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盛夏的徐州贾汪,田间的玉米刚抽穗,空气中飘着草木与泥土的气息。沿着村道拐过几道弯,“马庄香包文化大院”的木牌映入眼帘,不同于印象中非遗场馆的庄重,这里更像一个热闹的“文化集市”——门口的长桌上摆着五颜六色的香包半成品,孩子们围着石磨体验磨香料,屋内传来阵阵缝纫
盛夏的徐州贾汪,田间的玉米刚抽穗,空气中飘着草木与泥土的气息。沿着村道拐过几道弯,“马庄香包文化大院”的木牌映入眼帘,不同于印象中非遗场馆的庄重,这里更像一个热闹的“文化集市”——门口的长桌上摆着五颜六色的香包半成品,孩子们围着石磨体验磨香料,屋内传来阵阵缝纫机的嗡鸣与手艺人的笑声,鲜活的生活气息,瞬间拉近了人与传统的距离。
走进大院,最先打动我的不是精致的展品,而是墙上贴满的“家常话”:“张婶,今天绣完这批‘平安锁’,给小孙子买新书包”“小李,上次教你的盘金绣针法,再练练就熟了”……这些贴在工作进度表旁的便签,让我意识到,这里不仅是非遗传承地,更是马庄村民的“增收车间”。正在给香包缝流苏的刘阿姨笑着说:“以前农闲时就在家打牌,现在来大院做香包,一天能挣百八十块,还能跟着老姐妹学手艺,日子充实多了。”她手里的香包,绣着简单的“福”字,针脚不算特别工整,却透着一股子认真劲儿。
大院的“香料房”藏在西侧角落,推门而入,浓郁却不呛人的草药香扑面而来。架子上整齐码着晒干的艾叶、藿香、佩兰,还有带着清香的陈皮与丁香。68岁的陈建国大爷正戴着老花镜称药材,他是村里的“香料秘方传承人”,手里的账本记着几十年的配料比例。“香包的魂在香料,咱马庄的香包能驱蚊、安神,靠的就是这实打实的草药。”陈大爷边说边给我们演示配料,“艾叶要选端午前的,藿香得晒足七天,比例差一点,味道和效果就不一样。”他指着墙角的大缸说,这些草药都是村民自家地里种的,“以前卖不上价,现在做成香料包,一斤能多赚二十块,地里的收成也成了‘香饽饽’。”
在大院的“创新工作室”,则是另一番景象。几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围着3D打印机忙碌,打印出的香包底托带着镂空的汉画像石纹样。“我是土生土长的马庄人,大学学的工业设计,去年毕业后就回村了。”24岁的马晓宇拿着刚打印好的底托介绍,“传统香包绣起来费时间,我们用3D打印做基础造型,再手工绣上图案,效率提高了,还保留了手作的温度。”工作室的展示架上,摆放着他们的“得意之作”:结合徐州汉墓“玉衣”元素的“吉祥扣”香包,印着马庄乡村美景的文创香包,还有能挂在汽车里的“平安符”香包。“这些创新款在网上卖爆了,上个月光直播带货就卖了五千多个,不少年轻人还来定制情侣款、生肖款。”马晓宇的眼里闪着光,“以前总觉得家乡土,现在才发现,老手艺里藏着大机会。”
最让我动容的,是大院里的“传承小课堂”。每周六下午,村里的孩子都会来这里学做香包。7岁的妞妞正跟着王秀英奶奶穿针引线,小手捏着银针,笨拙却认真地在布上“画”圆圈。“奶奶,我要绣个小兔子香包,送给幼儿园老师。”妞妞奶声奶气地说。王奶奶笑着帮她理好丝线:“好嘞,咱慢慢绣,一针一线都要用心。”旁边的桌子上,放着孩子们的“作品”:歪歪扭扭的花朵、眼睛不对称的老虎,虽然粗糙,却充满童真。“让娃们从小接触香包,不是非要他们当传承人,而是想让他们知道,咱马庄有这么好的东西,得记得住、舍不得。”王奶奶的话,朴素却真诚。
离开马庄时,晚霞染红了天际,文化大院的灯光依旧亮着,里面传来手艺人爽朗的谈笑声。我手里的香包,是在小课堂上和妞妞一起绣的,虽然算不上精美,却带着草药的清香与乡村的烟火气。这一刻我忽然明白,马庄香包的“活态传承”,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保护”,而是融入日常的“活用”——它让村民多了份收入,让年轻人看到了家乡的希望,让孩子们记住了文化的根。这小小的香包,装着的不仅是草药与针线,更是一个村庄用老手艺书写的“振兴故事”,温暖而有力量。
来源:刘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