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合《今日印度》《黎明报》《每日星报》9月3日报道,南亚国家密切关注“九三”阅兵,其中印度舆论反应尤为热烈。印主流评论称此为史上最大规模阅兵,旨在展示中国军力与地缘政治影响力,塑造“后美国时代”秩序守护者的形象,并谴责“丛林法则”及含蓄批评美单边主义。同时,也
2025年9月3日 总第1028期
值日编辑:毛雅欣 沈欣
审核:崔洛宾 王若桐
执行主编:陈卓
中国“九三阅兵”现场。图源:路透社
综合《今日印度》《黎明报》《每日星报》9月3日报道,南亚国家密切关注“九三”阅兵,其中印度舆论反应尤为热烈。印主流评论称此为史上最大规模阅兵,旨在展示中国军力与地缘政治影响力,塑造“后美国时代”秩序守护者的形象,并谴责“丛林法则”及含蓄批评美单边主义。同时,也有印分析指出,在特朗普发动全球贸易战的背景下,阅兵折射中国加快拓展“西方主导秩序之外”的外交空间。印注意到,中国已具备先进的海陆空三位一体战略核打击体系;红旗-19(HQ-19)相当于萨德(THAAD),但最大射程与拦截高度上更具优势;东风-5丙射程覆盖美全境,而美民兵-3(Minuteman III)最大距离仅约1.3万公里;中国展示长剑20A(CJ-20A)、鹰击18C(YJ-18C)、长剑1000(CJ-1000)具多平台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可与战斧巡航导弹(Tomahawk)媲美。印媒还指出,2024年美军费近1万亿美元,但中国仅约3140亿美元。印学者拉贾·莫汉(Raja Mohan)称,莫迪缺席“意在与中国‘将历史政治化’的叙事保持距离,四方机制(Quad)国家若出席则表示“为中国主导的亚洲秩序背书”。巴基斯坦媒体评论强调总理谢夏巴兹·谢里夫出席阅兵,并称莫迪未受邀。孟加拉国媒体认为,阅兵背后是中国军方的深度变革与反腐整肃,虽阻力重重但能够提升战斗力与凝聚力。
NEWS
印方对印度半导体市场的预测图源:网络
《印度快报》《日经亚洲》9月2日报道,莫迪9月2日出席“印度半导体2025”展览(Semicon India),宣称印将加速推进半导体自主化,这表明“印半导体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印半导体战略分两阶段推进:一阶段于2021年启动,核心是制度设计与项目落地,投资规模约7600亿卢比,包括两座晶圆厂及八座封装测试厂(OSAT)。二阶段以“全栈”和“自主可控”为导向,拟再投入约150亿美元,促进资本设备与原材料产业本土化,完善“设计—制造—封装—高端设备”闭环,强调面向印本土的芯片设计知识产权产出与规模化交付。莫迪承诺塑造“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扩容晶圆与OSAT供给,力争占据更大全球市场份额,并以制造业提速支撑“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目标。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对印加征最高50%的关税,虽豁免印制iPhone的额外关税,但仍重创印制造业信心,不排除印未来产业外迁加速。
NEWS
图源:网络
《印度时报》《经济时报》9月2日报道,印商工部长戈亚尔(Piyush Goyal)表示,中印关系在边境缓和后正逐步走向正常化。两国领导人在上合组织(SCO)峰会期间同意寻求“公平、合理且双方都能接受”的边界解决方案,并承诺扩大经贸合作。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导致两国关系急剧恶化,而后印封禁200余款中资背景的APP并限制中企赴印投资,同时出台“3号通告”(Press Note 3,PN3),规定来自中国等印陆地邻国的直接投资须经印多部门审批,造成大量中国投资无法落地。当前,印商界和专家呼吁放宽PN3,强调吸引中资有助于印发展制造业、提振出口,并批评外资审批效率低下。数据显示,2020年4月至2025年3月,中国对印直接投资(FDI)仅25亿美元,占比0.34%,排名第23位,但贸易往来规模巨大,2024-25财年印对华出口142.5亿美元,进口1135亿美元,逆差达992亿美元,占印总逆差的35%。
NEWS
图源:央视频道
