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微软却把自己的Power Platform推上了战略位置,甚至常年作为重点项目投入。
低代码这几年年争议不断。
有人说它是企业数字化的“救命稻草”,有人说它是“伪需求”,一旦开始就是灾难。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微软却把自己的Power Platform推上了战略位置,甚至常年作为重点项目投入。
这到底是微软“看走眼”,还是我们低估了低代码的真正价值?
低代码黑帕云于2022年5月31日停止服务
如果只看国内低代码赛道的惨烈结局,很多人会觉得微软疯了。黑帕云停服,几乎每年都有厂商倒下;
低代码厂商图谱-图源艾瑞咨询
国内低代码平台的市场渗透率至今还不到2%,甚至多数企业根本没用过。
可反观微软,Power Platform的全球用户量却在翻倍增长。为什么?
微软从来没想用低代码取代程序员,而是想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它依托Office 365、Azure、Dynamics CRM,把低代码嵌入到原有生态里,用来做跨系统数据整合、小功能开发和自动化流程。
对微软来说,低代码不是单独卖软件,而是让企业更快把Excel、ERP、CRM、数据可视化连在一起,事实证明,它在微软体系里非常管用。
但国内厂商的问题是,直接把低代码当成“通用方案”,结果做成了四不像。
很多开发者抱怨过:“用低代码,工作量不仅没减少,反而更麻烦。”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低代码在国内的落地逻辑,本身就是错位的。
企业的业务逻辑高度复杂且变化快,根本不可能只靠几个表单和流程图就解决。
而当企业真的想用低代码去做复杂功能时,平台的局限就显现出来了:
功能封装太重,很多场景无法自定义;接口能力有限,难以整合现有ERP、WMS等系统;数据量一大,性能急剧下降;最尴尬的是,很多“低代码”最后还是得找程序员返工。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低代码平台的使用场景几乎被锁在内部非关键性功能:审批流、表单收集、考勤报表等。
只要碰到跨系统、跨组织、跨设备的复杂逻辑,低代码就会立刻“掉链子”。
所以,问题并不在于低代码概念本身,而在于大多数产品停留在“可视化界面”的表层,没有深入到企业核心数据和业务逻辑里去。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不少中大型制造业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比低代码更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恒逸石化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他们需要统一管理9家工厂的WMS仓库数据,涉及160万条库存记录。
如果用传统低代码工具来做,光性能就会成为瓶颈,更别提跨工厂同步、PDA扫码、实时库存分析这些场景。
最后他们用云表来实现。和大多数低代码不同,它底层基于中文电子表格编程,内置MySQL数据库,也可连接其他类型的数据库,百万级数据能做到秒级响应。
它既保留了表格的直观操作习惯,又能让业务人员根据场景自定义公式、接口和逻辑,做到“懂业务就能开发”。
回到恒逸石化的WMS系统,最初两个人花6个月做出了初版,实施团队再用5个人完成上线。现在系统已经在9家工厂同时运行,不仅统一了库存管理,还通过与SAP、PDA等硬件打通,实现了自动化协同。
换句话说,eversheet不是单纯追求“少写代码”,而是让企业直接掌握系统定义权。这让系统不再是“买来的”,而是“长出来的”。
这可能也是国内复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一条更现实的道路。
最后,你有什么不同的观点?
文 | eamon
来源:无代码云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