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赫德亲王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中,是他拖着一支步枪,从王宫正门跑出去的身影。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90年8月2日凌晨,科威特王宫灯光全灭。
外头传来密集的枪声,空气里是火药和机油混合的味道。
法赫德亲王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中,是他拖着一支步枪,从王宫正门跑出去的身影。
那时候没人想到,一个王族成员会亲自冲上火线。
十个小时后,整座城市安静得过头。
伊拉克的坦克停在主干道上,电台被炸瘫了,军队换了旗帜,广播里开始播:“自由科威特临时政府已经成立。”隔天,萨达姆亲自宣布:科威特归伊拉克,是第十九个省。
这下,什么都明白了。
不是演习,不是边界摩擦,也不是内部起义。
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吞并行动。
可奇怪的是,萨达姆不是没打过仗。
他刚刚才结束一场打了八年的战争。
那场战争打得筋疲力尽,死伤无数,最后也没捞到什么。
为什么这时候,又要挑起新的冲突?而且目标,是个曾经借钱给他的邻国?
这事儿得往前捯饬捯饬。
那会儿的伊拉克,刚从两伊战争里脱身,国家像刚打完一场高烧,身子还虚着。
战争打了八年,原本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没了,还倒欠了将近1000亿美元的债。
大多数债是从海湾国家借的,科威特是其中之一。
可是,借钱容易,还钱难。
萨达姆那会儿发不出工资,连石油都卖不动。
因为油价正好在往下跌,从年初的21美元跌到了7月的15美元。
伊拉克财政每下滑一块钱,就像割一块肉。
他试着找几个债主谈谈,看能不能免点账。
科威特态度最强硬,直接回绝了。
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帮了太多,不能再当冤大头。
不过,钱的问题只是一部分。
更大的,是地缘上的焦虑。
伊拉克虽然是个大国,但靠海的地方太短,只有五六十公里,还挤在伊朗和科威特中间。
那两个岛——布比延和沃尔拜——刚好卡在伊拉克的出海口上。
早在1973年,伊拉克就试图要这两个岛,没成。
那时靠的是谈判,后来干脆动了兵,也不了了之。
等到1990年,萨达姆已经想得很明白:靠谈,没用。
他要的不是租借权,是直接吞下整个科威特,这样港口、岛屿、油田,全是他的。
他不是头一次这么想。1961年、1973年、1975年,伊拉克几任政府都提过“收回科威特”。
只是那时候国际局势复杂,英国人还没完全撤出中东,伊拉克政局也不稳,没法真动手。
现在不一样了。
苏联正在解体,美国还没完全反应过来,中东各国忙着各自的问题。
萨达姆觉得,机会来了。
他先是放风,说科威特偷偷从伊拉克南边的鲁迈拉油田抽油,还说他们在伊拉克领土上建了军事设施,这是“赤裸裸的侵略”。
这封信是他让外交部长塔里克·阿齐兹写的,发给阿拉伯联盟的秘书长卡利比,语气不重,却藏着杀气。
然后开始调兵。7月25日,伊拉克边境已经集结了两个师的装甲部队。
坦克、导弹、步兵,全在动。
可奇怪的是,不光周边国家没反应,美国也没明确表态。
美国驻伊拉克大使格拉斯比在跟萨达姆会面时,说了一句模糊的话:“我们不干涉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争端。”
那句话后来被反复引用。
有人说,萨达姆就是从这话里听出“默许”的味道。
等到8月1日,伊拉克边境线全封,科威特这才意识到不对。
可已经晚了。
战斗打响那晚,科威特的电台里还在播反攻的口号。
一个老播音员坚持留守,声音颤抖却坚定:“萨达姆背信弃义,伊拉克军队是侵略者。”几个小时后,他的广播间被炸了。
王宫那边更惨。
防守力量薄弱,很多士兵是新兵。
谢赫·艾哈迈德是国防大臣,中了弹,没撤,最后死在了指挥部门口。
法赫德亲王带着两个儿子冲出去,没能冲多远,全倒在了楼梯口。
伊拉克军队很快就控制了全境。
科威特那边的高层几乎全数撤走,只有极少数人留下来组织抵抗。
战争结束得比预想还快。
伊拉克公布的战果是“人民起义配合我军”,还扶植了个“自由科威特共和国”。
可第二天,萨达姆就宣布:科威特并入伊拉克。
这事儿震动了整个中东。
沙特吓坏了。
美国开始调兵。
联合国安理会火速开会,通过制裁决议。
八月底,海湾建起了多国部队指挥所。
那一年冬天,一场代号“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开始酝酿。
这场战争结束得快,后果却很长。
伊拉克从此被禁运、被围堵,经济崩塌。
萨达姆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伊拉克也再没能真正恢复元气。
等到2003年美军再进巴格达,萨达姆已经成了一个没有盟友、没有退路的独裁者。
而在科威特,自从那年王宫被攻破之后,再也没人这样叫他了。
参考资料:
Dilip Hiro,《The Longest War: The Iran-Iraq Military Conflict》,Routledge,1991年。
Lawrence Freedman,《The Gulf Conflict, 1990-1991: Diplomacy and War in the New World Order》,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年。
Efraim Karsh and Inari Rautsi,《Saddam Hussein: A Political Biography》,Free Press,1991年。
Youssef M. Ibrahim, ”U.S. Envoy’s Memo Cited Iraq’s Misreading”, The New York Times, Sept. 23, 1990.
William L. Cleveland & Martin Bunton,《A History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Westview Press,2016年。
来源:智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