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家长学生注意!10月1日起校园食堂大改,这6点直接影响吃饭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4 23:13 3

摘要:2025年10月1日起,北京所有大中小学食堂要迎来“全方位升级”了——从碗碟怎么洗才干净、饭菜里不能有异物,到吃饭怎么付钱、菜谱有没有营养,甚至食堂里的老鼠蟑螂怎么防,都有了明确的新规矩。这次调整不是小打小闹,而是靠《学校食堂清洁和消毒规范》等三项地方标准“硬

2025年10月1日起,北京所有大中小学食堂要迎来“全方位升级”了——从碗碟怎么洗才干净、饭菜里不能有异物,到吃饭怎么付钱、菜谱有没有营养,甚至食堂里的老鼠蟑螂怎么防,都有了明确的新规矩。这次调整不是小打小闹,而是靠《学校食堂清洁和消毒规范》等三项地方标准“硬约束”,覆盖全市所有校园食堂。今天就把最影响家长和学生的6个核心变化讲透,看完吃饭心里有数。

一、食品安全更严了:洗碗、防异物、除虫都有“硬标准”

这次新规把食堂的“卫生底线”划得明明白白,重点管三件事:

1. 洗碗消毒得按“五步流程”来

以后食堂洗餐具不能随便冲两下,必须走“去残-浸泡-洗涤-冲洗-消毒”五步:

• 先把餐具泡5-10分钟,把剩饭剩菜冲干净;

• 用A类食品专用洗涤剂洗,再用流动水把泡沫冲彻底;

• 消毒优先用物理方法——要么100℃蒸汽蒸10分钟,要么用120℃以上的洗碗机,实在用化学消毒(比如含氯消毒剂),浓度得够250mg/L以上,还得冲干净残留。

另外,洗消间必须单独隔开,水池只能洗餐具,不能跟洗菜池混用。

2. 从买菜到打饭,全程查“有没有异物”

食堂要搞“五查”防异物:

• 买菜时查包装,带泥沙、金属碎屑的食材直接拒收;

• 做饭的师傅不能戴首饰,得戴专用手套,定期检查菜刀、机器上的螺丝松没松(怕掉进去);

• 打饭时要逐份看,发现头发、虫子之类的,整批次饭菜都得停发,还得查清楚哪儿出的问题。

3. 防老鼠蟑螂有“技术要求”

食堂门口要装风幕机、防鼠板,仓库得砌60厘米高的挡鼠墙(老鼠爬不上去);

每月得测虫害密度,垃圾桶旁边、墙角这些地方要放粘鼠板、诱蝇笼;

就算喷杀虫剂,也得用“食品接触级”的,喷完24小时内不能做饭。

二、饭菜价格更实在:高校补贴涨了,中小学饭菜明码标价

校园食堂得守住“公益性”,这次在价格上动了真格:

1. 高校学生食堂补贴翻倍,“基本伙”更便宜

市里给高校的“平抑资金”(专门补饭菜价格的钱),从每人每年150块涨到225块,学校自己也得凑够225块/人/年——两笔钱加起来450块,全用在米饭、炒青菜、家常菜这些“基本伙”上。

规矩也定死了:基本伙窗口得占所有窗口的60%以上,价格要比外面餐馆便宜20%;就算米、油涨价,食堂也得先用补贴扛,不能随便涨价,承包方还得签《价格承诺书》。

2. 中小学饭菜要“三公开”,家长能说了算

中小学食堂得按《北京市中小学校食堂管理办法》来:

• 餐费多少、每周吃什么,得让膳食委员会(家长代表占60%以上)投票通过,食谱要贴在校园网上;

• 每样菜都得明码标价,比如红烧肉多少钱、炒青菜多少钱,最贵的菜和最便宜的菜,价格差不能超过3倍;

• 要是校外公司送餐,得把厨房监控公开,家长随时能看饭菜怎么做的。

三、菜谱更有营养:每餐至少三类菜,还能选“减脂餐”“低盐餐”

以前食堂菜谱可能“凑数”,现在得按“营养标准”来:

1. 每餐能量、营养都有要求

按国家学生餐标准,早餐得提供全天25%-30%的能量,午餐35%-40%,晚餐30%-35%;

