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再提NB-IOT?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4 16:47 1

摘要:前言:NB-IoT不会骤然消亡,而是以渐进方式退守到特定细分领域。NB-IoT、Cat-1、LoRa和RedCap将在不同场景和区域形成“分疆而治”的多元化格局。NB-IoT(窄带物联网)曾被视为物联网领域的明星技术,凭借其低成本、低功耗、广覆盖的特性,被寄予

前言:NB-IoT不会骤然消亡,而是以渐进方式退守到特定细分领域。NB-IoT、Cat-1、LoRa和RedCap将在不同场景和区域形成“分疆而治”的多元化格局。NB-IoT(窄带物联网)曾被视为物联网领域的明星技术,凭借其低成本、低功耗、广覆盖的特性,被寄予厚望。GSMA曾预测到2025年,5G连接数仅占所有蜂窝物联网连接的14%,而NB-IoT和eMTC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物联网连接的承载主体 。然而,近年来NB-IoT的热度迅速下降,出货量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全球主要运营商纷纷转向LTE-M、5G RedCap和卫星连接,这一趋势引发了业界对NB-IoT未来发展的广泛讨论——NB-IOT的前景是否堪忧? 图片来源:AI生成

什么是NB-IOT?NB-IoT是由3GPP标准化的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专为物联网应用设计。该技术利用窄带宽(约180kHz,相当于GSM信道的1/8)进行通信,基于蜂窝网络和OFDM技术,在继承LTE部分特性的同时进行了简化和优化,具备低功耗、广覆盖、大容量和低成本四大核心优势。 在应用层面,NB-IoT主要面向远程抄表、智慧农业、智能停车、智能追踪等场景。这些应用具有数据量小、设备数量大、分布范围广且对功耗敏感的特点。NB-IoT既可部署在现有LTE网络上,也可运行在专用网络中,支持平滑演进,因而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其技术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超低功耗:通过PSM(Power Saving Mode)和eDRX(Extended Discontinuous Reception)等节能机制,终端在非活动状态下可进入深度睡眠,电池寿命可延长至10年以上。典型睡眠电流可降至微安级别,部分芯片甚至低于1μA;在传输时,活动电流通常在150~180mA,峰值可达300mA以上。广覆盖:依托窄带传输与重复发送机制,NB-IoT链路预算比传统蜂窝系统提升约20dB,能够覆盖地下室、停车场等信号盲区,适合复杂环境下的物联网部署。数据速率:NB-IoT面向低速率、小数据包传输。3GPP Release 13定义的下行速率约27kbps,上行62.5kbps,后续Release 14/15将下行和上行速率提升至20~250kbps。尽管实际应用速率因网络条件而低于理论值,但足以支撑抄表、传感器数据上报等需求。大规模连接:NB-IoT通过信道结构优化和信令简化,单个小区可同时支持数万甚至数十万台设备接入,满足物联网海量终端的连接需求。NB-IOT的发展历史回顾NB-IoT的起源可追溯至2013年,当时沃达丰与华为开始研究新一代窄带通信标准,最初称为NB-M2M。2014年成为技术发展的关键节点:华为与沃达丰正式提出NB-M2M方案,3GPP启动“Cellular IoT”立项,GERAN研究组也将IoT纳入议程。华为同年通过收购英国Neul公司并启动芯片研发,为后续领先奠定了基础。 2015年,NB-IoT进入技术融合与标准化阶段。彼时NB-M2M、NB-OFDMA、NB-CIoT、NB-LTE等多种方案并存,存在分裂风险。经过多轮讨论,2015年5月NB-M2M与NB-OFDMA融合为NB-CIoT,而NB-LTE由爱立信、中兴、诺基亚等公司主推。7月,NB-CIoT与NB-LTE融合,形成统一的NB-IoT标准。9月在3GPP RAN#69会议上,3GPP正式命名NB-IoT并通过“New work item: Narrowband IoT (NB-IoT)”等决议,确定纳入Rel-13版本,全球统一标准由此确立。 2016年是NB-IoT的商用元年。