字,最终弄得《四库全书》都残缺不全,里面有很多字被置换了,甚至有的字空缺。
编订《四库全书》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些避讳字,而乾隆皇帝并不要求完全避讳,编订图书的大学士们却尽量避讳,宁可违背圣旨,也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兴起文字狱,就有可能株连九族。倘若省略了避讳字,或者用其他的字来代替,并不会犯罪,顶多被皇帝训斥一番就算完事。两相衡量,他们还是要按照习惯来省略避讳字,或者用其他的字来代替。《四库全书》编订完毕之后,乾隆皇帝没有认真审查,就直接刻印了。如此一来,《四库全书》不但有很多错别字,有空的字,而且还经过了编订者的修改,最终弄得不可靠了,甚至很多学者怀疑,《四库全书》的编订就是为了钳制思想和言论,把一些带“刺”的内容去除掉,最终起到愚民的效果。书生们大多手无缚鸡之力,只会耍这种笔杆子,会动心思,早就对文字狱惩罚规定做了一番衡量,宁可不用避讳字,而不可能像皇帝说的那样放开了写,不然就很可能被其他人抓住把柄。尤其是做了官的书生,寒窗苦读不容易,一朝做官,光宗耀祖。倘若因为写诗作文或者编订图书,被人治了罪,就真的贻笑大方了。
书生已经形成不用避讳字的习惯,以至于很多诗词中根本就没有避讳字出现,很多图书也故意略去了避讳字,或者用其他的同义字来代替,却弄得歧义迭出,给人们造成了误解。当时的书生没办法,只能写诗作文的时候去掉避讳字,不然就有可能被治罪。那个时代没有言论自由,而到了现在,书生们似乎也没有太多的言论自由。虽然法律规定人人都有言论自由,但真的有书生要抨击负面现象,要抨击一些坏人,就没有什么言论自由了。不但报刊上避讳违禁字,而且网络平台也避讳违禁字,自媒体平台避讳违禁字,最终弄得很多人用违禁字的代称来说事,尤其是一些主播,在报道事件的时候,大多用了其他的字来代替违禁字,弄得像土匪黑话似的,但他能说清楚,观众也能听清楚,岂不是咄咄怪事?清代的书生们似乎就是这样,空去了违禁字,用其他的字来代替违禁字,读者也能读懂。越是这样,越能体现权力系统的肆无忌惮。即便皇帝不要求书生们规避一些文字,也不一定管用,因为各级官员会层层加码,最终弄得很多文字都成了违禁字,而书生知道使用违禁字的后果,就尽量不使用,哪怕空着也不使用。书生形成这样的习惯,无论写诗作文,还是写小说,写剧本,都有意避开违禁字,虽然会产生歧义,用词不是那么恰当,但读者仍然能够读懂,就算是小事一桩。
可是书生长期这样写作,就会改变用词习惯。一旦书生形成这种习惯,就要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为当权者会讳,等于什么都不敢触碰,也就丧失了探寻事物真相的能力,就更别提做社会的良心了。倘若书生一句真话也不敢说,写出来的话都是虚与委蛇的,都是粉饰太平的,那么这样的书生就没有存在的道理,写出来的文字顶多算是文字垃圾,而不能算是什么文学作品。可是书生毕竟要生存下去,要靠卖文章赚钱,或者书生考中以后,做了官仍然要写文章,给皇帝写奏表,给下属写一些发布命令的批文等等。他们必须注重避讳字,因为他们权力在握,一旦用了避讳字,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不但丢官弃爵,而且有可能掉脑袋。使用违禁字有这样大的不良后果,他们当然不敢使用了,即便皇帝开恩,要他们随便使用,他们也不敢,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文化系统,影响了史书的写作,弄得历史记录都不是特别真实了。现在的书生也仍然会受到限制,会避开违禁字,用一些其他的字来代替,最终形成了很多网络语言,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懂,其他人不懂,但运用成熟之后,几乎所有人都懂,算是一种隐喻,一种暗示,也算一种标志。为什么不能直话直说,为什么不能说实话?还是因为有很多忌讳,尤其是权力系统规范下,各个媒体会加码,最终在审核之下产生了很多违禁字,也就让很多书生不敢用了。尤其是一些作家,不敢用就相当于不敢触碰,当然也就失掉了人们的信任。
违禁字可以改变书生的语言习惯,甚至改变当时的文化生态,最终对后代产生不良的影响。由书生的不良习惯来看当时的权力系统,看当时强权的约束,似乎可以看到权力运作的真相,也可以看到书写是被胁迫的,所谓的文化典籍,也不是那么可靠。
来源:铁剑帮帮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