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日,广东财经大学万千星火实践团深入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角尾乡,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徐闻晒盐技艺”,开展了一场融合文化记录、产业调研与生态观察的深度实践。角尾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徐闻晒盐技艺”的传承地,古老的盐田成为青年学子探秘
守护千年咸香,解码非遗晒盐技艺
2025年8月2日,广东财经大学万千星火实践团深入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角尾乡,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徐闻晒盐技艺”,开展了一场融合文化记录、产业调研与生态观察的深度实践。角尾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徐闻晒盐技艺”的传承地,古老的盐田成为青年学子探秘传统智慧、感悟非遗活力的生动课堂。
解码:影像定格十二道古法
徐闻盐场坐落于雷州半岛南端,作为广东省四大省属盐场之一,它凭借着拥优越的气候与地理条件,成为了海盐生产的重要阵地。角尾乡晒盐历史悠久,数百年的传承让传统晒盐工艺在这里得以完整留存。在盐场负责人的引导下,实践团首站便踏入了盐文化展示馆开启了对传统晒盐工艺的探寻之旅。在盐文化展示馆中,工作人员向大家详尽介绍了当地晒盐工艺赖以生存的十二道核心工序。从晒伯纳潮、三段制卤、按步卡放、薄晒勤跑、洗池灌卤,到三段结晶、新浅短法、松盐动卤、柔劲聚晶、池基沥卤、手工捡剔,这十二道工序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凝聚着历代盐工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与巧妙运用的智慧。
展馆内的盐田模型细致还原了海盐生产的场景,盐场工作人员指着盐田模型向成员们细致地解释:“海水引入盐田后,会先进入蒸发池,借助阳光与风力让水分逐步蒸发,期间还要经过多次过滤去除杂质,才能让海水慢慢浓缩成卤水;当卤水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便会引入结晶池,最终自然结晶成盐。”而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晒盐对自然气候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充足的阳光是水分蒸发的关键,适宜的风力能加速蒸发进程,稳定的温度则能保障卤水浓度均匀变化,这三者共同作用,直接关系着盐的产量与品质。
同时展馆内还陈列着不少制盐的老物件,木质盐耙、卤桶等工具实物,表面虽已留下了岁月磨蚀的痕迹,却清晰展现着旧时盐工的智慧,透过这些物件实践团成员们清晰地感受到了当地盐业从旧时手工劳作到如今有序生产的历史变迁轨迹。
对话:汗滴盐田,聆听千年技艺的守望者
在实践的第二天,实践团成员步入盐田,将镜头聚焦于这阳光泼洒的连片盐池上。盐工们早已戴着宽檐斗笠穿梭在池间,斗笠下的身影弓着腰,手中的工具在盐粒间起落。
当地盐工林伯一家三口都在盐田中忙碌,妻子蹲在另一处盐池边清理池底杂质,儿子正将拢好的盐粒装入竹筐,林伯则手持盐耙,正顺着池沿将结晶的盐粒往一处拢。他数十年如一日保持着规律的劳作节奏,每日凌晨三四点便伴着星光起身巡田,脚踩晨露查看各池卤水浓度,依潮汐变化调整闸门开合,再根据当日晴雨调整卤水深度,这些细碎却关键的工序,全凭他多年的经验总结。
赋能:青春助力,探索非遗技艺的传承与新生
01
技艺数字化建档
文旅融合增收
经过交流调研,实践团成员关注到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困境,青年一代多不愿再守着辛苦且收入有限的盐田,技艺面临断代风险。在此背景下,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青年力量,围绕 “技艺留存、文化传播、产业赋能” 开展多项实践工作。
实践团利用专业摄影、摄像设备,记录晒盐工序的操作与盐工劳作场景,将前期在盐文化展示馆记录的工序原理、老物件信息等,系统转化为文字文档、高清影像与音频资料,协助盐场及当地文化部门补充、完善晒盐技艺数字化档案库,为后续技艺教学与研究提供扎实、可查的基础素材。
同时,针对盐场规划对接乡村旅游、开发特色产品的方向,实践团结合调研中了解的青年消费偏好与游客体验需求,提出在特色产品开发上,建议深挖晒盐文化内涵,打造 “文化盐”“功能盐” 等差异化产品,并设计融入角尾乡地域特色的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在盐文化体验区建设上,提议增加 “亲手用盐耙拢盐”“观察卤水结晶过程” 等互动环节,增强游客参与感,助力盐场实现 “文化传播 + 经济效益” 的双重目标。
当地政府和盐场也正着手破解这一难题,盐场联合文化部门,正逐工序对晒盐技艺进行系统记录,将隐性经验转化为可留存的文字与影像,再整合建立数字化档案库,为后续技艺教学与研究提供扎实依据。
同时,盐场也在尝试对接周边乡村旅游资源,规划将盐田劳作体验纳入当地旅游线路,让盐工在传统晒盐之外,能通过接待游客、讲解工艺,以更稳定的生计来源增强行业吸引力,盼能渐渐吸引年轻人回流学习。
02
产品创新升级
沉浸式体验区建设
为了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生,一方面,深挖晒盐文化价值,开发讲好故事的文化盐、功能盐等特色产品,提升附加值;另一方面,规划建设盐文化体验区,让游客亲身参与晒盐过程,将盐田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课堂,拓展收入渠道,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结合。
03
青年传播
此次广东财经大学万千星火实践团的徐闻盐田之行,不只是一次非遗技艺的调研记录,更是一场数字手段的赋能行动。从用专业设备留存十二道晒盐工序的细节,到以纪录片、短视频梳理盐工劳作的故事,再到借多渠道传播为古老盐田搭起数字桥梁,团队播下了非遗传播的数字种子,在海风与盐粒间生长出传承的新望。盼这颗种子能扎下深根,让晒盐技艺不再困于时光角落,让盐工的坚守被更多人珍藏,让徐闻盐田借着数字的风,把雪白的盐香送向更远的地方,让这项带着海味的非遗,在新时代里晒出更亮的光。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