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法学专业遇瓶颈?沈浩教授撰文剖析学科困境,探寻未来路径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4 18:28 1

摘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理事、书法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秘书长,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艺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书画教育学会书法分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评

书法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

■沈 浩

沈 浩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理事、书法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秘书长,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艺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书画教育学会书法分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

2025年,一些高校为强化学科优势,回应国家需求,对本校的书法学专业招生作出调整,引发了社会对高校书法专业设置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其中唱衰书法专业的声音似乎多了起来。当前,高校书法学专业建设是否真的遭遇瓶颈,确实应引起高等书法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沈 浩 行草中堂

十九年前旧画人,依然形貌俱风神。

而今老卧江潭上,犹记当时性格真。

已经历一个多甲子的高等书法教育其历史价值何在?当前高等书法教育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新时代高等书法教育如何立人,而体现个人价值?如何创造本学科的学术价值?如何进一步发挥社会价值?如何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新时代社会创新力、创造力?高校书法专业办学只有明了并积极回应以上问题,才能获得专业建设的立身之本。

60多年前,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等老一辈艺术家们有感于当时中国书法面临后继无人、传统艺术岌岌可危的严峻局面,以“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开创了新中国第一个高等书法专业方向。他们这一代人接受过旧学教育,经历过战争频仍、外来文化强势入侵的旧中国社会,但他们深谙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本质,以开办书法专业的方式培养专门人才,拉开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新篇章。他们主张抗志希古,以学养书,固本培元;他们重视会通求变,和而不同,与古为新,努力构建新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专业体系,以书化人,并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审美品格、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他们的学术理念和专业实践为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确立了方向和标杆。

经过60余年的建设,中国的高等书法教育从筚路蓝缕到蓬勃发展,教育教学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新世纪的20余年,书法专业规模跨越式发展,创作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同时对应新时代中国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书法专业建设所呈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专业建设规模扩大,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学科定位不够清晰,学科主体性不强;以展览成果为绩效导向的专业教学功利化倾向,导致课程结构失衡,教学上重技巧速成,专业基本功不扎实,轻文化素养,专业学理缺位;书法学科在很多高校处于边缘地带,专业教师人数普遍偏少,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能力兼备的专家型教师短缺;单纯以培养“书法家”为目标的书法专业人才培养,社会适用面狭窄,学生无法对应社会需求,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社会竞争能力不强。书法专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专业贡献度亟待加强。

当前,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书法教育如何积极回应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所需,显然肩负的时代使命较以往更加艰巨。2022年,国家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后,书法从美术学中剥离出来,在艺术学门类下设立了“美术与书法”(博士、硕士)专业学位,同时在艺术学一级学科下设“美术与书法”(学术型)二级学科目录。这是国家重视中国传统艺术人才培养的有力举措,它将为更好地创造时代艺术,实现中国传统艺术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化,彰显文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制度保障。

作为艺术学门类下的高等书法专业学科人才培养具有人文精神探究和艺术智性开启的双重职责,肩负着新时代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造,继绝学,开新风;肩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润泽,济天下,润苍生;肩负着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开新智,蕴创新。学科建设应更加重视书法的专业学科主体性,同时以跨学科的视野深究学理,从书法篆刻创作及研究、书法篆刻史论研究、书法教育及研究、书法应用与传播等方面开展人才培养。专业学科建设应遵循传统书法发展规律,立足书法艺术,强调艺术创造与文化传承创新同频,建构会通艺理、贯通古今、关照中外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传艺与育人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确立“技法—审美—文化”三维知识坐标系,以哲学思考、文化素养为内驱力,涵养书法实践的表现力,在书法创作中锤炼创造力,将为艺、做事、立人三位一体,以实现新时代中华文明创造的个体价值和创造性人格的养成,在书法艺术实践中体认中国书法所蕴含的哲学观、宇宙观,在建构中华文明主体性意识的同时,不断增强跨文化对话和交流的能力。将书法教学重建为融合艺术实践、美学阐释与文化体认的系统工程,引导学生在传统书学与当代思潮的对话中,建立动态开放的认知框架,焕发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彰显其作为中华文化基因载体的深层价值,实现书法学科在全球化语境下“向内坚固”与“向外兼容”的辩证统一。

沈浩 篆书对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弘扬书法艺术不能仅仅满足于一管之技之能事,而应以历史纵深感和时代适应性,回应社会议题,捕捉时代精神,形成与现实语境的对话,培养与时代脉搏共振的能力,如此才能在社会发展、时代更迭的潮流中安身立命。书法专业人才的培养亟需突破传统模式,围绕中国书法的传承与传播,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以更好满足时代发展和学生能力拓展所需。

一、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夯实专业基础能力。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书法临摹与创作”和“书法文字学”“书法文化学”一体两翼,进一步提升书法实践的学理阐释,加深学生对书法风格技法与文化内涵及其外沿关系的理解。

二、重视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提高专业认知深度。聚焦书法艺术的多元实践维度,拓宽传统教学与实践的边界。通过田野调查、数字技术融合等创新路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挖掘书法的深层社会价值,探索书法在当今社会的创新发展与传播可能。

三、扩充专业拓展课程建设,提升专业对话能力。从文化视野与理论深度上,拓展书法艺术创作与研究的学术维度,提升书法实践课程的学术品质与文化内涵。系统梳理中外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与形态流变,通过相近文化圈之间书法形式变异与转化机制的比较研究,探讨文化传播、接受与本土化过程中的艺术演变规律,进而为书法创作与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理论支撑。回应中国书法参与世界艺术史撰写的时代命题,将中国书法置于全球艺术的宏观语境中考察,引导学生在世界艺术格局中重新审视中国书法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文化价值。

四、探索项目课程建设,拓宽专业社会适用面。通过诸如编纂《中国书法文化地图》,建立“碑帖—手稿—题跋”数据库等书法资源活态课程,回应文化高质量发展之需,创新资源整合与研究范式,构建更具系统性、立体性的书法文化认知体系。开发数字技术实践课程,拓宽传统书法的现实应用与传播场景。通过数据信息采集、人工智能训练等,为书法史及书法风格史研究增加客观量化的维度。通过分析不同书家以及不同时期书法作品的视觉信息,结合材料工具的时代特征,以及对人体肌肉动作轨迹的量化分析,建立起“工具材料—身体行动—视觉呈现”的三维量化模型。结合书画鉴定以及“笔迹学”相关理论,以理性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揭示书风嬗变与时代审美、工具材料革新之间的内在关联,更精准地总结书法风格的流变规律,修正传统认知中的局限,形成更为理性、系统、综合的书法学研究方法,为书法实践领域的拓新创造更多可能。

总之,新时代的高等书法教育要将中国书法与文化创新实践重新锚定于中华文明演进的长河之中。引导学生在研习历代经典碑帖的同时,感知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态,体悟书法与社会发展的水乳交融,感悟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在书法实践中自觉唤醒、调用各种文化记忆,将之转化为艺术表达的精神内容,实现书法教育从“技艺传承”到“文化创新”的质变。在尽精微的笔墨锤炼、致广大的文化涵泳交织中培养审美感知、辩证思维、创造精神、人格气象,从而让书法专业的学子能够以“成人”之姿汇入社会历史之洪流,实现从为艺到成人的经验转化。将书法教育从培养艺术形式表达升华为立心的“为己之学”,成就安身的“社会之用”,成为解锁中华文明密码的钥匙,推动当代文明创造、文化创新的引擎。

来源:书法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