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击战已经过去46年了,为啥还有不少人相信当年60%的新兵在作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4 15:50 1

摘要:还有越南方面的观点,说中国东线主力兵团里,1978年冬天入伍的新兵占比高达60%,这暴露了仓促应战。甚至有俄罗斯或西方学者的研究,估算越南伤亡2万到6万,但中方数据里没直接提新兵比例。

哎呀,转眼间1979年对越反击战都过去46年了,现在是2024年2月前后的事儿吧,算算日子正好是周年纪念的时候。

网上总有声音说,当年参战部队里60%都是新兵,刚入伍没多久就上阵了,这说法听起来挺耸人听闻的,让人觉得那场仗打得仓促,部队准备不足。

可为什么这么多年了,还有不少人信这个呢?咱们得从头捋捋,看看这传闻咋来的,事实到底啥样,又为啥它能流传这么久。

先说说这个60%新兵的说法从哪儿冒出来的。网上搜搜,就能找到不少文章和帖子提到这个数字。

比如,有些知乎文章直接写1979年出动50万人,前线20多万,其中60%是新兵,有的甚至刚剃头在火车上发武器就往前线送了。

还有越南方面的观点,说中国东线主力兵团里,1978年冬天入伍的新兵占比高达60%,这暴露了仓促应战。甚至有俄罗斯或西方学者的研究,估算越南伤亡2万到6万,但中方数据里没直接提新兵比例。

这些说法多半来自回忆录、历史分析或境外媒体,像是BBC的报道,讨论中越战争得失时,顺带提了部队组成的问题。国内一些论坛或博客,也爱拿这个当话题,觉得新兵多说明当时军队训练跟不上,伤亡大。

但仔细查查权威资料,这个60%并不靠谱。实际数据显示,开战前两个月入伍的新兵只占20%左右,大部分战士服役年限长,当时兵役制度是三年、四年或五年,有的甚至十年以上还在领津贴。主力部队多是老兵,他们战前有针对性训练,熟悉武器和地形。

不同单位有区别,一线步兵老兵多,后勤新兵稍高,但整体不支持60%。比如,中国军史资料里,东线广西方向部队来自广州军区,西线云南从昆明军区,参战总兵力56万,前线20多万,这些部队多是边防常备力量,不是临时拉壮丁。

部队包括5个野战军东线、4个西线,加上炮兵师等,组成是正规军,不是新兵堆砌。伤亡数据,中方公布阵亡6954人,负伤1.48万到2.1万,越方估算伤亡6.2万,包括阵亡4.8万。这些数字反映战斗激烈,但不直接证明新兵主导。

为啥这个说法还这么顽强呢?一个原因是信息传播的锅。互联网时代,帖子和文章容易扩散,真假混杂。很多人看到知乎或论坛的帖子,就信了,没去核实。

加上一些人别有用心,用这个数字质疑战争正义性或胜利成果,像是诋毁参战官兵。军迷圈里也讨论过,不同部队情况不一样,有的单位扩编时补充新兵,就被夸大成整体60%。

还有历史背景的影响,1979年那会儿,中国刚结束特殊时期,军队训练确实有空白,文革后恢复正常没几年,部分战士军事素养不高,这让新兵多的传闻听起来有道理。但其实,部队战前有几个月准备,从1978年底就集结,针对山区和丛林练兵。

再深挖,这传闻还跟中越关系变化有关。战争起因是越南侵扰边境、迫害华侨,加上它入侵柬埔寨推翻红色高棉,并跟苏联结盟,中国觉得战略威胁大。

邓公访问美国和日本时,通报了教训越南的意图,西方媒体报道时,就带上了中国军队准备的质疑。

越南后来宣传自家胜利,夸大中方仓促,也间接助长了新兵多的说法。广义的中越冲突从1979到1989近十年,边境炮击不断,各军区轮流上阵练兵,这让一些回忆把早期仓促感延伸到整个时期。

话说回来,为什么还有人信这个,主要因为历史教育和媒体的局限。学校课本或官方叙事重点在正义性和胜利上,没细说部队细节,民间就靠网络补课,结果真伪难辨。

其实,查查战绩,中国部队2月17日发起,3月16日撤回,攻占谅山、高平等20多个重镇,摧毁越北部基础设施,达到了震慑目的。

45年后,参战老兵不少退休了,他们的回忆录或访谈,偶尔提到新兵伤亡高,因为缺乏经验。但整体数据不支持60%。

比如,第11军在1979和1984两次作战,涌现英雄,但没说新兵主导。相反,部队有独立团、师级单位,指挥官如许世友、杨得志,都是老将。

为什么过去了45年还有人相信这种做法?信这个说法的人,可能忽略了兵役制度的多样,当时征兵分批,有的部队老兵比例高。时代变了,现在信息爆炸,但辨别力没跟上。年轻人从短视频或帖子学历史,容易被标题党骗。

来源:何以为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