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犹太神话中,存在一个关于地面 “无人机” 的传说 ——“戈莱姆”(Golem)。它由泥土制成,专为执行繁重危险的劳作与守卫任务而生。这个无生命的造物甚至拥有 “控制系统”:一块藏在它口中、写有神秘文字的羊皮纸。可见,早在古代,人类就幻想能拥有一种神奇或机械的
在犹太神话中,存在一个关于地面 “无人机” 的传说 ——“戈莱姆”(Golem)。它由泥土制成,专为执行繁重危险的劳作与守卫任务而生。这个无生命的造物甚至拥有 “控制系统”:一块藏在它口中、写有神秘文字的羊皮纸。可见,早在古代,人类就幻想能拥有一种神奇或机械的 “代理人”,代其执行伴随致命风险的任务,尤其是军事任务。
历史上,人类曾多次尝试研发遥控作战机器,但直到 20 世纪初,这类设备才真正投入实际应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 “施耐德” 公司生产了数百辆 “鳄鱼型”(Crocodile Type)有线遥控 “陆地鱼雷”,用于摧毁敌方防御工事。不过,真正声名远扬的是二战时期的陆地 “无人机”:德国 B-IV 无人坦克、“歌利亚”(Goliath)自爆式遥控地雷,以及苏联 ET-1-672 遥控鱼雷。这些装备的设计用途均为通过引爆方式摧毁敌方防御工事、桥梁、雷区与重型坦克;此外,B-IV 无人坦克还被用于侦察敌方防御部署与地形。受限于技术不成熟、后勤困难与生产能力短缺,当时的陆地 “无人机” 未能普及,这一理念也直到多年后才真正得到重视。
无人地面交通工具(БНТС)已在多个民用领域崭露头角,甚至登上过月球(如 “月球车 1 号”),而它在军事领域的回归,最初是以排雷无人机的形式实现的。例如,美军在伊拉克使用的排雷机器人数量,从 2004 年的 150 台增至 2005 年的 5000 台。据美国五角大楼数据,截至 2005 年底,这些机器人已协助排除超过 1000 件各类爆炸装置。鉴于其出色效能,到 2013 年,美国军方已采购 7000 台此类无人地面交通工具,不过在阿富汗与伊拉克的任务执行过程中,损失了约 750 台。
俄罗斯工程兵部队装备了多款排雷无人机,既有超紧凑型的 “圣甲虫”(Скарабея)—— 尺寸仅 355×348×155 毫米,重量不足 5.5 公斤,可探测爆炸装置并剪断绊线;也有基于坦克底盘研发的 “通道 - 1”(Проход-1)排雷机器人系统。此外,还有多款带机械臂的无人机,如 “眼镜蛇 1600”(Кобра 1600)与 “斗牛犬”(Питбуль),它们甚至能拆解爆炸物或为其安装附加炸药。其中,“天王星 - 6”(Уран-6)机器人系统声名远播,该装备已在叙利亚接受全面实战检验,并在此次特别军事行动(SVO)中进一步印证了自身可靠性。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中东地区的对手 —— 圣战组织武装也曾使用过无人地面交通工具,但多以 “陆地鱼雷” 的形式,用于摧毁叙利亚政府军的据点。这类装备通常以老式装甲车辆为载体,如多用途轻型装甲牵引运输车(МТЛБ),再搭配简易控制系统。不过,恐怖分子更常用的手段,仍是在车辆中安置 “人弹” 驾驶员。
在现代战场上,天空被打击型与侦察型无人机密集覆盖,前线及前沿地带的后勤补给工作时常面临极高风险。无论是运送食品与弹药,还是撤离伤员与阵亡者,都伴随巨大危险 —— 而使用无人地面交通工具,可有效降低这类风险。
若将无人地面交通工具比作遥控玩具车,二者的区别在于:地面无人机采用更先进的通信系统与底盘,配备的观测摄像头还能让操作员在设备超出目视范围时继续操控。
2005 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推出 “班组支援系统”(Squad Mission Support System,SMSS)—— 该系统以六轮 “美洲虎” 越野车为底盘,打造可遥控的货运平台,载重量达 700 公斤,旨在为徒步行军的士兵运输装备与弹药。该系统的试验批次被部署至阿富汗,获得高度评价。2014 年,该公司又在货运平台基础上,增加无人机模块,研发出战术侦察系统。
二战时期德国自爆式地雷与无人坦克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通行能力较差;而现代无人地面交通工具通过 “双组分结构”,基本解决了这一难题 —— 即便采用轮式底盘,也能轻松越过地形障碍。
