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80年前,中国人民以伤亡超过3500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捍卫了人类正义与和平的伟大事业。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80年前,中国人民以伤亡超过3500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捍卫了人类正义与和平的伟大事业。
中国石油报推出特别报道,带大家重温石油工业的抗战故事。油脉连国脉,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油人赓续血脉,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续写时代辉煌。
黑金闪耀红色力量
坐标:新疆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新疆戈壁深处的石油工业,用最简陋的工具和最坚定的信念,为前线输送着宝贵的“黑色金子”。石油工人用一腔热血,凝聚起不可战胜的“红色力量”。
维系“生命线” 毛泽民倾力筑油矿
1938年初春,寒风依然料峭地刮过准噶尔盆地。一位化名“周彬”的中年人,风尘仆仆地站在独山子油矿的井架旁。他就是时任新疆省财政厅代理厅长的毛泽民。
放眼当时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然沦陷,国际通道几近断绝,石油极度匮乏。西北,尤其是新疆独山子与甘肃玉门,便成了维系抗战经济命脉的“生命线”。毛泽民力排万难,多次从新疆拮据的财政中,挤出宝贵的资金和物资支持油矿的建设与发展。一笔笔拨款如及时雨,让一批批设备器材穿越戈壁运抵矿区。
林立的钻塔背后,是我们打破战略物资封锁、自力更生的决心。新疆独山子油矿,这盏在戈壁深处点亮的“油灯”,开始为抗战的漫漫长夜输送光明与力量。
“一县一机” 戈壁丹心献航空
1943年7月,全国“一县一机”的号召传来,动员各界捐款购买飞机,支援浴血奋战的空中健儿。
口号传来,炼油厂沸腾了。“捐!必须捐!咱炼的油给飞机用,咱省下的钱也得给前线添把火,打鬼子!”全厂500多名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职工,纷纷捐出自己的薪水。
马世镇捐款160元,徐德成捐款150元,库尔班捐款100元……独山子油矿最终捐款总额高达5.3万余元!这不仅仅是钱,更是整个炼油厂勒紧裤腰带,为前线将士捧出的一颗颗真心。
统一战线 油出天山援苏联
石油是决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负的关键。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新疆地方政府与苏联展开合作,开始对独山子油矿进行艰难的开采。从1937年到1943年,独山子油矿累计开钻33口油井。1942年,独山子油矿的年产量更是达到了7321吨的顶峰,与甘肃玉门、陕西延长齐名,成为支撑全国抗战的三大油矿之一。
1942年7月,新疆的石油工人不分昼夜,开足马力,近6600吨宝贵的汽油,从独山子炼油厂被提出,跨越天山,源源不断地输往苏联,用于支持抗德战争,为粉碎纳粹德国的侵略,贡献了一份力量。
新疆石油工业在烽火岁月中,以自身的光和热,为民族独立与世界和平,铸就了一座不朽的能源丰碑。(李阳阳)
烽火点燃能源气脉
坐标:川渝
1937年10月28日,巴1井开钻,这是中国现代第一口气井。1939年11月25日完钻,井深1402.2米,日产天然气1.5万立方米。
在日军封锁中国沿海港口、国内汽油紧张的艰难时期,巴1井产出的天然气,为抗战大后方、为重庆提供了最为宝贵的能源支撑。
筚路蓝缕 抗战时期的艰难开拓
1936年9月,四川油矿探勘处在四川巴县水口庙成立。
从1937年7月起,四川油矿探勘处从德国购买的部分钻机设备陆续抵达上海港,再由国内的货轮运抵重庆。
由于“八一三”事变爆发,运送工作几经周折,直到1938年春,钻机才安装完毕。
1938年8月,地质学家翁文灏下达命令,把钻机调入玉门老君庙。于是,这台至今不知道编号的钻机,天遥地远,出现在浩瀚戈壁。
打出中国第一口天然气井的那支钻井队,再接再厉,开钻巴2井。1943年2月10日,尚未完钻的巴2井接到命令,停止钻进,钻机调入玉门油矿。
从巴县石油沟到玉门石油河。这一南一北、一沟一河,皆成圣地。玉门石油河成为中国石油工业摇篮,巴县石油沟成为中国天然气工业基地。
守护国脉 战时能源的硬核突围
巴1井没找到石油,却意外发现天然气。巴1井完钻后,四川油矿探勘处用高压钢瓶装天然气做汽车和过江轮渡的动力燃料试验,并在巴县石油沟成立天然气制品厂。
在风雨如晦的山城,天然气用于烧窑冶铁,轮船摆渡。以天然气为动力的轮渡不仅摆渡着行人,更摆渡着民族的希望。天然气制品厂的窑火照亮了战时工业的夜空,为兵工厂提供着不可或缺的能源保障。
1943年5月1日,开钻圣灯山构造第一口探井隆2井,1944年7月5日完井,在三叠系嘉陵江组五、四、三层裸眼获天然气及盐水。
如今,回望那段烽火岁月,石油沟不仅是中国天然气工业的发源地,更是民族工业在危难中自强不息的象征。从抗战时期在凄风苦雨中寻油找气,到如今国家强科技兴,川渝地区年产数百亿立方米的规模,这条“气脉”始终与国运紧密相连,见证着中国能源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辉煌历程。(彭烟霏)
戈壁播撒红色火种
坐标:玉门
玉门油田,地处甘肃酒泉戈壁腹地、祁连山下。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曾经源源不断地喷涌出油气,为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战默默承担起了能源供应的重任,在抗战时期,为民族独立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国难之际 油矿开发迫在眉睫
1937年,由于日军封锁沿海港口,中国的石油供应陷入了绝境。“一滴汽油一滴血”成为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1938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解决“油荒”,孙健初、严爽等一批怀着科学救国志向的地质学家,毅然奔赴环境恶劣的戈壁,展开了油气资源的勘查工作。
