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一档名为《炙热游戏:百厨大战》的综艺节目将全红婵哥哥全进华推上风口浪尖。这位湛江汉子带着自家果园散养180天的走地鸡登上舞台,却因评委周晓燕一句“肉质偏老”惨遭淘汰。这场看似普通的厨艺比拼,意外演变为南北饮食文化的激烈碰撞,如果你也想一句话得罪
2025年9月,一档名为《炙热游戏:百厨大战》的综艺节目将全红婵哥哥全进华推上风口浪尖。这位湛江汉子带着自家果园散养180天的走地鸡登上舞台,却因评委周晓燕一句“肉质偏老”惨遭淘汰。这场看似普通的厨艺比拼,意外演变为南北饮食文化的激烈碰撞,如果你也想一句话得罪老广甚至是华南F3,那白切鸡无疑是最好的入手点。
全进华的淘汰源于对食材的极致坚持。他选用的湛江走地鸡,在果园里啄食玉米稻谷、追逐虫蚁,历经180天自然生长才达到制作白切鸡的标准。这种鸡皮下脂肪薄而紧实,肌肉纤维粗壮,经“三浸三提”的古法烹制后,鸡皮呈现琥珀色光泽,肉质紧实却不失弹性,骨髓中甚至带着一丝血水——这正是广东人追求的“鸡有鸡味”。
“在湛江,用30天速成鸡做白切鸡会被邻居笑话。”全进华的辩解道出了岭南饮食的底层逻辑。广东人对白切鸡的执着,本质是对“本味”的极致追求。清代《粤东笔记》记载:“岭南人善取鸡味,以清水白煮,蘸盐而食,谓之白切。”这种烹饪方式要求鸡肉本身具备足够的鲜味,而只有经过足够生长周期的走地鸡,才能积累出氨基酸等呈味物质。湛江老饕们甚至能通过咀嚼时的“咯吱”声判断鸡龄——这是速成鸡永远无法复制的味觉记忆。
作为淮扬菜大师,周晓燕的评判标准代表着现代餐饮的工业化思维。他指出全进华的白切鸡“纤维太粗、咬着费劲”,恰恰反映了米其林体系对“嫩滑”口感的偏执。这种标准源于西方餐饮对食材可控性的追求:通过精确控制养殖周期、饲料配比甚至肌肉注射技术,确保每块鸡肉都能达到统一的嫩度标准。
但这种标准化思维在遭遇地方特色时显得格格不入。周晓燕在节目中尝试将川菜泡菜、贵州酸汤与淮扬菜融合的创新精神,与他对白切鸡的评判形成微妙反差——当他在淮扬菜中包容多元味型时,却用单一标准否定了岭南饮食的复杂性。这种矛盾折射出当代美食评判体系的困境:如何在尊重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全进华的淘汰引发广东网友集体声援,背后是地域文化认同的强烈投射。当岳云鹏调侃“这鸡是不是太老了”时,弹幕瞬间被“三十天鸡白送都不要”的留言刷屏。这种情绪化反应,实质是对地方饮食文化被边缘化的焦虑。正如美食评论家陈立所言:“当评委用北方人的舌头评判岭南味道时,本质上是在用一种文化霸权消解另一种文化合法性。”
但全进华的回应展现出超越地域的格局。淘汰当晚,他在直播间边切鸡边教学:“水滚落鸡,细火慢浸……”十万网友围观学习,湛江旅游局连夜推出“白切鸡美食地图”。这种将争议转化为文化传播契机的智慧,让这场风波成为地方美食破圈的经典案例。
事件最终以戏剧性方式收场:全进华的直播间180天走地鸡预售排到下月,销售额暴涨300%;周晓燕的社交账号被广东网友的“白切鸡教学”攻占;而全红婵那句“你做的是世界最好吃的”暖心鼓励,则成为这场争论最温柔的注脚。
这场风波揭示了一个真理:美食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在成都,老饕们为“火锅该用牛油还是清油”争得面红耳赤;在西安,肉夹馍的“死面饼vs发面饼”之争持续百年;如今,白切鸡的“老鸡派”与“嫩鸡派”又添新章。这些争论背后,是中华饮食文化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正如全进华家果园里那些自由奔跑的走地鸡,真正的美味永远在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张力中野蛮生长。
你可以说老广土老广穷,老广掉出一线城市,几乎不会有人反驳你与你辩论,但你说要是说老广的白切鸡难吃,你毫无疑问会得到老广们热情地问候,正如北方人对饺子的特殊情怀,已然超出了食物的范畴了。
来源:带头卖萌的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