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事李亮最近在办公室诉苦,他家小孩刚上初一,前不久喜欢上三国演义,暑假里书不离手,非让他也陪着一起解读。终于读到“三家归晋”的那个晚上,合上书的那一刻,他感慨万千,一半是和孩子啃完大部头名著的愉悦,另一半,则是难掩的疲惫。
原创林檎、王肖南风窗
2025年09月04日 13:03广东
作者 | 林檎、王肖
人们常说,读书是对大脑最好的按摩,陪孩子玩则是享受天伦之乐。那么,把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呢?
同事李亮最近在办公室诉苦,他家小孩刚上初一,前不久喜欢上三国演义,暑假里书不离手,非让他也陪着一起解读。终于读到“三家归晋”的那个晚上,合上书的那一刻,他感慨万千,一半是和孩子啃完大部头名著的愉悦,另一半,则是难掩的疲惫。
对现代人而言,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实在有些奢侈。电影《花束般的恋爱》里,男主角从小说不离手的长发文艺男变成沉迷消消乐的打工仔,只需要一个夏天。脱口秀演员呼兰前不久也调侃,如今大家陷入了一种“忙活一天回家看书觉得对不起自己,看短剧对不起自己看的书”的尴尬状态。
短视频分散了人们阅读的精力
在一天的劳作之后,只想躺在床上刷短视频,完全没有了阅读的精力,似乎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这种“文化体力”的流失,已经在无数人身上得到了印证,让人感到焦虑,恨自己没能在专注程度最巅峰、学习热情最旺盛的学生阶段更多地阅读。
九月的开学季,这种情绪格外明显,书店里的学生越来越多,家长也更忙碌地为孩子制定新学期的读书计划,誓要在新的学年里,让阅读重回日常。
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京东图书打造了一场“拿起书,握住世界”的主题阅读活动。这次活动在线下布置了别开生面的互动场景,以更鲜活的方式创造了阅读新体验;线上则通过发布纪录短片,通过外卖骑手、书店店长、母亲等不同个体的讲述,剖析阅读的价值。
在开学季这个特殊时机,京东图书以“书”为名,打出了一套线上与线下双重推广举措的组合拳,不但构建了一场从个体表达到思想流动的阅读仪式,也在读书似乎已变成“小众活动”的今天,向所有人发出了一声叩问:
在当下这个时代,书,还意味着什么?
书,是两代人之间的桥梁
8月30-31日,京东图书在长沙潮宗街的主题阅读活动,通过“诗意拼配所”“阅读流通站”“灵感补给站”等互动环节,让阅读变得可触摸、可体验。
活动现场,家长与孩子的组合随处可见,一位母亲带着儿子热火朝天地从盲盒中挑选着词语零件,她说,“这样的互动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文字之美,远比单纯说教更有感染力。”
孩子正在“诗意拼配所”创作
在京东图书发布的纪录片中,小可和妈妈则在萌宠绘本和《长安的荔枝》中各自寻得读书乐趣,共度了一段愉快且充实的亲子时光。
此时,书成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通往各自心灵的桥梁。
书上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成长阶段模仿父母的爱好与习惯,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父母常常会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名为“读书”的种子,这是两代人之间在精神上的传承。
小可妈妈和小可正在读《长安的荔枝》
语文老师陈安然,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受自己的语文老师影响,陈安然从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如今成为了人民教师的她也想将这种习惯传承下去。每周,她都会在班级里留出一节课,专门用来跟学生共读一本书。他们一起读名著,也读当代小说家的作品,沈大成的《迷路员》就深受学生们喜欢。
在这些共读的时光里,她发现孩子的理解力、感受力远远超出成人的想象。学生们的解读有时会让她重新审视熟悉的作品,发现此前从未留意的细节和深意。
在她的影响下,班里的一位学生开始尝试写作,陆续写了几篇短故事,虽然文笔稚嫩,但已经看不出是出自一位小学生之手。阅读的种子一旦播下,总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开花。
阅读的种子总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开花
这种影响也扩散到了家庭,在这些围绕着“共读”展开的阅读课上,许多家长因为陈安然的推荐开始重新阅读,有些家庭建立了亲子共读的习惯。有位家长告诉她,因为和孩子一起读书,发现了孩子许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想法,亲子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在读书时,陈安然常常会从两个角度思考,这本书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对学生又可能意味着什么。这种视角为她的阅读添加了更丰富的意义——让书化作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在精神的共鸣中,成为拉近彼此心灵的通道。
传承的意义,莫过于此。
书,是随身携带的世界
对陈安然来说,每天放学后的办公室阅读时光,是她一天中最珍贵的时刻,也让她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保持着持续成长感。
在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下,专门留出阅读的时间,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实际上,工作越是忙碌,我们越是需要在读书中找到自我。
