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经开区·新质生产力典范区。经开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带队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9月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经开区·新质生产力典范区。经开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带队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北京经开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磊:
作为首都唯一的国家级经开区,北京经开区始终站在国家和全市发展大局的高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级经开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赋予的职责使命,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典范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高端产业综合新城。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大力支持下,经开区坚持敢闯敢拼、先行先试,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生动实践地、首都实体经济主阵地、投资创业的圆梦地、近悦远来的宜居地。五年来,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方面综合经济发展实力迈上新台阶,更加突出实体经济主战场定位,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快速增长。
我们坚决扛起经济大区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主动应对外部不利因素,有力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方面经济跑出加速度、总量实现新跨越。“十四五”以来,经开区GDP年均增长9.6%,总量突破3600亿元,今年上半年保持12.3%高增长态势,增速位列国家级头部经开区第一,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15%。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全市占比25.8%,以北京1.37%的土地贡献了近40%的工业增加值;上半年增长15.6%,其中高端汽车、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均增长20%以上。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二三产占比由2020年的65:35调整为2024年的59:41,第三产业占比提高6个百分点。上半年信息服务业营收增长23.8%;批零额增长25.4%;金融业两项净收入增长31.4%。另一方面发展动能不断积蓄、增长潜力逐步释放,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超28%,连续三年保持千亿投资强度,工业投资总量、增速均位列全市第一。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8.8%,总量保持全市第二。
第二方面现代化产业体系构筑新优势,更加突出新质生产力核心地位,增强产业升级强劲动能。
作为全市高精尖产业主阵地,我们始终坚持“国家所需”与“亦庄所能”相结合,以国家战略为牵引,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主导产业集群能级提升。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合计超5600亿元,“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速8%,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保持在90%以上。其中,汽车产业形成以奔驰为引领的高端汽车、以小米、北汽为引领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两大产业集群,去年完成产值2650亿元,同比增长21.8%,全市占比60%,整车产量达到65万辆,今年有望突破75万辆。电子信息产业迈入千亿元大关,去年完成产值超1500亿元,同比增长26.7%,集成电路形成覆盖设计、制造、装备材料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全市占比超60%。生物医药产业集聚企业近5000家,已获批新药临床批件190个,全市排名第一;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获批,并上市的器械产品34个,全市排名第一;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发布以来吸引礼来、辉瑞等6家外资研发中心落地,阿斯利康、赛诺菲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去年实现营收超千亿元,产值全市占比45%。高端装备产业形成“研发-制造-服务”全链条,去年实现营收超千亿元,产值全市占比约1/4。
二是未来产业占据先发优势。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企业500余家、产业规模超600亿元,挂牌全国首个“监管沙盒”数据训练基地,率先出台“AI二十条”“数据20条”等专项政策,落地医疗健康及智能制造两个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创新打造“模数世界”人工智能新质产业社区,建设京内最大单体算力中心、规划算力超3万P,发布全域人工智能之城场景机会榜单,高标准推动场景赋能千行百业。人形机器人产业集聚企业近200家、产业规模超百亿元,打响机器人“半马”的全球第一枪,落地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挂牌全市唯一类人机器人未来产业育新基地,发布国内首个人形机器人分级评价标准,连续10年举办世界机器人大会,实施万台机器人创新应用计划,初步形成全要素支撑、全链布局、全景赋能的机器人创新生态。商业航天产业集聚企业170余家、产业规模超300亿元,建设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北京火箭大街”,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中科宇航力箭一号一箭26星刷新国内航天纪录,目前区内商业火箭企业集聚度达到全国75%,也就是全国有3/4的整箭研制的企业落地经开区,商业互联网卫星企业集聚度也是全国最高。此外,6G、量子信息、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聚变能源等23个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均实现布局,全力抢抓未来产业新机遇。
第三方面科技创新能级实现新跨越,更加突出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转型,打造融合创新发展的引领高地。
