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九三阅兵,普京赞不绝口,对中国更有信心了,期待特朗普访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4 11:18 2

摘要:这次九三阅兵,好多人都说“震撼”,能直观感受到一个国家把秩序、力量和记忆融合在一起时,那种安静又有分量的气场。普京用了“精彩”“非常棒”“高水平”这三个词,听着好像有点客套,其实一点都不虚假。俄罗斯每年红场阅兵都很厉害,标准就在那儿摆着,他要不是真心认可,用词

这次九三阅兵,好多人都说“震撼”,能直观感受到一个国家把秩序、力量和记忆融合在一起时,那种安静又有分量的气场。普京用了“精彩”“非常棒”“高水平”这三个词,听着好像有点客套,其实一点都不虚假。俄罗斯每年红场阅兵都很厉害,标准就在那儿摆着,他要不是真心认可,用词肯定不会这么实在。很多人看直播,只看到整齐的步伐、亮眼的装备,真正让普京点头的,是细节没出问题、节奏很稳,叙事和场面对得上号。这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里子。

这场活动还有个特别之处:它不是一个孤零零的“展示会”,而是一个外交平台。普京在中国这几天,行程安排得特别满,媒体统计他一天忙了十六个小时。第一天落地就见了亚美尼亚总理,接着又见了印度总理莫迪、土耳其的埃尔多安、越南的范明政、塔吉克斯坦的拉赫蒙、伊朗总统、尼泊尔总理,第二天又接着见斯洛伐克总理、巴基斯坦总理、塞尔维亚总统、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白俄罗斯总统,第三天阅兵结束后又和朝鲜领导人会面。

他把欧亚大陆几条关键线上的人,几乎都见了个遍。有人用“突破孤立”来形容,我更觉得,这是把原来分散的关系,集中在一个场景里串联起来了,这种集中度,平时很难做到,北京这次提供了这个机会。

还有一个小细节挺有意思。普京在中国期间,不光是会客,他还和莫迪同坐一辆车,与朝鲜领导人也同坐一辆车,从天津到北京还选了汽车,并且挂了中国牌照。很多人说这是“专车外交”,听着有点花哨,其实传达的信息很直接:我愿意和你一起坐在一个安全圈里,不折腾,不作秀,大家坦诚相见。

这种“看得见的信任”,比口头承诺更有说服力。俄罗斯网友还特别夸他的体力,我觉得这不是八卦,真的有作用。现在俄方要同时盯着战场、外交和国内,领导人的节奏感会直接影响团队如何安排工作,节奏稳了,很多事就能往前推进。

为什么这场活动会被普京反复称赞?因为它把“组织能力”毫不含糊地展示出来了。一个大国到底有多强,很多时候不取决于某一件装备,而在于能不能把复杂的事情理顺,把大部队调动得井井有条。队列整齐、时间准确、流程顺畅,背后是训练体系、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医疗后勤这一整套东西。平时“看不见”的这些东西,今天都能看到了。

对于一个处在高压外部环境下的国家来说,这样的确定性非常珍贵。普京看到了这个,就会对和中国的合作更有信心。信心不是情绪,而是一种判断。判断越稳,后面的动作就越敢做。

这次活动中,还有个让人感动的地方,就是历史。老兵胸前的勋章、共同的记忆,这些都把中俄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作战的情景拉回到了当下。普京说“这和我们有关”,不是客套话,他是真的认这个账。中俄关系这几年为什么越来越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历史打底、现实支撑”。

历史上我们并肩作战,现实中在联合国、能源、科技等方面都有合作空间。外界经常拿“无上限”这个词来说事,但别被口号误导了。真正的意思是,遇事能坐下来谈,有分歧也能管控。谁要是把中俄关系说成“完全捆绑”,那就太简单粗暴了。