《印度时报》9月2日报道,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Asim Munir)随巴总理夏巴兹·谢里夫(Shehbaz Sharif)代表团访华,并会晤中国领导人。会晤中,中巴广泛讨论双边与区域合作,巴请求中国在印巴和平谈判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呼吁上合组织确保印共享印度河水域。中方表示,愿与巴方共同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巴自贸协定升级版,强调加强两国合作对地区和平与发展至关重要。巴承诺继续加强对华友好关系,确保在巴中方人员、项目、机构的安全。此外,夏巴兹高度评价中国本次上合组织峰会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表示巴将全力支持并积极推动落实该倡议。据悉,本次访华系穆尼尔访华行程包括出席上合峰会(SCO),参加“九三”阅兵等。
NEWS
印CORE能源系统公司(CORE Energy Systems)与美福斯公司(Flowserve Corporation)签署合作协议。图源:论坛报
《印刷报》9月2日报道,印美企业签署民用核能合作协议,标志着印企首次获得美技术转让。据悉,印CORE能源系统公司(CORE Energy Systems)与美福斯公司(Flowserve Corporation)拟在印本土生产核反应堆的关键组件“主冷却剂泵”(PCP),印驻美大使馆、美能源部官员均出席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值得注意的是,美《联邦法规汇编》(US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规定,美向外国转让核技术需逐案批准,以确保接受国仅将核技术用于和平目的。美能源部此次特别批准福斯公司向印企转让相关技术,这是美首次对印“特别授权”核能技术转让。分析人士表示,2025年2月莫迪访美期间,双方宣布全面落实2008年签署的《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协议》(又称“美印123民用核能协议”),加速推进两国民用核能合作。当前,印共运营25座核反应堆,另有8座在建,目标到2047年实现1亿千瓦(100 GW)核电装机容量,实现“发达印度”愿景。
NEWS
2023-2026财年,印进口俄油节省支出数据。图源:《印度快报》
《印度快报》9月2日报道,过去三年半,印因进口俄油节省至少126亿美元($12.6 billion)开支。据悉,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印迅速把握俄石油折价机会,成为俄原油第二大进口国。2022-23财年,俄油占印原油总进口约五分之一,俄油平均到岸价比非俄原油便宜13美元,俄对印实际折扣为13.6%。2023-24财年,俄对印折扣缩小至10.4%,但进口量从上一财年的3.73亿桶(373 million)激增至6.09亿桶(609 million),印因此节省的开支反而升至54.1亿美元($5.41 billion)。2024-25财年,俄对印平均折扣仅为2.8%,印节省支出14.5亿美元($1.45 billion)。分析人士表示,俄折扣力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油价下跌、美西方限制导致俄油外送的运输与保险成本上升。尽管如此,对印而言俄油到岸价格较其他石油来源仍更优惠。此外,印进口俄油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油价上涨。印若全球停止采购俄油,恐导致国际油价剧烈波动,使单桶价格从当前65美元飙升至90-100美元。因此,印面对美关税压力并未退让原因有二:一方面,出于经济考量,若折扣原油供应减少且全球油价同时上涨,印进口石油年支出或最多增加110亿美元($11 billion)。另一方面,印强调战略自主,希望在遵循全球贸易规则的前提下,坚持自主选择能源贸易伙伴。
NEWS
图源:《印度快报》