玉门油矿筹办初期,面临着设备严重不足的困境。中国共产党从国家民族利益大局出发,支持国家的石油勘探开发。周恩来表态:“同心为国,决无疑义。”并同意支援两部钻机。
1939年5月,老君庙一号井开钻,8月11日喷油,日产原油10吨。在当时,这已属于高产油井,全矿人员欣喜若狂,备受鼓舞。同年8月,第二台钻机在二号井开钻,9月见油。至此,玉门油矿正式投入生产,为抗战的能源供应带来了曙光。
能源贡献 支撑抗战半壁江山
从1939年至1945年,玉门油矿共产原油25万吨,占同期全国原油总产量的90%以上,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规模化石油生产基地。这些油品支撑了西北、西南战区的军事运输,为抗战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41年,西南国际交通线被日军切断,沿海港口被封锁,重庆等大后方汽油供应极度匮乏。玉门油矿成为国内重要的石油来源。
1942年夏天,由2000多个羊皮胎扎成的5只巨型筏,满载300吨汽油,历经15天艰险航行,抵达重庆化龙桥码头。
1943年,日军企图强渡风陵渡入侵陕西,玉门油矿提供的充足汽油,使运输部门及时将苏联支援的大炮从新疆运到前线,成功阻止了日军进攻。
1944年,美国空军飞机使用玉门油矿的航空煤油,从成都起飞轰炸日本东京和被日军占领的唐山林西发电厂,给予日寇有力打击。
基层党建 战斗在戈壁深处
1941年春,“中共老君庙矿区支部”成立了。同年秋季,中共南方局从重庆派出7名党员前往玉门油矿,秘密组成了“中共甘肃油矿局子弟学校地下党支部”。
这两个党支部的地下党员利用职业之便,深入工人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爱国统一战线政策,揭露日寇法西斯残杀中国人民的野蛮行径,启发工人群众的阶级觉悟,号召他们团结起来,反对压迫和剥削;给工人群众传授文化知识,教唱抗日歌曲,传阅进步书刊;搜集科技情报及敌特活动情况,为掌握油矿情况、发展党员和护矿迎接解放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周蕊 许盛洁)
油矿保供战略物资
坐标:延长
在民族危亡的抗战时期乃至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间,与抗战一同打响的,还有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那就是延长石油厂为陕甘边区生产的保供战略物资——石油。
“功臣油矿” 支援抗战前线
1935年5月,刘志丹率领陕北红军解放延长县,接管陕北油矿探勘处和延长石油厂。同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成立后,决定恢复石油生产。然而,那时物资极度匮乏,油井和炼油设备散落各地或遭到破坏,又缺少懂原油开采技术的人员,油厂生产近乎停滞。
1938年1月,当过船员、轮机工的上海青年陈振夏辗转来到延安,被任命为石油厂工程师。他率领工人踏遍延长的崎岖山路,深入各个村庄寻找埋藏和散落的设备零部件。当年,石油厂恢复生产,共生产原油3527桶、汽油167桶、白蜡油856桶,迅速成为边区政府的经济支柱。
1941年1月,“延19井”钻至160米深处时产出原油,日产量达1.6吨。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长石油厂自主勘定井位、自制钻机打成的第一口新油井,被称为“起家井”。同年,延长石油厂又成功开发了七里村油田,相继打成“七1井”和“七3井”,而且产油量大增。
据统计,1939年至1946年,延长石油厂共生产原油3155吨、汽油163.94吨、煤油1512.33吨、蜡烛5760箱,以及擦枪油、凡士林、油墨、黄油等产品,党中央、边区政府和部队用油都得到了充分保证,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功臣油矿”。
作为陕甘宁边区唯一的石油生产企业,延长石油厂炼制的煤油点亮了延安窑洞的灯光,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还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延安精神” 谱写灿烂华章
1943年,延长石油厂在七里村打出旺油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运输主要依靠人力,效率很低,朱德总司令便将自己乘坐的道奇卡车调派给延长石油厂运输原油。为支援抗战多打井多出油,在得知延长石油厂钻井缺少封水套管的消息后,八路军359旅旅长王震命令将缴获的日军小钢炮炮筒送给石油厂制作成封水套管,创造性开发了“空中套井”堵水技术,解决了钻井封水的难题。
1935年至1948年,在以延安为核心的陕北,中共中央度过了13载峥嵘岁月,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从低谷走向高峰,实现历史性转折。在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军 田小亚)
老物件见证历史
两台钻机
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日军封锁沿海港口,中国的石油进口通道被切断,前线油荒严重,开发国内油田刻不容缓。玉门油矿因地质条件优越被列为重点开发目标,为此,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共同配置了两台钻机。
一口老井
巴1井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安澜镇石油沟村,隶属于西南油气田重庆气矿江北采输作业区。1937年10月,石油沟第一口井——巴1井开钻,这是我国首次使用旋转钻机,自此走上石油工业装备现代化之路。
一串羊皮筏子
为突破运输困局,从1942年起,甘肃油矿局使用羊皮筏子进行水上输油。桶装的油品首先用汽车从甘肃玉门运达四川广元,然后卸车再装上羊皮筏子,经涪江进入嘉陵江。940公里的水路不消耗一滴石油,每年往返8趟,悄然为抗战输送能源。
一份表彰指令
1943年7月,独山子炼油厂积极响应新疆省政府“一县一机”募捐运动。全厂500多名职工自愿捐出个人全月薪水,共计捐款5万多元,远超购买一架飞机所需的4万元。省政府接电后,立即由省主席签发指令,登报表彰独山子炼油厂职工抗日募捐的事迹。
来源:中国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