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及倪海厦,中医圈总绕不开“传奇”二字。他从台湾宜兰小镇走出,凭一己之力打破中医的晦涩壁垒,用通俗的语言让千万人读懂中医经典,用扎实的医术让无数患者重获健康。有人说他是中医的“破圈者”,也有人视他为中医传承的“引路人”。而当我们拨开他成名的光环,会发现他的中医
提及倪海厦,中医圈总绕不开“传奇”二字。他从台湾宜兰小镇走出,凭一己之力打破中医的晦涩壁垒,用通俗的语言让千万人读懂中医经典,用扎实的医术让无数患者重获健康。有人说他是中医的“破圈者”,也有人视他为中医传承的“引路人”。而当我们拨开他成名的光环,会发现他的中医之路,藏着每一个中医学习者都该读懂的“修行密码”——那些关于如何扎根经典、如何躬身实践、如何坚守初心的答案,至今仍在照亮后来者的征途。
一、以经典为根:把古籍读“活”,是学好中医的第一步
倪海厦常说:“中医的根在经典里,丢了经典,就像树没了根,长不高也长不壮。”他的中医启蒙,正是从啃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硬骨头”开始的。年轻时的他,没有名师手把手教学,就抱着泛黄的古籍逐字逐句琢磨,遇到生僻的医理,就翻遍旧书市场找注解,写信给各地老中医请教,甚至为了弄清一个药方的配伍逻辑,把相关条文抄在小本子上,走到哪背到哪。
如今很多人学中医,总想着找“捷径”——热衷听碎片化的科普、依赖现成的方剂大全,却不愿沉下心读经典。可倪海厦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经典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能指导临床的“活字典”。他在讲解《伤寒论》时,从不会干巴巴地念条文,而是结合自己的临床案例,把“太阳病”“少阳病”讲成普通人能听懂的“身体警报”:“太阳病就像体表的‘防线’被风寒攻破了,会怕冷、发烧、流清鼻涕;少阳病是‘半表半里’出了问题,会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心烦想吐。”这种把经典和生活场景结合的解读,让古籍里的文字有了温度,也让学习者明白:读经典不是为了背条文,而是要理解背后的医理,学会用古人的智慧解决当下的问题。
学中医,先把经典“啃透”是绕不开的坎。不必求快,也不必怕难,像倪海厦那样,每天读几页,遇到不懂的就查资料、做笔记,把条文和医理嚼碎了、消化了,才能在后来的实践中“信手拈来”。毕竟,所有的临床经验,都要扎根在经典的土壤里,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二、以实践为翼:在看病中成长,让医术“落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在倪海厦的中医之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6岁开设诊所时,他面对的是“西医为主、中医受疑”的市场,很多患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就诊,甚至有人直言“中医治不好大病”。可倪海厦没有退缩,而是把每一次问诊都当成学习的机会——患者的症状是否符合经典描述?药方调整后效果如何?哪些情况需要灵活变通?他都一一记在病历本上,晚上再对照经典复盘,总结经验。
有一次,一位患者因长期腹泻来就诊,西医诊断为“慢性肠炎”,吃了半年药仍不见好。倪海厦问诊后发现,患者不仅腹泻,还伴有怕冷、手脚冰凉的症状,结合《金匮要略》中“脾肾阳虚则泄泻”的理论,他判断患者是“脾肾阳虚证”,开了附子理中汤加减。可服药三天后,患者反馈腹泻反而加重了,家人急得找上门来。倪海厦没有慌乱,重新问诊后发现,患者因担心药效,擅自加了药量,导致“药力过猛”。他调整剂量后,让患者继续服用,一周后腹泻就明显减轻,一个月后彻底痊愈。这件事让他明白:临床实践不是“照方抓药”,而是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灵活调整,既要懂经典,更要懂患者。
现在很多中医学习者,总怕“看不好病”而不敢实践,要么躲在实验室里做研究,要么在课堂上纸上谈兵。可倪海厦用经历告诉我们:医术是在实践中“练”出来的,没有谁一开始就能手到病除。哪怕是简单的感冒、咳嗽,只要认真问诊、仔细辨证,就能在一次次实践中积累经验;哪怕偶尔出错,只要及时复盘、总结教训,就能不断提升。就像他说的:“每一个患者都是老师,他们的症状、反应,都是在帮你完善自己的医术。”
学中医,不能只做“书呆子”,要敢于走出课堂、走进临床。可以从身边的家人朋友开始,为他们调理小毛病;也可以在诊所实习时多观察、多记录,把学到的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医术。只有让中医“落地”,才能真正理解它的价值。
三、以热爱为魂:守得住初心,才能走得远