说到战场,乌克兰方向这段时间表面上看没什么大的起伏,俄军地面推进的节奏不算快,但对乌后方的打击力度在加大。乌方说,短时间内遭到很多无人机和二十多枚导弹的打击,这个数字有没有水分,需要更多渠道去核实,但趋势是真的:正面不冒进,纵深不断打击。这么做是为了消耗对手的后方资源,让对方的补给、维修、指挥承受压力。

北约看到这个趋势,心里压力也不小。英国防长赶着坐火车去基辅,伦敦把援乌协调会议从线上改成线下,就是想把“存在感”和“可见度”提回来,让盟友别松劲。效果能不能马上显现,另说,但他们的焦虑是真实的。

国际政治从来不是单打独斗,你看普京这次在中国的行程,一边参加纪念活动,一边连续会见各国领导人,再加上同车这些细节,实际上是在把外交“温度”提起来。温度提起来了,谈判桌才好坐。

阿拉斯加那次俄美会谈已经有了点基础,这次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又公开表示,期待特朗普回访俄罗斯,这话一说出来,等于把后续的可能性摆在明面上了。是不是一定会成,还有待观察,但态度已经表明了。对俄方来说,哪怕短时间内难以有突破,把“我们愿意谈”的信号放出去,也是一种筹码。

特朗普这边,在阅兵期间发了一段祝福。很多人觉得他这次“识趣”,我也同意这个看法。活动的主题是纪念胜利、守护和平,这不是针对谁。在这个节点去唱反调,会让自己显得没格局,更可能落下个“反和平”的标签。美国国内也不太平,经贸压力、关税带来的反作用、选举的内耗都在,发一段祝福,让气氛缓和点,对后续谈判留个余地,也算是一种务实的做法。

俄方表达“期待特朗普回访”,这招并不复杂,但很能抓住时机。现在美国那边国内事务缠身,外交动作难免受到限制。莫斯科选择公开表达期待,其实是在告诉各方:沟通的大门是开着的,我们愿意谈,就看你敢不敢来,能不能来。

要是真来了,谈什么呢?无非就是乌克兰、欧洲安全、战略稳定这几件绕不开的事。这些议题,今天谈不出结果,也会影响明天的气氛。对话这事儿,有时候就是先把桌子摆好,菜慢慢上,总归比两边各说各的要好。

把这几件事放在一起看:北京的阅兵,莫斯科的会见,伦敦的线下会议,基辅的密集空袭警报,华盛顿的祝福。这些都发生在短短几天里,你能感觉到一个新的节奏正在形成。有人选择主动,有人被动跟进,有人观望。观望也不是坏事,很多国家需要时间来确认你是不是稳定、是不是可信。这次活动释放出来的,就是“稳定”和“可信”的信号。这个信号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做出来的。

普京的赞不绝口,是发自内心的认可,背后有中俄共同的历史记忆,也有现实合作的基础,这是“真心”。特朗普的祝福,更像是顺着大势做出的选择,既避免给自己招麻烦,也给未来留个空间,这是“权衡”。俄方期待他回访,是一次公开的邀请,也是一种压力测试:看看美国敢不敢接招。这三个动作加在一起,就是现在这个局面的完整样子。

中国用一场高水平的阅兵,把国家的组织力、工业力和战略定力展示给世界看;普京看到了可以依靠的伙伴,所以更有信心;北约看到了对手的韧性,所以加紧对乌的援助协调;俄罗斯在外交上趁热打铁,释放出和美国继续接触的信号;特朗普发来祝福,至少在态度上没有对着干;有没有后续,要看美国国内政治的风向。外界可以继续争论,但这些动作本身已经在发生了。

普京之所以在北京看完阅兵之后心里更有底,是因为他确信,身边这个伙伴不会给他添乱,会在关键时候给他支持。俄方公开期待特朗普回访,也是在给自己争取可能性。至于世界会怎么走,还是那句话,看谁的步子稳,看谁的节奏不乱。节奏这回不在别人手里,这就是最大的不同。

来源:何溢诚台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