《印度快报》9月3日报道,莫迪9月拟视察印东北曼尼普尔邦,或推动邦内局势缓和。2023年5月,曼邦爆发严重族裔暴力冲突,2025年2月印中央政府宣布在曼邦实施“总统统治”,并暂停该邦议会运作,局势有所缓和但仍不稳定。据悉,莫迪9月13日至14日拟视察阿萨姆邦、米佐拉姆邦,随后访问曼邦。莫迪拟前往曼邦英帕尔(Imphal,梅泰人主导)、丘昌普尔(Churachandpur,库基人主导)并发表公开演讲,并视察两地难民营。目前,该邦官员与警方已开始筹备相关事宜,但具体日期仍未确定。分析人士表示,曼邦冲突以来,莫迪始终未亲赴该邦,已引起多方不满,尤其是反对党多次指责莫迪漠不关心,并抨击其在恢复秩序与法治方面行动迟缓。针对莫迪此访,国大党喉舌拉梅什(Jairam Ramesh)直言“为时已晚”;曼邦印人党则呼吁莫迪尽早到访,希望莫迪了解其困难与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曼邦梅泰族与库基族均表示期待莫迪来访。库基族议会发言人表示,希望莫迪会见该族代表与领袖。梅泰民间组织联合体(COCOMI)方面则表示,希望莫迪此访能解决问题,推动恢复和平取得实质性进展。
NEWS
哈佛大学。图源:彭博社
新德里电视台(NDTV)9月1日发表题为《印度学者正逃离美国,但去往何方?》的评论指出,美特朗普政府实施移民限制新策引发“人才外流”,对此印应抓住机会,通过政策激励、完善科研平台等措施,吸引高端人才与初创企业回流。本文作者迪潘舒·莫汉(Deepanshu Mohan)系金达尔全球大学金达尔文理学院新经济学研究中心(CNES)主任、教授,吉塔莉·马尔霍特拉(Geetaali Malhotra)、阿努比·斯里瓦斯塔瓦(Anubhi Srivastava)系该校新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当前,美特朗普政府限制移民、削减联邦拨款,导致气候科学、卫生健康、人工智能等主要由联邦资助的核心科研领域研究人员越来越多考虑离开美国。在此背景下,印或迎来前所未有的“人才回流”窗口期。
泰米尔纳德邦已率先推出力度最大、框架最完善的人才回流计划,提供高薪资、研究资金、搬迁津贴、签证便利等一站式服务。一是启动“泰米尔人才计划”,建立海外学者数据库,组织年度会议,促进海外人才与本土教育机构对接。二是通过联合博士培养、共建实验室、长短期研究项目合作等方式推动归国人才与邦立高校深度合作。例如,马德拉斯大学(University of Madras)和马杜赖卡马拉吉大学马杜赖卡马拉杰大学(Madurai Kamaraj University)等正积极筹备接收AI领域科研人才。三是批准10亿卢比用于与印度科学研究院(IISc)、塔塔基础研究所(TIFR)共建两个新研究中心。
从具体细分领域看,为吸引AI高层次科技人才归国,印正将政策激励与科研平台、基础设施相结合。基础设施层面,印在泰伦加纳邦、卡纳塔克邦设立卓越中心。科研平台方面,印推动打造印度理工学院(IITs)与印度科学研究所(IISc)的AI研究集群。此外,印电子和信息技术部(MeitY)拟研究AI伦理框架,旨在平衡AI创新与责任分配。
若印期待海外印裔AI人才加快回流,还需迅速采取几项举措:一是推动各邦政府效仿泰邦先行经验,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完善算力基建、建立统一公平的研究人员激励机制。二是参考加拿大、新加坡的技术移民政策,保障归国人才家庭的落地签证。三是设立AI人才联络办公室,处理人才入职、实验室匹配、知识产权等问题,重点是应对期望落差,包括横向基金管理、基于绩效研究评估、科学治理范式转变等方面。印需减轻归国研究人员负担——例如,为归国研究者设立单独窗口、加快科学伦理审查、提供面向早期职业科学家的跨机构指导。研究人员不仅以个人身份回国,还附有关系网、导师、合作伙伴以及初创企业。因此,印还需在税收等方面为在美注册的初创企业提供搬迁激励。
印并非唯一提供丰厚激励吸引在美科学家回流的国家,中国、韩国等国也开出类似优越条件。相比而言,印占据情感与意识形态优势——印是很多在美科学家的祖国。长期以来,印一直是“科学之梦的发射场”而非家园,而若印要抓住机会将其人才流失转化为人才引进,就必须付出实际行动。
本期编辑:朱依林
本期审核:江怡
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但请务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语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会被采用。
来源:南亚研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