倪海厦的中医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年轻时为了学中医,他放弃了热爱的武术;开诊所时,面对质疑和误解,他曾整夜失眠;传播中医时,被主流学者批评“简化中医”,他也曾委屈过、迷茫过。可支撑他走下去的,始终是对中医的那份热爱——是看到母亲被中医治好时的震撼,是看到患者康复后笑容时的满足,是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的执念。
他在录制教学视频时,常常熬夜备课,有时为了讲清楚一个知识点,反复修改脚本;他免费把视频上传到网上,有人劝他“收费赚钱”,他却说:“中医不是我的私产,能让更多人学中医、用中医,比赚钱更有意义。”甚至在病重时,他还在整理《伤寒论》的讲义,想着“多留下一些东西,能帮到更多学中医的人”。这份热爱,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融入骨血的坚守;不是对名利的追求,而是对中医事业的责任。
如今很多人学中医,要么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要么是跟风“养生热潮”,一旦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可倪海厦用一生证明:学中医是一条“慢路”,没有足够的热爱,很难坚持下去。中医的学习,要背枯燥的条文,要面对复杂的辨证,要承受外界的质疑,只有真正热爱它,才能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诱惑面前不迷失。
学中医,先问自己“为什么学”。如果只是为了功利目的,大概率会半途而废;只有真正热爱中医,把它当成一生的事业,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坚定、走得长远。就像倪海厦那样,把热爱变成动力,把初心变成坚守,才能在传承中医的路上,发光发热。
四、以创新为径:让中医“活”在当下
很多人觉得,中医是“老古董”,跟不上时代。可倪海厦却用自己的方式,让中医“活”在了当下。上世纪90年代,他借助电视媒体开设科普节目,用“夏天穿棉袄”比喻“阴阳失衡”,用“水管堵了”解释“经络不通”,让中医走进了千家万户;2000年后,他又利用互联网,把教学视频传到网上,让海外华人、外国友人也能学中医;他还结合现代疾病的特点,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调整配伍,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让中医能应对当下的健康问题。
他的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与时俱进”——没有丢经典的根,却用更贴近时代的方式传播中医;没有改中医的本质,却让中医能更好地解决当下的问题。就像他说的:“中医不是不变的,它要跟着时代走,但根不能变。”
现在很多学中医的人,要么墨守成规,不敢越经典一步;要么盲目创新,丢了中医的根本。可倪海厦告诉我们: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在坚守经典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用短视频讲中医科普,用大数据分析方剂效果,用现代科技辅助辨证;可以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调整养生方法,让中医更符合当下人的需求。只有这样,中医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才能真正“活”下去。
学中医,要做“传承者”,更要做“创新者”。既要守住经典的根,也要学会用新的方式传播中医、践行中医,让中医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倪海厦已经离开我们12年了,但他的中医之路,仍在指引着无数后来者。学中医,不必羡慕他的名气,而要学习他的方法——以经典为根,让医术有底气;以实践为翼,让医术有温度;以热爱为魂,让脚步有力量;以创新为径,让中医有未来。
中医的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循着倪海厦的足迹,沉下心读经典、躬下身做实践、守得住初心、跟得上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中医的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也能为中医的传承,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毕竟,最好的纪念,就是活成他那样的“中医人”;最好的传承,就是让中医的智慧,照亮更多人的健康之路。
来源: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