6月,在韩国釜山召开的3GPP RAN#72会议上,RAN1至RAN4四个工作组完成NB-IoT标准冻结。随后,NB-IoT一致性测试标准也在同年12月完成。华为与沃达丰在此期间开放全球首个NB-IoT战略实验室,并发布首款商用芯片Boudica 120。中国运营商积极部署,NB-IoT在水务、智能抄表等场景中率先落地。 2017年至2019年,NB-IoT进入规模商用阶段。2017年中国电信宣布建成全球首个覆盖最广的NB-IoT商用网络,中国联通在上海建成世界最大城域商用网络。华为部署超过50万个基站,连接数突破1000万。同年Boudica 120商用版推出,进一步降低终端成本。NB-IoT应用从智能抄表、智能停车扩展至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和环境监测,连接数到2017年底达到4500万。 2020年,NB-IoT被正式纳入5G标准,标志着其生命周期与5G同步,确保了技术的长期演进。在3GPP Rel-14及后续版本中,NB-IoT新增速率提升、移动性增强和定位能力改进等功能,应用范围持续扩展。 截至2025年,NB-IoT已成为全球物联网领域的主流技术之一,连接数持续高速增长,应用覆盖智慧城市、能源管理、环境监测等。华为和沃达丰在技术提案、标准制定、实验室开放和商用推广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相较于爱立信、诺基亚和英特尔推动的NB-LTE,NB-IoT生态更为完善,汇聚了高通、德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Bell等运营商和芯片厂商的广泛参与,形成完整产业链。 NB-IOT发展关键时间点,来源:与非研究院整理NB-IOT的各国策略近年来,全球 NB-IoT 进入分化与收缩并存的新阶段。以中国为代表的政策驱动型市场继续深化覆盖与连接规模;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驱动型经济体,则因商业回报不佳而收缩甚至退出。 最直接的信号来自运营商策略调整:AT&T 计划在 2025 年一季度全面停用 NB-IoT、转推 LTE-M;日本 NTT DoCoMo 早在 2020 年已关闭 NB-IoT;欧洲主流运营商减少新投资,更多资源转向 5G 物联网与 RedCap。其底层原因在于西方市场 NB-IoT 单连接 ARPU 过低、专网投入回报不足,而 LTE-M/5G RedCap 在频谱效率、业务弹性与收入潜力上更具吸引力。北美以 AT&T 退网为拐点,推动存量设备向 LTE-M/未来 RedCap 迁移;Verizon、T-Mobile 仍保留 NB-IoT 以覆盖极低功耗的长寿命细分,但总体呈多制式并存与价值分层。欧洲保持“稳健运营 + 增值探索”,沃达丰、德国电信等从“铺网”转向“深商用”,扩展跨境漫游、叠加行业方案,并尝试与 5G 协同。新兴市场(拉美、非洲)将 NB-IoT 视为低成本覆盖与快速切入的工具,重点卡位农业、公共事业与资产管理,生态仍在培育但增长动能可观。 进入 2025 年,监管逻辑由“推广单一技术”转向“治理整个物联网生态”。欧盟以技术中立的横向法规重塑市场秩序:数据法规范工业数据访问与共享;RED 协调标准对无线产品提出强制网络安全基线(如禁用默认密码等);电池法、RoHS、REACH 提高硬件与供应链合规门槛。澳大利亚亦通过《智能设备安全标准》确立消费级物联网安全底线。上述规则并非针对 NB-IoT 独设,却对其终端设计、平台数据与跨境部署产生深远影响,标志政策成熟度上移。 各国NB-IOT政策对照表,来源:与非研究院 中国在全球 NB-IoT 生态中占据压倒性份额(约八成以上连接),形成“政策背书 + 规模效应 + 产业链完备”的闭环。工信部自 2017 年起以顶层设计明确 NB-IoT 与 4G(含 Cat-1)的“双主轴”路线,推动 2G/3G 物联网迁移,配合早期模块补贴与频谱重耕(800/900/1800/2100MHz),迅速建立全国性网络并在表计、城市治理、农业等场景实现规模商用。不过,近两年 NB-IoT 出货增速放缓,若缺乏新应用牵引,出货量或趋于平稳甚至下滑,显示“政策驱动”的边际效应在减弱。 在中国的“高/中/低速协同”格局中,NB-IoT 与 Cat-1 被共同确认为 2G/3G 退网后的承接主力:NB-IoT面向海量、低功耗、静态场景;Cat-1承接中速率广域应用;与 5G 共同形成分层供给。