王礼明是京东外卖的一位骑手,阅读就是他面对困难的充电站,“刷手机刷到的好像都是别人的世界,越刷越焦虑,读书读到的都是自己的。”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会想,能不能换个世界待会儿,而切换世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拿起书”。
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
作为一名全职骑手,王礼明的工作忙碌且充实,休息的间隙翻开一本书已经成为了他日复一日的生活习惯。最近他正在看《平凡的世界》,书里面主人公的奋斗让他感动不已,也让他更真切地感受到,“拿起书,就能去任何一个想去世界”。
阅读的第一步,当然是“拿起书”。
和王礼明一样,营销编辑朱绘也是碎片化阅读的践行者。她的工作其实十分琐碎,填不完的表格、写不完的营销文案,还有无数紧急事件等待着她,真正的阅读时间,被压缩到通勤、午休和睡前。但她仍坚持记录下触动自己的句子,如今,这样的摘录在她的手机备忘录里存着几千条。
《重版出来!》剧照
朱绘用“先苦后甜”形容读书的过程。她说,真正的阅读往往需要先忍受寂寞、忍受枯燥,接受那些读不懂的部分,然后才能获得那些深层的、无法被其他方式替代的精神体验。
今年是朱绘在出版行业的第六年。她每天接触大量书稿,却从不觉得是负担,反而享受与陌生文本相遇的惊喜。一次,她读到新人小说家的作品,被故事打动,立刻和编辑热烈讨论市场潜力,聊了一个多小时。同事说,能在七年之痒前依旧保持热情的出版人并不多见。
《编舟记》剧照
朱绘说,自己的职责是“帮助书籍找到自己的读者”。她会花很多时间琢磨推荐语,每一句话都要准确传达这本书的气质。有读者专门写信告诉她,正是因为看了她的推荐语才买了某本书,而这本书恰好在困顿时给了自己力量。能以这样的方式,在读者人生里激荡起或大或小的涟漪,成为了让朱绘在收入并不高的出版行业坚持下去的理由。
“拿起书,握住世界”,京东图书的活动主题在陈安然、王礼明和朱绘们的日常生活中具现化。
书,是疗愈心灵的处方
在京东图书发布的纪录片中,书店店长谢旺正在看《苏菲的世界》,这句“亲爱的苏菲,我希望你长大后仍抱有对世界的好奇心”,是神秘哲学家对14岁女孩苏菲的成长寄语,也是谢旺对每一个陷入日常琐碎中的当代人的寄语。
谢旺正在看《苏菲的世界》
谢旺所从事的职业,正是通过书籍向世界播撒好奇心,改变一些人的人生轨迹。某种程度上,房奕就是那个“被书籍改变了命运的人”之一。
她来自东北的一个小镇,高一那年的某个下午,她在镇上的唯一的一家书店里邂逅了《我的天才女友》,这是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她决定像书中的埃莱娜一样,通过学习离开故土,去到更广阔的地方。
这套书陪伴她度过了整个高中生涯。去北京上大学时,她也将它装进了行李箱。
《我的天才女友》剧照
漂泊在异乡,书籍成为了房奕精神上的避难所,她也成了各种读书会、分享会的常客。
她发现,那些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总是能够跨越地域和年龄的界限,形成一个温暖的社区。
在她的朋友之间,互相送书成了心照不宣的习惯,无论是在对方意志消沉时、对未来感到迷茫时,还是分享彼此成长的喜悦,书籍让双方的心灵靠得更近。选书送人的过程,也是在思考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的过程,收到朋友的书,就像收到了一份“心灵处方”。
阅读与思考能给予人治愈与力量
阅读的意义,在她们的实践中变得具体,它既是个人的避难所,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参与世界。有人因阅读找到陪伴与共鸣,有人借此建立新的社群和友谊,也有人通过书籍重新塑造家庭和课堂的氛围。
书页翻开的瞬间,并非只属于孤独的自我,也会悄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读书,让这个世界不再孤单
“书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京东图书发布的纪录短片中,母亲、外卖员、书店老板、作家、普通市民等各种身份的阅读者,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回答。
他们与朱绘、房奕、陈安然一起,构成了一幅立体而多元的读者群像。尽管身份各异,但都在用阅读为自己的生活寻找答案和力量。
人们在阅读中为自己的生活寻找答案和力量
每一年的开学季,京东图书都会通过一系列活动,鼓励全社会人士投入阅读,以价值发声推动全民阅读。
在开学节点推广阅读,确实行之有效——经历了一个相对松散的暑假,学生和家长都需要重新建立规律的生活节奏,而阅读作为一种需要专注力和持续性的活动,恰好能够帮助人们从假期的散漫状态中收心。
开学前后,也往往是家庭内部讨论教育理念最密集的时期。家长们会重新审视孩子的学习习惯,思考什么样的课外活动真正有意义。在这个节点上,阅读推广能够获得比平时更多的关注和认真考虑。
开学节点上,阅读推广能够获得比平时更多的关注和认真考虑
从社会心理层面看,这个节点也承载着“重新开始”的集体暗示。
对家长来说,这是重新规划孩子课外阅读的契机;对学生来说,这是建立新习惯的黄金时机;对成年人来说,则是调整自己生活节奏、重新投入学习的天然动机。这种集体性的心理状态,为阅读推广创造了最佳的接受环境。
“拿起书,握住世界”,这句话之所以能打动我们的心,是因为即便在当下,阅读的价值仍旧无法被替代。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忙忙碌碌,读书,让这个世界不再孤单。一个人阅读,可以为灵魂寻找栖居的诗意之地;一群人阅读,书就成了他们之间的桥梁,把人与人的心灵拉得更近。
人类,不能没有书籍。
- End -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