俄罗斯军队与敌方均在使用无人地面交通工具:既有量产型号(如俄罗斯的 “信使”(Курьер)、乌克兰武装部队广泛使用的爱沙尼亚 “忒弥斯”(THeMIS)地面无人机),也有小批量生产及手工改装的设备。如今,多数陆地无人机的研发方向是打造 “通用平台”,以执行多种任务。例如,“信使” 除完成后勤运输外,还能使用 TM-62 地雷布设雷区、释放烟幕,或搭载各类武器 —— 大口径机枪、反坦克导弹系统(ПТРК)或自动榴弹发射器(АГС)。此外,我方士兵还缴获过敌方配备 “标枪” 导弹的 “忒弥斯” 无人机。
除模块化系统外,纯作战型无人机的研发与列装工作也在推进,这类无人机可在战斗中承担装甲装备的职能。俄罗斯陆军已列装 “天王星 - 9”(Уран-9)多用途作战机器人系统。从外观上看,它酷似缩小版坦克 —— 长度约 5 米,宽度 2.5 米,重量依配置不同介于 10 至 12 吨之间。一个作战单元包含 4 台作战无人机、运输拖车及专用移动控制中心。“天王星 - 9” 的操控半径可达 3 公里,每台无人机还可充当中继站,为其他作战机器人扩大操控范围。不过,这一数据基于 “平坦地形” 的理想条件;而按设计初衷,它本应主要用于城市作战,但在城市环境中,实际通信距离会大幅缩短。“天王星 - 9” 采用混合动力系统,以电动机为主要动力,当需要为电池充电时,便启动ЯМЗ 5347-16 柴油发动机。
“天王星 - 9” 的武器配置包括一门 30 毫米 2А72 自动炮,以及与之并列的 7.62 毫米机枪;此外,还可携带 4 枚 “攻击”(Атака)反坦克导弹,也能加装 6 至 12 具 “大黄蜂 - M”(Шмель-М)温压火箭筒。其火控系统配备多通道瞄准具(含热像仪),具备目标自动跟踪功能;车身还装有辐射传感器与烟幕释放系统。
然而,该系统在叙利亚的实战首秀远非成功,整体设计仍显 “粗糙”。俄罗斯国防部第三中央科学研究所的报告指出了 “天王星 - 9” 的诸多缺陷,例如通信距离过短、信道容量不足 —— 即便在敌方未实施电子战(РЭБ)的情况下,当设备与控制中心距离仅 300-500 米时,就已出现失控现象。除明显的技术漏洞外,还发现至少两处结构性问题:一是缺乏稳定系统,仅能在静止状态下开火;二是防弹防护能力不足。尽管官方称部分缺陷已得到修复,但 “天王星 - 9” 在此次特别军事行动中的表现也难以称得上成功。其防护能力薄弱,且造价高昂,不符合 “大规模列装地面无人机” 的要求 —— 这类无人机本应在前线反坦克武器(包括 FPV 无人机)密集部署的环境中,为突击步兵提供直接火力支援,并对抗敌方装甲装备。
不过,包括负面经验在内的实战总结,正为新装备研发奠定基础。例如,乌拉尔机车车辆厂结合叙利亚及此次特别军事行动的实战经验,基于 T-72/T-90 坦克底盘,研发出重型突击机器人系统 “冲锋”(Штурм)。
从外观上看,“冲锋” 重型突击机器人系统(ТШРК)与普通坦克的区别在于:配备更短的 125 毫米 D-414 火炮(更适合城市作战的狭窄空间),并加装推土铲以清除障碍。该系统对 “坦克无人机” 的生存能力尤为重视,配备动态防护系统与主动防护系统(КАЗ),官方称可承受 15 次反坦克火箭筒或 FPV 无人机的打击。由于 “冲锋” 无需执行长途行军任务,研发时可采用剩余寿命接近耗尽的老式坦克底盘,这大幅降低了成本,使装备造价更为低廉。该系统由操作员在基于坦克底盘改造的防护型控制车内操控,一个移动指挥点可在 3 公里范围内控制一个作战单元的多台装备。“冲锋” 的作战模块有多种配置:可搭载 30 毫米自动炮与 “大黄蜂” 火箭筒,也可配备 16 具 220 毫米无控温压火箭发射管(与 TOS-1A 火箭炮系统通用)。
尽管 “冲锋” 的研发工作早在 2018 年就已启动,但与 “天王星 - 9” 及同类系统不同,其设计融入了实战经验总结的改进方案,有望提升装备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与作战灵活性。不过,在完成实战测试前,尚无法断言该系统是否成功。
需强调的是,受技术条件与软件不成熟的限制,轮式与履带式无人平台的自主性,仍低于无人机与无人舰艇。但毋庸置疑,随着人工智能(ИИ)技术的发展,地面平台的自主性将不断提升,其在作战行动中的作用也将愈发重要。
来源:俄罗斯观察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