相较之下,LoRa 在中国长期受制度不确定性影响(如对 470–510MHz 的约束与自组网限制),更适合私有网络与园区类场景,难与 NB-IoT 在公共事业领域全面竞争。 针对NB-IOT,中国三大运营商的差异化路径基本成型:中国电信依托 800MHz 覆盖与“云网融合”,在水气热等公用事业领先;中国移动将 NB-IoT 与 OneNET 平台结合,强调开放生态与中小企业赋能;中国联通聚焦重点城市与重点行业,打造可复制的行业标杆。上述策略共同推动了“中国场景与中国规模”的形成,也夯实了国内从芯片、模组到云平台的全栈供给能力。 全球主要运营商NB-IOT策略对照表,来源:与非研究院整理 笔者认为,NB-IoT 的全球定位正在“收敛与重塑”——在无可替代的超低功耗、长寿命、静态海量连接场景中固化价值,在发达市场让位于 LTE-M/RedCap 等“更可变现”的制式,在新兴市场与以中国为首的政策型市场维持规模。对中国而言,NB-IoT 将从“规模扩张”转入“存量深耕与价值运营”,关键在于以合规、安全与行业 Know-how 连接数据要素市场;对海外而言,NB-IoT 将更像是一枚“结构性选手”,在少数高匹配度场景稳态运行,并与其他制式共同构成多层次的物联网连接版图。NB-IOT 产业链现状及芯片玩家随着NB-IoT正从政策驱动的高速扩张期进入调整阶段。各大芯片和模块厂商纷纷减少对单一NB-IoT的依赖,转向支持多模解决方案。尽管NB-IoT早已被纳入5G标准,但更多是作为技术继承而非演进重点,主流设备商如华为、爱立信和诺基亚已将研发资源转向5G物联网。与此相伴,NB-IoT在全球部署中暴露出碎片化问题,不同地区在频段分配、协议实现和运营策略上的差异,使设备制造与应用的复杂度显著增加,规模经济难以形成,进一步削弱了其全球竞争力。相比之下,中国市场在政策和行业应用推动下仍保持活跃,成为NB-IoT最重要的战略阵地。 产业链的完整度是NB-IoT的一大优势。从上游芯片到中游模组,再到终端、运营商和云平台,形成了较为稳固的生态。芯片环节除了传统巨头外,移芯通信、芯翼信息等初创公司也快速成长,推动NB-IoT向高集成度和低成本演进。模组作为关键环节,广和通、移远通信、中移物联、有方科技、利尔达和骐俊等厂商不断推出小尺寸、具备主控功能、价格接近2G模组的NB-IoT模组,成为规模化应用的重要推手。终端产品目前主要集中在行业市场,如智能水表、燃气表、门锁和定位终端,未来随着网络覆盖提升,有望扩展到C端市场。运营商方面,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持续加大NB-IoT网络建设,覆盖日益完善,并通过合理资费策略提升用户渗透率。云平台层面,阿里云、华为云,以及三大运营商的自有平台如OneNET、天翼云和沃云,均在构建闭环生态,推动NB-IoT在垂直行业应用中落地。 根据中国电信科技委的测算,在NB-IoT产业链的收入分布中,芯片与终端环节占比约20%至25%,网络连接约12%至15%,平台服务约10%至15%,而应用方案高达50%至60%,说明真正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应用层。中国市场的实践也验证了这一点:智慧水务、智慧燃气、智慧电动车、智慧消防等四大领域已形成千万级连接规模,为NB-IoT提供了稳定的增长支撑。 在芯片层面,华为海思作为NB-IoT标准的核心推动者,凭借Boudica系列芯片长期领跑中国市场,其产品以高性能、低功耗和高集成度著称,2024年发布的新一代方案再次强化了领先优势。高通则通过MDM920x系列在全球占据一席之地,这些芯片支持NB-IoT/eMTC/2G多模通信,并具备全球频段覆盖和GNSS集成功能,适合跨区域物联网应用。联发科凭借高性价比迅速崛起,其MT2625芯片因超低功耗和紧凑设计在智能穿戴和资产追踪等领域快速落地,推动NB-IoT在消费端普及。紫光展锐的春藤系列则以成本优势和稳定性能在智能表计和共享单车等大规模场景赢得市场,成为海思的主要竞争对手。Nordic Semiconductor利用在低功耗蓝牙的积累,推出nRF91系列SiP,将NB-IoT/LTE-M与GNSS集成于一体,强调低功耗与易开发特性;中兴微电子作为中兴通讯的子公司,其产品也在通信设备和物联网终端中实现应用。到2023年,华为海思、高通和联发科三家合计市场份额接近70%,NB-IoT芯片市场已呈现寡头格局。 主流NB-IOT芯片厂商列表,来源:与非研究院整理(注: 2023 年华为海思、高通、联发科合计份额约近 70%) 。