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我们充分发挥创新策源地和产业承载区的双轮驱动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是创新型企业集群壮大。已初步形成“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以及“独角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梯队“雁阵式”发展格局,拥有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8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5家,全市占比15%。此外,还拥有独角兽企业1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86家。二是研发创新平台机构集聚。共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400余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27家。聚焦主导产业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超过70个,共性技术平台超过30个,中试基地超过10个,概念验证平台和创新联合体平台9个。成立院士工作站8家,挂牌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9家园区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三是前沿创新成果加速涌现。2024年,全年发明专利授权数7779件,年均增速47.8%;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7万余件,年均增速30.8%。PCT申请量达到1174件,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排名第一。先进级智能工厂47家,数量居全市第一。推动“三城”科技成果加速向“一区”落地,近年来累计承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千项。四是全域场景创新助力成果产业化进程。自动驾驶示范区实现8类应用场景全面示范,近1200台自动驾驶车辆运行里程超过4000万公里;全球首家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首家机器人主题餐厅正式开业,打造沉浸式智能消费新场景。此外,我们还将在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打造标杆应用,持续建设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以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带动技术迭代,全力帮助企业提升产业化落地效率。
第四方面产业服务生态彰显新活力,更加突出高水平开放要求,以深化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我们始终坚持“小政府、大社会、专业化”原则,充分发挥“六区”政策叠加优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亲商宜商服务体系。
一是产业生态聚能增效。政策支持精准有效,“十四五”以来出台支持战略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政策近70项,每年安排产业发展资金超100亿元,惠及主体3.3万家次。市场主体总量增长近4万家,规上企业数量增长730余家。全国首创亦企服务港集成服务管家模式,构建“亦企办”企业接诉即办新模式获全国推广。特色产业空间加速释放,探索工业用地复合利用、弹性增容等机制,进一步集约用地资源,提升产业承载空间。现有特色产业园区约830万平方米,打造了国家信创园、国际医药创新公园、机器人产业园、北京火箭大街、“模数世界”新质社区等一批高能级空间载体。产业金融体系不断完善。推动银行授信万亿,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打造“产业升级基金+科创基金+种子基金+人才基金+市场化子基金”的基金体系,“十四五”期间建立200亿元政府引导基金,与五大行建立起300亿元以上AIC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超2000亿元,“十四五”以来辖区企业年均获投金额超百亿元。
二是深化高水平开放合作。全国首个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综合保税区预计9月封关运行。率先推出全国首个区级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实施意见,落地全国首家细胞治疗和基因技术研发外资企业,推进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企业纳入海关监管“白名单”,支持区内银行开设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累计16项制度创新案例在全国或全市复制推广,30项政策纳入国家试点范围。“十四五”期间预计累计完成实际利用外资超40亿美元,外贸总额突破万亿元,技术进出口合同总额年均增长60%以上,落地外资研发中心超百家。
第五方面绿色宜居新城展现新面貌,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理念,构筑近悦远来的人才集聚高地。
经开区是一座年轻的城,也是一座年轻人的城。我们始终将人才作为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人民生活的高品质,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一是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拥有各类人才总量近40万名,每年保持8%以上增长,其中45岁以下青年人才近70%,人才贡献率达69%,高于全市11个百分点。发布北京市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十大行动”,迭代升级“人才十条”2.0+政策,设立10亿元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首期规模2亿元人才创业投资基金,分级分类建立重点用人主体目录,构建青年人才住房支持体系,打造“亦城亦家”服务品牌,累计筹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超过2万套。我们希望将北京亦庄打造成新时代青年创业第一站,通过聚资源、降成本、优服务,为青年人才的办公、住宿、研发、经营和投融资提供更加友好的环境,持续提升北京亦庄的人气和活力,全力打造最具吸引力的青年创新创业集聚区。二是生活配套服务完善。人大附中、十一学校、北京二中等优质教育资源落地,儿童医院新院区启动建设。累计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超过1.6万个,总量达到2.8万个。三是打造科文融合“亦庄样板”,建设亦城书院、亦城剧院、数字艺术馆,推出8条工业旅游线路,举办“泡桐花节”“电竞狂欢节”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打造麋鹿系列“科普+消费”新场景。深化双智城市建设,持续打造没有“大城市病”的产业新城。下个月我们还将举办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GT世界挑战赛北京亦庄站等重量级活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亦庄效能”更加凸显。四是城市生态底色靓丽。建设“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超97%。全力守护“亦庄蓝”,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启用全国首个绿电碳汇联合服务工作站,创建全市首个绿电奖励政策,绿电年交易超10亿度,总量全市第一。企业含“绿”量、PM2.5下降改善幅度全市第一,万元GDP水耗、海绵城市达标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展望“十五五”,经开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以服务落实国家战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以产业焕新、城市更新、机制创新为抓手,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典范区、国际一流高端产业综合新城,为首都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的亦庄力量!
