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北京印迹推出特别报道【平西地下交通线】。让我们追寻烽火印记,在历史回响中感怀先烈,见证盛世繁华,凝聚奋进新时代的蓬勃力量。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北京印迹推出特别报道【平西地下交通线】。让我们追寻烽火印记,在历史回响中感怀先烈,见证盛世繁华,凝聚奋进新时代的蓬勃力量。
如果把地下交通线比作红色血脉,
那么这血脉在抗日战争时期
是围绕党的工作方针和战略生长、延伸的。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确定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同时会上明确提出“红军可以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1938年2月,邓华支队挺进平西;3月,到达斋堂川,以旧宛平县的七区、八区为基础,创建北平西部第一块抗日根据地。
相应地,地下交通线也建立起来。1939年8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社会部派交通科长史光(郝汉卿)带领一部分人到平西妙峰山一带、保定以西山区等地建立武装工作队,进行实地考察,开展交通联络,建立起抗日根据地与北平、天津的联系。
阳台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图片来源:北京新闻广播)
阳台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外景(图片来源:卢风/摄)
阳台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血脉:平西地下交通线主题展”展厅,展览由海淀区党史地方志办公室、保定市委党史研究室、苏家坨镇委员会联合主办
得天独厚地理位置
为情报工作提供天然条件
为何要选在妙峰山开辟秘密交通线?那是因为这里有开展党的秘密工作的三大优势。
首先,妙峰山地区山高林密,比较隐蔽;
其次,这里是西郊风景区,寺庙香客不断,贩运果品的农民也较多,有极好的掩护条件。
最关键的是,从妙峰山下经北安河、温泉、西北旺、海淀镇,可以直进北平城内;而从北平城到西山下,也只有五十多里,是北平进入平西根据地最近的一条通道。因此,妙峰山地区既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前沿阵地,也成为我党隐蔽战线对敌斗争的重要关口。
1945年1月,为适应抗战已进入战略反攻新阶段的需要,中共平西地委进一步加强了通往北平城的秘密交通线工作,将妙峰山到北平的交通线扩至3条:一条是妙峰山-温泉-颐和园-西直门,一条是妙峰山-陇各庄-三家店-西直门,一条是妙峰山-羊坊-沙河-西直门。
当日本侵略者还在鼓吹他们在“华北堡垒已新筑成7700余个,遮断壕也修成11860公里之长”的时候,中共秘密交通线已经突破敌人的封锁,打通了抗日根据地与北平城的联系。
北平通往各秘密交通线示意图(图片来源:书籍《北平抗战的红色脊梁》)
“隐蔽的输血管”
抗战烽火中守护红色血脉
整个抗战时期,平西地下交通线成为平津与根据地之间的重要通道,平津地下党组织获得的许多情报、各种药品和电讯器材等物资通过平西进入晋察冀、延安,大批党员骨干、进步青年和各方面的人才通过平西进入各个根据地,为抗日战争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
物资输送
在秘密交通线上,配备了无数由地下党员、进步群众、爱国知识分子等组成的交通员队伍,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崇山峻岭和敌占区之间,输送包括粮食、药品、布匹、武器弹药(如枪支、子弹、炸药等)、通讯器材(如电台零件)以及印刷宣传品的纸张、油墨等根据地急需的战略物资。
有的伪装成香客,随着进香的人流,巧妙地避开敌人的盘查;有的扮作农民,推着装满果品的小车,将药品、物资藏于其中,艰难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他们之中,有许多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却用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在物资输送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秘密交通联络线上的部分交通员(图片来源:北京市海淀区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除此之外,还涌现出许多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战士。如法国医生贝熙叶,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从北平城内运送大量宝贵药品,经住所“贝家花园”到北平西郊的阳台山一带,再转交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开辟了一条全程超过40公里,几乎贯穿海淀的自行车“驼峰航线”。2013年,贝家花园得到全面修缮;2015年,贝家花园面向公众开放;2021年3月,贝家花园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通往碉楼的木栈道(图片来源:北京海淀)
2
人员输送
一条条秘密交通线的开辟,也打通了北平城内进步人士前往抗日根据地的路。城里的一个知识分子到了农村,就变成一百个人的力量。北平城内的许多进步知识分子都是通过秘密交通线到达了根据地,参加敌后抗日工作,为抗战贡献力量。
珍珠港事件爆发的第二天,燕京大学英籍教师林迈可和夫人李效黎以及另一对英籍夫妇为躲避日军搜捕,几经周折来到贝家花园,最后在我地下组织的帮助下,通过交通线到达平西,后又去晋察冀和延安。他凭借自己的无线电知识,为延安《新华每日电讯》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燕京大学经济学教师 林迈可(左一)
(图片来源:北京市海淀区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1942年,为配合晋察冀边区首届参议会议的召开,需要从北平邀请一些上层知名人士到边区参加会议,燕京大学国文系主任、教授董鲁安就在受邀之列。当乔装打扮的董鲁安被交通员张大中搀扶着最终抵达晋察冀根据地时,他非常兴奋地顿足高声喊道:“我终生的愿望实现了!”又借用《论语》的话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当他就地坐下来休息时,才发现自己的脚底已磨出了水泡。
3
位于妙峰山镇涧沟村的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由关帝庙改建而成,1941年2月成立,先后经历了全民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近十年时间。这里既是平西抗日根据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联络站,又是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野战军发动清风店战役的消息传递地,同时也是《潜伏》《地下尖兵》等文艺作品的故事发生地。国家安全部首任部长凌云曾为妙峰山情报联络站题词——“胜似雄兵十万”,对其出色的情报联络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抗日战争时期,平西情报站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建立大功率的地下电台。负责电台发报工作的女地下工作者苏静(化名),就是今天“平西情报联络站”纪念馆展室中那位发报员的原型。苏静与她落脚的农户家的儿子扮成夫妻作掩护,早晨起来跟“婆婆”一起做饭,白天一起下地干活。而她真正的工作地点是在涧沟村山上的一个狭小山洞里,秘密电台就隐藏在洞中。数年如一日,苏静秘密传递着重要情报,完成上级交给的艰巨任务,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2009年,首个以情报战线为主题的展览馆——“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在门头沟妙峰山涧沟村修复开放(图片来源:北京新闻广播)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冀东八路军迅速出关,潜伏东北的隐蔽战线人员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党中央在洛川会议上作出的部署到此时完全得以实现。
如今,硝烟早已散尽,但这条隐藏在山河间的红色脉络,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芒,提醒着人们:胜利的背后,永远有那些默默奉献的身影。
九一八事变的枪声、古北口长城的烽火、北平学子的呐喊、卢沟桥上的弹孔……
80年前,历经生死抗争,中华儿女浇灭漫天烽火,京华大地赢得凤凰涅槃。
80年后,昔日战场已成繁华街市,救亡呐喊化为琅琅书声,奋发图强的中国已成长为守护人类和平安宁的中坚力量……
追寻,是为了警钟长鸣;纪念,是为了化剑为犁;缅怀,是为了催人奋进。
来源:北京印迹inBeijing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