被谁取代?NB-IOT的竞品技术分析在中国,NB-IoT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国家战略地位,在政策和三大运营商的大力推动下,迅速在智能水表、燃气表、电表等公共事业场景中实现大规模部署。可以说,在国内蜂窝物联网连接数上,NB-IoT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领先优势。NB-IOT作为低功耗广域网(LPWAN)的“国家队”,其设计目标是满足低功耗、广覆盖、大连接和低成本的需求。基于运营商授权频谱,NB-IoT能够提供电信级的质量与安全保障,并凭借高达164dB的链路预算实现优异的深度覆盖能力,在地下管井、地下室等信号环境极差的区域也能稳定运行。同时,单扇区支持10万设备连接的高密度特性,使其特别适合智慧城市建设中终端数量庞大、信号穿透要求高的项目。 然而,随着产业进入2025年,替代性技术的快速崛起让NB-IoT的地位开始动摇。基于4G LTE网络的Cat-1正在成为中速率物联网市场的事实标准。它最高支持10Mbps下行和5Mbps上行速率,具备低时延、VoLTE语音和移动性能力,能够完美填补NB-IoT(低于1Mbps)与Cat.4及以上技术(高于10Mbps)之间的空白。更重要的是,Cat-1可以直接复用现有4G基站资源,运营商无需新建网络,部署成本和时间都极低。在2G/3G网络加速退网的背景下,Cat-1被政策明确为中速率物联网业务的“继承者”,并凭借其兼顾性能和成本的优势,在共享单车、POS机、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中速率、移动性强的场景中迅速取代NB-IoT,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NB-IOT竞品技术关键指标对比,来源:与非研究院整理 与Cat-1并行,LTE-M(eMTC)也在加速蚕食NB-IoT的市场空间。LTE-M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上行可达375Kbps,下行可达1Mbps)、更低的时延(10-15毫秒),支持移动性与语音通话功能,在多数性能指标上全面超越NB-IoT。虽然功耗和模组成本相对略高,但随着规模化发展,其劣势正在缩小。美国运营商AT&T已经在2025年第一季度宣布停用NB-IoT网络,转向LTE-M,这一决策在全球范围内起到风向标作用,也凸显出NB-IoT与LTE-M在许多应用场景中的直接竞争关系。与此同时,5G RedCap(Reduced Capability)作为5G的轻量化版本,正在成为产业的关注焦点。它在成本和复杂性上低于标准5G NR,却能提供比NB-IoT更高的数据速率和更低的延迟,尤其适用于工业传感器、视频监控和智能可穿戴等中速率场景。尽管RedCap的模组成本目前仍高于NB-IoT,但随着生态成熟和规模扩展,其优势将逐步显现。对全球许多持观望或放弃NB-IoT的运营商而言,RedCap无疑是物联网演进的重要方向。 除了蜂窝技术,LoRa和Sigfox等非授权频谱方案也在侵蚀NB-IoT的生存空间。LoRa工作在ISM频段,用户可低成本自建网络,灵活性和自主性极强。其终端电池寿命可长达十年以上,并且数据完全掌握在企业自身手中,在数据安全敏感的行业极具吸引力。尽管覆盖范围和速率不如NB-IoT,但在智慧园区、农业、畜牧业、工业监测等部署地点分散、规模较小、且希望避免持续缴纳运营商费用的场景中,LoRa依旧不可替代。Sigfox则以超低功耗和低成本为特色,但受限于单向通信能力和生态发展,其竞争力远不如LoRa。总体来看,NB-IoT、Cat-1、LTE-M、RedCap与LoRa正在形成一种分工与竞争并存的格局。 主要应用场景及替代对比,来源:与非研究院整理 在具体应用场景上,这种差异化表现尤为明显。智能表计是LPWAN技术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应用市场。NB-IoT凭借运营商统一运维和电信级保障,在城市级水电气表改造项目中成为首选。预测显示,到2026年,智能表渗透率将超过90%,NB-IoT是主要推动力。但LoRa凭借自组网和灵活部署的优势,在山区或对覆盖与数据自主要求高的项目中依旧具备竞争力,二者很可能长期形成约7:3或8:2的比例共存格局。Cat-1虽然在功耗和成本上不具优势,但在需要频繁交互和固件升级的电网采集终端场景中逐渐崭露头角。在中速率和移动性场景中,Cat-1几乎是唯一的赢家,覆盖共享单车、移动支付POS机、车载OBD、儿童和老人定位手表等需求广泛的市场。