记者提问
记者:“十四五”期间,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北京经开区有哪些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效?
作为首都的经济功能区,自从1992年建区以来,经开区始终将培育成就伟大企业作为职责使命,以服务企业发展作为工作的主责主线,全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十四五”期间,我们全面贯彻国家、北京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坚持“小政府、大社会、专业化”改革方向,立足经开区产业发展和企业群众实际需求,发布实施“打造营商环境综合示范区”“优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等方案,推出200余项自选举措。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从体制设计层面解决了审批执法统一界面的问题。“一业一证DIY”“一体化综合监管”“四个免于提交”等20余项创新措施在全国、全市推广,有效发挥了全市营商环境改革试验田和示范区的作用。
我们聚焦企业所盼,敢“破冰”、勇“立新”,打造急难愁盼的“亦庄解法”。一是聚焦新产业新业态落地难,经开区有很多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在技术迭代升级过程中,针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我们创新审批许可和监管模式,制定“一器一策”精准许可,颁出全国首张热食类(煎饼)餐饮机器人食品经营许可证、全市首个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共线生产许可,为企业节约大量资金成本。二是聚焦工程建设项目落地慢,推行工业项目拿地综合服务,首创“带设计方案入市”+“一企一册”规划服务,上线“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咨询服务系统”,拿地即开工在经开区成为常态。三是聚焦多头检查、重复扰企,构建“风险+信用”监管体系,建立“综合查一次”统筹协调机制,拓宽非现场“无感”监管手段,特别是结合企业大数据的应用,在全市率先上线亦智大模型平台,率先落地实验室智能监管场景,重点企业月均检查量下降70%多,成为“无事不扰 无处不在”法治化营商环境新标杆。
我们聚焦企业所需,强队伍、聚要素,打造亦庄特色“产业营商生态”。一是建立健全产业组织体系。构建“科技产业统筹部门+产业局+产业专班+平台公司+要素支撑”组织体系,锻造一支懂产业、善服务的干部队伍,系统提升产业专业化组织和服务能力。二是健全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在全市率先搭建“概念验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样中心—中试基地”创新服务体系和“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特色产业园”成果转化体系,全市率先设立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分中心,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周期服务。三是完善产业升级要素保障。强化绿色、数据、场景等新要素布局供给,每年为企业提供不低于10亿度绿电,提供5000P高性能、安全可信公共算力,持续发布智慧城市创新场景需求和人工智能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首创、首试、首用的机会。
我们聚焦企业所感,优服务、提效率,打造舒心暖心的发展环境。一是打造亦企服务系统体系。建设全国首个新生代政务服务综合体,真正实现企业“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发挥亦企服务港“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主动作为、靠前服务、精准对接,做企业身边的集成式服务管家。构建“亦企办”双闭环企业接诉即办新模式,让企业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二是开展“无证园区”建设。统筹推进场景、数据、平台及公共支撑能力“四位一体”,实现139个事项和77种证照材料免于提交,让企业群众在区域内生产生活“无证通办”。三是实现惠企政策直达快享。率先建设政策兑现综合服务平台,全区700余个事项100%全程网办,2025年免申即享兑现事项占比超过25%,企业对政策满意度不断提升。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北京经开区将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宜商环境,让企业在亦庄创新无忧、竞争无惧、成长无界。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