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记者走访新四军第五师在大悟山区的抗日根据地旧址、纪念馆,采访党史工作者,从一些历史印记中,重温80多年前老百姓支持新四军第五师抗战的感人故事。
全媒体记者蒋润涛 刘洋 特约记者易荣波 李怡
近日,记者走访新四军第五师在大悟山区的抗日根据地旧址、纪念馆,采访党史工作者,从一些历史印记中,重温80多年前老百姓支持新四军第五师抗战的感人故事。
印记一:献稻草
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内,一张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照片拍摄的是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于1944年10月签发的一张献草证,证书背面写着:“悟峰乡一保八村徐恒照先生,收到你献给部队的稻草30斤,我们十分感谢。今后我全体指战员当用积极抗战,保卫根据地,努力学习,加强生产来报答你们,并在你们农事生产时给你们以最大帮助!”
1941年7月上旬,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进驻大悟山下的白果树湾村,当地老百姓踊跃参军参战、传送情报、捐献粮草等支援部队抗日。“这些捐献的稻草,主要用于战士们编草鞋、打地铺、喂马等。”纪念馆讲解员周蓓说。
大悟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付波介绍:“这张献草证虽然很轻薄,却承载着厚重的军民鱼水情。它不仅是抗日艰苦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新四军第五师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取得胜利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印记二:做布鞋
在大悟县芳畈镇白果树湾村,76岁的老党员陈国胜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母亲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村民们一起为新四军战士做布鞋的故事。
新四军第五师移驻白果树湾之后,为村里修塘、修堰、栽秧,老百姓都看在眼里。“那时候战士们穿的是草鞋,很不结实,穿一天就烂了,我母亲就召集村里妇女们一起为战士们做布鞋。她们白天干活,晚上在煤油灯下做鞋,一共为新四军战士做了81双布鞋。”陈国胜讲述道。
1944年,由于敌人封锁禁运,鄂豫边区物资供应非常困难,枪支、子弹、药品严重不足,粮食、衣服、鞋子等也极度缺乏。“在艰难时期,老百姓自发为新四军捐粮捐草、捐衣捐鞋,体现出共同抗日的决心。”付波说。
印记三:腾卧房
1943年2月,大悟山区大雪纷飞。鄂豫边区8个中心县的县委书记,66个县的县长、政委,五师团级以上干部等党政军负责人齐聚在白果树湾一山之隔的蒋家楼子参加大会。由于突降大雪,进出山路封堵,寒风刺骨,寒气逼人。
“据当地老百姓回忆,一个小山村召开容纳上百人的军事会议,参会人员无处可住,只能用柴草在地上铺垫,就着彼此的体温取暖。眼见此情此景,村民们心中既震撼又心疼,纷纷主动腾出自家卧房,把珍藏的棉衣棉被拿出来,为战士们驱寒取暖。”大悟县关工委主任陈义万动情地讲述道。
看到老百姓对待与会同志如同亲人,在新年除夕之夜,李先念、陈少敏、任质斌等同志想出一个喜庆的贺岁方式。新年凌晨,待老百姓守岁已毕刚刚入睡,部队给16户老百姓每户送上一捆柴火,斜靠在门上,用红纸包上一块银元放在柴草上。
大年初一,老百姓把门一开,柴火和银元滚进门里,寓意“开门进财、财源滚滚”。接财接福后的老百姓高兴得不得了,将自家的腊肉、糍粑、红苕、花生送到部队战士手中。浓浓的年味驱散了寒气,深深的亲情温暖了人心。
本文来自【孝感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