NB-IoT在这些领域完全无法满足速率和移动性要求,而LoRa则不适用于广域移动。至于碎片化的企业级市场,LoRa依旧稳固地占据一席之地,从农业传感到工业监测,低成本私有化部署和数据自主权让其难以被取代。 区域市场差异与策略,来源:与非研究院整理 区域差异进一步放大了NB-IoT与其他技术的分化。在中国,政府顶层设计和运营商推动确保了NB-IoT的领先地位,其在智能表计和智慧市政领域几乎无可撼动。但在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运营商更倾向于布局LTE-M和RedCap,NB-IoT的存在感快速下降,成为边缘化的角色。由此形成的局面是:NB-IoT在中国仍是政策驱动下的存量王者,而Cat-1成为增长最快的继承者,LoRa在全球企业市场稳固生存,RedCap则代表未来演进方向。总结:NB-IOT不会突然消亡NB-IoT的发展历程是典型的技术与政策互相博弈的产物。作为3GPP标准体系中mMTC(大规模机器类通信)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一度被寄予“统一物联网低功耗广域网”的厚望,并在中国市场实现了规模化落地。凭借广覆盖、低功耗、低成本和海量连接等特性,NB-IoT在智慧水务、燃气、路灯、烟感等公共事业场景中树立了不可替代的价值,成为中国物联网基础设施的核心支柱。然而,在全球多元化技术演进的背景下,其市场地位正在经历剧烈重构。 从区域维度看,中国是NB-IoT的最大“压舱石”。庞大的连接规模、成熟的产业链和政策推动,使NB-IoT在国内仍具长期生命力。但在北美,AT&T宣布在2025年停运NB-IoT网络,转向LTE-M和RedCap,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在更注重商业逻辑的市场,NB-IoT的性价比与扩展潜力不足以支撑其独立发展。欧洲运营商则表现出务实态度,倾向于在存量市场继续利用现有网络,同时谨慎观察新一代物联网技术。新兴市场则因对成本和覆盖的敏感性,仍对NB-IoT保持较高兴趣,成为其未来增量的潜在来源。 从竞争格局来看,Cat-1、LoRa和5G RedCap正在分食NB-IoT的生存空间。Cat-1凭借技术成熟度与2G/3G退网的契机,成为当下最具增长活力的替代者,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Cat-1模块加5年流量费已经低到不可思议的程度,这也对NB-IOT模块带来巨大挑战;LoRa依靠灵活部署和企业私有网络优势,在垂直场景中展现出强大韧性;RedCap则凭借与5G的天然协同,展现出长期取代NB-IoT的潜力。由此,NB-IoT的角色正从“主力标准”退化为“补充技术”,更多依托于5G融合的mMTC定位,而非单独支撑未来物联网版图。 从技术角度来看,NB-IoT在速率与延迟上的先天不足,决定了它难以支撑AI、大数据等高算力需求场景。其产业链也仍存在兼容性和成熟度不足的问题,限制了更大范围的拓展。长期来看,它可能更多地承担“过渡性”角色,完成从2G/3G物联网向5G物联网的桥接,其历史价值或许将大于未来潜力。 对行业参与者而言,理解这一趋势尤为重要。设备厂商应积极布局多模与新一代技术,避免被单一技术绑定;企业用户在新建项目时需谨慎评估NB-IoT的适用性,并根据目标市场运营商策略进行选择;投资者则需重新评估相关企业的长期价值。NB-IoT的案例表明,即便是被写入标准、拥有政策支持的技术,如果无法持续匹配市场需求和经济价值,依然可能被边缘化。 笔者认为,NB-IoT近年来确实有一些热度下降,但并非没有未来。首先,3GPP已将其写入5G标准,这意味着其技术生命周期在标准层面得到延长。NB-IoT终端未来可直接接入5G核心网,与eMBB和uRLLC形成互补,继续在静态、低速、大规模连接场景中发挥价值。其次,基于NB-IoT的卫星物联网(NB-IoT NTN)正在兴起,可覆盖海洋、沙漠、森林等无地面网络区域,应用于物流追踪、环境监测和应急救援,为NB-IoT开辟了新的应用边界。最后,中国市场力推NB-IOT可能跟确保技术的自主可控有关。 综上,NB-IoT不会骤然消亡,而是以渐进方式退守到特定细分领域,如智能水表、燃气表等对成本敏感且对性能要求不高的应用中;同时通过与5G融合、与卫星物联网结合,寻求新的增长点。最终,NB-IoT、Cat-1、LoRa和RedCap将在不同场景和区域形成“分疆而治”的多元化格局。

来源:与非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