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令人意外的是,在众多的观礼嘉宾中,有几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来自加拿大,都是白求恩先生的后人,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又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这段跨越时空的情谊,再一次被点燃,那么问题来了,他们的到来究竟有何深意?
[月亮]2025年9月3日,中国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仪式,这场盛大的典礼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五湖四海的宾客都来了。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众多的观礼嘉宾中,有几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来自加拿大,都是白求恩先生的后人,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又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这段跨越时空的情谊,再一次被点燃,那么问题来了,他们的到来究竟有何深意?
历史人物的遗产究竟是什么?是一座冰冷的纪念碑?还是一段被尘封在教科书里的叙述?2025年9月3日在中国举行的一场盛大阅兵式,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诺尔曼·白求恩的遗产,是如何在多个维度上真实地“活着”。
在这次阅兵受邀的观礼嘉宾中,有几张特殊面孔,一位是来自加拿大的莱斯利·白求恩,一位是同样来自加拿大的沃伦·白求恩,他们分别是诺尔曼·白求恩的孙女和侄孙,他们此行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见证一场仪式,更是为了触碰一份跨越时空的家族传承。
白求恩的遗产之所以鲜活,是因为它没有被禁锢在宏大叙事里,它藏在一叠被孙女莱斯利不远万里带来的私人文件中,这些泛黄的纸张让一段历史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这可不是什么博物馆里精心装裱的展品,而是一沓沓真实的家信和一本私人日记,纸张边缘已经磨损,字迹也有些许模糊,但就是这份不完美,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白求恩,而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英雄符号。
这封信件透露了官方历史之外的故事,在他刚来到中国时,身体并未完全康复,妻子弗朗西丝曾苦劝他先养好身体再出发,可他依然选择了远行,信里的内容没有空洞的理论和口号,有的只是他在中国的日常。
他向家人描述中国士兵的勇敢,由衷地认为这是一群值得他倾力帮助的人,他还记录下战地医疗的极端困境,比如连最基本的纱布都严重匮乏,字里行间满是焦灼,其中一封信的记录更是让人心头一紧。
他曾为了抢救伤员,连续工作了整整36个小时,手术做到最后双手都因极度疲劳而不住颤抖,却仍旧凭借惊人的毅力坚持着,那一刻“伟大”这个抽象的词汇,被还原成了一种可以感知的、超越生理极限的意志。
白求恩的后人来了之后,肯定有很多人要见,而在与几位抗战老兵的见面会上,令人动容的一幕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紧紧握住白求恩后人的手,这位老人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正是当年被白求恩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伤员之一。
老兵的手在颤抖,声音也断断续续,但他清晰地记得,当年白求恩在炮火下为他做手术时的镇定,他还记得手术后这位外国医生鼓励他的话语:养好伤继续回去抗击侵略者。
对白求恩的后人来说,这次中国之行也是一场“寻根”之旅,他的侄孙沃伦的感受尤为特别,因为他的妻子就是中国人,这层关系让他觉得来到中国就像是“回到了家乡”。
他从小就听长辈讲述白求恩在中国的各种故事,但当他亲眼看到如今中国的高楼林立和川流不息,还是感到了巨大的震撼,这与他脑海中的历史描述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白求恩的孙女莱斯利则有一个心愿,她希望能去河北唐县,看看祖父当年工作和生活过的纪念馆,那里保存着他用过的医疗器械,还有他住过的窑洞,这趟旅程早已超越了观礼的范畴,更像是一场连接个人情感与家族历史的仪式。
当老兵们像见到亲人一样紧握着他们的手,当莱斯利听到这些来自民间的、最真挚的讲述,她深受感动眼含泪光,她为祖父能被中国人民如此长久而深刻地铭记感到无比骄傲,正是这种双向奔赴,让这份情谊历久弥新。
当一种个人精神被一个国家的官方话语体系所吸收,它就完成了从个人选择到国家符号的升华,白求恩的精神在中国恰恰就经历了这样的制度化过程,这确保了他的影响力能够超越个人记忆,在更宏大的层面上延续下去。
阅兵式上,一个名为“白求恩国际医疗方队”的队伍整齐划一地走过天安门广场,使得这个符号化的呈现达到了顶峰,而这支队伍的成员很多都来自“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
看到这一幕,观礼台上的莱斯利和沃伦再也无法安坐,他们激动地站起身,眼中闪烁着泪光,对莱斯利而言,这支年轻专业的队伍正是她祖父救死扶伤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白求恩的精神从一个历史故事,转变成了一支建制化的、代表着现代中国军队医疗力量的“活”的方阵。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活动中方还邀请了埃德加·斯诺、约翰·拉贝等其他国际友人的后代,在官方的叙述里,白求恩的名字也常常与护士何明清、记者詹姆斯·贝特兰等人的贡献并列提起。
沃伦惊叹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并认为这是一代代人奋斗的结果,他和莱斯利都承诺,回国后会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更多人,就这样白求恩这个名字,再次成为促进中加两国当代民间理解与交流的一座桥梁,其精神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鲜活的外交意义。
信息来源:
来源:陌上史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