不管早中晚,每餐至少得有谷薯类(米饭、红薯)、蔬果类(青菜、苹果)、肉蛋类(鸡肉、鸡蛋)、奶豆类(牛奶、豆腐)里的三类;

高中生每天得吃够60克蛋白质、800毫克钙(差不多等于喝一杯牛奶+吃一个鸡蛋)。

2. 试点“个性化配餐”,想吃啥提前选

有些高校开始推“健康减脂餐”,比如北京科技大学的春季减脂餐,每天1200大卡,有山药鸡蛋饼、肉丝炒仔姜,碳水和蛋白质搭配得刚好;

中小学试“AB餐”:A餐是常规的(比如红烧肉+炒青菜),B餐是低油低盐的(比如清蒸鱼+西兰花),学生能提前在网上选,食堂按订单做,少浪费。

四、吃饭更方便:高校称重计费,中小学刷脸支付

支付方式越来越智能,不用再纠结“饭卡丢了怎么办”:

1. 高校食堂能“无感支付”,还能看营养报告

像中国农业大学、对外经贸大学这些学校,食堂装了“称重计费系统”:学生拿个绑定校园卡或手机的托盘,夹多少菜自动称重算钱,误差不到一毛钱;

选完菜,系统还会跳出这顿饭的热量、脂肪、钠含量,比如“你这餐脂肪超标了,下次少吃点红烧肉”。

对外经贸大学还开放了微信、支付宝支付,校外家长去看孩子,也能直接付钱吃饭。

2. 中小学家长能“线上充值”,刷脸就能吃饭

全市公办中小学都用统一的“智慧食堂”系统:

• 家长在农行掌银APP上就能给孩子充饭卡,孩子每花一笔钱,家长手机上都有提醒,学期末剩下的钱自动退到银行卡里;

• 食堂支持刷脸支付,孩子不用带饭卡,站在机器前扫一下脸就付完钱了,不怕丢卡。

五、监管更严了:副校长管安全,家长能查账

食堂不再是“自己管自己”,现在是“多层盯着”:

1. 每个学校都有“食品安全总监”

学校得设个“食品安全总监”,一般由副校长担任,再配个专职安全员,每天、每周、每月都有活儿:

• 每天查食材的票据(有没有检疫证)、做饭的温度(比如肉得烧到75℃以上)、留样记录(每样菜留200克,放48小时);

• 每周查设备隐患,比如燃气漏没漏、电线老没老化;

• 每月给区教委交一份食品安全报告,有问题必须写清楚怎么改的。

2. 市场监管局常来查,结果公开“红黑榜”

市里和区里的市场监管局、教委,会搞“四查”:

• 开学前全查一遍,重点看清洁消毒、师傅们的健康证;

• 学期中“随机查”——随机抽学校、随机查环节,比如突然去看仓库的食材有没有过期;

• 每季度公布“红黑榜”,连续两次上黑榜的食堂承包方,直接列入“经营异常名单”,以后不能再承包校园食堂。

3. 家长能进“膳食委员会”,管菜谱、查财务

中小学的膳食委员会至少11个人,家长占大头,能做三件事:

• 审核每周菜谱的营养,比如“这周青菜太少,得加两道”;

• 每学期查食堂的账,看补贴的钱有没有用在饭菜上;

• 参与选食材供应商,比如买哪家的米、哪家的肉,家长有发言权。

六、食堂更透明:食材能溯源,后厨能直播

以前家长可能担心“食堂的菜安不安全”,现在能“看得见、查得到”:

1. 买的菜都能“追根溯源”

食堂买米、面、油这些大宗食材,必须从市里的集中采购平台招标,供应商得拿出一堆证明:

• 农产品的检测报告(看有没有农药残留、重金属);

• 肉类的检疫合格证,还有养殖场的防疫证;

• 要是进口的食材,得有报关单和检验检疫证明,少一样都不能买。

2. “明厨亮灶”升级,能看后厨直播

所有食堂的操作间都装了监控,录像至少保存30天;

最后提醒:10月1日正式执行,违规后果很严重

• 9月份:学校得把食品安全总监培训好,智能支付、监控这些系统调试完;

• 10月1日:所有新规正式落地,食堂必须按新标准来;

• 12月份:市里会联合市场监管局来查,没做到位的学校,可能被约谈校长、停财政补贴,严重的还会追究责任。

来源:清闲的香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