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在门诊接待了一位中年女士,脸上带着些焦急,她刚刚被确诊为带状疱疹,还没从疼得钻心的感觉里缓过来,就急着问我:“医生,我孙子才两岁,我现在这样,会不会传染给他?”
前段时间在门诊接待了一位中年女士,脸上带着些焦急,她刚刚被确诊为带状疱疹,还没从疼得钻心的感觉里缓过来,就急着问我:“医生,我孙子才两岁,我现在这样,会不会传染给他?”
一边是病痛的折磨,一边是对家人的担忧,真让人两头难安。这事儿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身上起泡疼痛那是自己的事,但真要传给家里人,尤其是老人孩子,那可就不是一丁点小麻烦了。
很多人一听“带状疱疹”这四个字,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就是背上腰上起水泡,疼得不能碰。但这病到底怎么来的?
是不是谁都能得?得了会不会传染?更重要的,是不是碰一下就中招?这些问题,真不是随口能答清楚的。
带状疱疹说到底,是水痘病毒的“翻身仗”。小时候得过水痘,病毒没走远,它偷偷躲在神经节里,一待就是几十年。等年纪大了,抵抗力弱了,它就跳出来“复仇”,表现就是那一串串顺着神经走向长的水泡,疼得让人怀疑人生。
有点像小时候被欺负过的同学,成年后忽然出现,找你算旧账。问题来了,既然是水痘病毒,那是不是会传染?答案是——会,但方式跟你想的不太一样。
带状疱疹不会像感冒一样飘着传,它不靠空气传播,得靠“皮肤贴皮肤”那么亲密的接触,尤其是水泡破了的时候,病毒浓度最高。如果你家里有没得过水痘的孩子,或者抵抗力差的老人,那就得小心点。
前面那位女士就是因为抱孙子的时候没戴口罩,也没遮住水泡,孩子脸上后来起了几颗红疹,吓得她连夜带孩子去看医生。
幸好发现得早,处理及时,没出大问题。但这个教训,真不轻。说到底,带状疱疹不是洪水猛兽,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
第一件要记住的事,是带状疱疹不是“单纯的皮肤病”。很多人以为就是长几个泡,抹点药膏就行了,其实它伤的是神经。
病毒沿着神经跑,水泡只是“路标”,真正让人痛不欲生的,是那种像火烧、刀割、电击一样的神经痛。有些人水泡早好了,疼痛却拖了几个月,甚至几年。这就像火灾灭了,可留下的焦味一直在空气里挥之不去。
年纪越大,风险越高,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年龄大了,免疫系统像是退休了的老干部,干活没以前那么利索了,一旦病毒复活,抵抗起来就力不从心。
第二件事,别以为得过水痘就“安全通行”。得过水痘才是得带状疱疹的前提。水痘病毒在身体里潜伏,等你身体虚弱、情绪低落、熬夜劳累、患其他疾病的时候,它就可能“出来活动”。
所以说,带状疱疹其实是自己身体里“熟人作案”,不是外来的“新敌人”。
但也正因为如此,它不太会传染给得过水痘的人,但对没得过水痘的孩子尤其是婴幼儿,那就危险了。被传染后,他们可能得水痘,而不是带状疱疹。像是大人之间的旧账,孩子却无辜被牵连进来。
第三件事,水泡没结痂前是“高危阶段”。这个阶段传染性最强,特别是水泡破了之后,里面的液体含有大量病毒。
这个时候如果不注意防护,比如贴身接触、共用毛巾、不勤洗手,病毒就可能“搭顺风车”传给家里人。
有些人不以为意,觉得自己贴个创可贴就万事大吉了,结果家里的小孩跟着中招。病毒可不像小偷,它不挑时间地点,谁给机会就钻谁的空子。
第四件事,疫苗不是万能,但值得一打。现在市面上有针对带状疱疹的疫苗,特别推荐给50岁以上的人。不是说打了疫苗就一劳永逸,但能大大降低发病率,尤其是降低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就像给家门口安了个摄像头,贼不一定不来,但来了也能提早发现,减少损失。疫苗不是人人都能打,有些免疫系统特别弱的人群需要医生评估后决定。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还会有个误区:带状疱疹是不是只长一边?是不是只长腰上?它可以出现在身体任何一个区域,只要有神经的地方它都能去。
有的人长在脸上、眼睛周围,严重的甚至会影响视力、听力,甚至诱发脑膜炎。像是你家钥匙被人偷了,他不光能进门,还能随便翻你家抽屉。
哪怕只是几颗不起眼的水泡,只要是成串沿着一条线长,伴随有灼痛、麻木、刺痛的感觉,那就得提高警惕,别等着它自己好,时间越拖,病毒在神经里“扎根”越深,恢复越慢。
治疗方面,现在有抗病毒药物,比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之类,需要在起病72小时内开始用药,效果好得多。越晚用,病毒越活跃,神经损伤越严重,后遗神经痛就越可能找上门。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场火灾,第一时间灭火和烧光半个屋子再灭火,结果能一样吗?除了药物治疗,疼痛管理也不能忽视。
有些人即使水疱好了,神经痛还在,影响睡眠、情绪、生活质量,甚至变得抑郁。这个时候,不止是吃止痛药,有时还需要神经阻滞、理疗、中医辅助等等多种手段联合处理。
那怎么才能避免传染亲人朋友?记住这几点:避免直接接触水泡,尤其是破了的泡。勤洗手,别共用毛巾、衣物。照顾孩子、老人时戴口罩,遮好患处。
水泡没结痂前,少去人多的地方,尤其是幼儿园、学校、敬老院这类地方。你不说,别人也看不出来你有传染性,所以自觉点,是保护自己,也是尊重别人。
再强调一次,带状疱疹不是“老年人才得的病”。现在不少年轻人,尤其是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白领,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抵抗力一差,也有可能中招。
前两个月碰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长在胸口附近,一开始以为是过敏,结果越长越多,疼得晚上睡不着,后来确诊是带状疱疹。她说自己最近连续加班两周,基本靠咖啡和泡面续命,身体吃不消,病毒趁虚而入。
病毒不看年龄,它看你有没有破绽。所以说,带状疱疹防不胜防吗?也不至于。只要你了解它、尊重它、对它有所准备,它就没那么容易“趁火打劫”。保持良好作息、饮食规律、情绪稳定,其实就是最好的“防盗门”。
至于已经得了的朋友,也别太焦虑。及时治疗、注意防护、别接触易感人群,传染别人的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家人朋友也别因为怕被传染就对病人冷眼相待,反而应该多理解、多支持。毒冷冰冰的,咱们不能跟着它一起凉。
声明: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1]潘红艳.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24,19(10):75-77.
[2]陆建国.带状疱疹疫苗的使用现状与前景[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5,18(03):112-115.
[3]王志刚,杨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新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3,29(04):241-245.
来源:医学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