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保护” or “脑保护”?ESICM共识指引急性脑损伤通气策略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5 04:26 1

摘要:急性脑损伤(ABI)患者——包括重型颅脑外伤(TBI)、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出血(ICH)和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是ICU,特别是神外ICU的常见重症。这类患者的救治不仅系于原发脑损伤的救治,更依赖于精细化的全身支持,其中机械通气策略具有重要地位。

急性脑损伤(ABI)患者——包括重型颅脑外伤(TBI)、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出血(ICH)和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是ICU,特别是神外ICU的常见重症。这类患者的救治不仅系于原发脑损伤的救治,更依赖于精细化的全身支持,其中机械通气策略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临床矛盾始终存在:为保护肺脏而设计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允许性高碳酸血症、低潮气量、高PEEP),可能会通过升高颅内压(ICP)、降低脑灌注压(CPP)而加剧继发性脑损伤。

我们究竟该如何在“保脑”与“保肺”之间取得平衡?

2020年,欧洲重症监护医学会(ESICM)集结了全球29位顶尖专家,通过严谨的系统评价和改良德尔菲法,发布了首部专门针对ABI患者机械通气的国际共识。这份共识包含了36条声明,但其背后更重要的信息是:绝大多数推荐所依据的科学证据极为有限或根本不存在。 这既为我们提供了当前最佳的实践指导,也指明了未来研究亟待填补的空白。

本文试着解读这份共识的核心推荐,并探讨其背后的临床逻辑

0 1 插管决策:不止于GCS评分

共识明确指出,为ABI患者插管的决策应基于多维度的综合评估,而非单一指标。

强推荐:对于昏迷(GCS≤8)、丧失气道保护反射(咳嗽、吞咽能力差)、存在显著颅内压(ICP)升高脑疝临床表现的患者,应毫不犹豫地选择气管插管。此外,合并常规的非神经系统插管指征(如严重低氧血症、休克)也同样适用。

弱推荐:对于严重躁动和攻击行为的患者,应考虑插管以保护气道、防止意外拔管并利于进行镇静和神经监测。

临床启示:决策的关键在于预判风险。插管意味着开始镇静,这会妨碍神经功能评估;但不插管则面临误吸、缺氧和突然病情恶化的巨大风险。共识鼓励医生超越GCS评分,更关注脑干功能(气道反射)和颅内动力学状态。

0 2 通气策略:在肺与脑的平衡中游走

这是共识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答案多数是“视情况而定”。

PEEP的应用

无ICP升高的患者,可使用与无脑损伤患者相同的PEEP水平(强推荐)。

即使存在ICP升高,若其对PEEP不敏感(即增加PEEP后ICP无明显升高),仍可安全使用常规PEEP(强推荐)。这强调了进行个体化床旁评估(如PEEP挑战试验)的极端重要性。

肺保护性通气(LPV)

- 对于合并ARDS且无ICP升高的ABI患者,应使用LPV(强推荐)。

- 对于仅患有ABI、无ARDS也无ICP升高的患者,可考虑使用LPV(弱推荐)。

然而,一旦存在临床显著的ICP升高,无论是单纯ABI还是ABI合并ARDS,共识均无法给出推荐。这成为了最大的临床灰色地带。

临床启示:LPV的神经安全性尚未确立。在ICP显著升高的患者中,盲目追求低潮气量可能导致有害的高碳酸血症,而过高PEEP可能阻碍脑静脉回流。此时,治疗的天平可能需要暂时向“保脑”倾斜,但需密切监测呼吸力学和ICP变化。

03血气目标:寻求“恰到好处”的平衡

氧合目标(PaO₂):共识强烈推荐,无论ICP是否升高,都将PaO₂维持在80-120 mmHg之间。这旨在避免低氧血症对脑细胞的直接损害,同时也规避高氧可能带来的氧化应激损伤和脑血管收缩。该目标高于一般ICU患者的常用范围(55-80 mmHg),凸显了脑组织对氧的高需求和高敏感性。

二氧化碳目标(PaCO₂)

- 无ICP升高时,严格维持 normocapnia(35-45 mmHg)(强推荐)。

- 出现脑疝时,可考虑将短期治疗性过度通气(降低PaCO₂以收缩脑血管、快速降低ICP)作为救命措施(弱推荐)。

- 但对于非脑疝性的ICP升高是否使用过度通气则无定论(无推荐)。这是因为过度通气的效应短暂,且可能导致脑缺血,不宜长期使用。

临床启示:ABI患者的通气管理本质是精细的二氧化碳管理学。每一个0.1 kPa的PaCO₂变化都直接影响脑血流量。目标是为每一个患者找到其最佳的“甜蜜点”。

04抢救疗法:机遇与风险并存

当ABI遇上重度ARDS,治疗变得异常复杂。

俯卧位通气:共识认为,对于合并中重度ARDS(PaO₂/FiO₂但无显著ICP升高的ABI患者,可以考虑俯卧位(强推荐)。因其能改善氧合且可能增加脑氧含量。但一旦ICP升高,风险未知,无法推荐。操作中必须严密监测ICP和CPP。

神经肌肉阻滞剂(NMBA):短期输注NMBA(联用镇静剂)可考虑用于ABI合并重度ARDS的患者(强推荐),主要依据来自非脑损伤ARDS患者的获益证据。

肺泡复张手法(ARM)与ECMO:共识对这两项技术均无法给出推荐。ARM可能导致胸腔内压骤增,严重影响颅内血流;ECMO所需的全身抗凝则对近期脑出血或缺血患者构成巨大威胁。

临床启示:这些高级救援手段在ABI患者中的应用如同“雷区行走”,必须在充分权衡潜在神经获益与致命风险后,由经验丰富的多学科团队 individualized(个体化)决策。

05撤机与拔管:神经功能是核心变量

ABI患者的撤机拔管远非简单的呼吸力学问题,更是对神经预后的判断。

共识强烈推荐,决策应基于: 潜在的神经系统状况意识水平气道保护反射的存在与否,并结合常规的撤机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共识明确反对仅凭某一个GCS评分阈值(如GCS>8)来决定拔管(无推荐)。一个GCS 10分的患者若伴有剧烈咳嗽、吞咽功能良好,其拔管成功率可能远高于一个GCS 12分但镇静一减浅就躁动、咳嗽无力的患者。

临床启示:成功拔管的关键在于脑干功能的恢复。需要进行综合的临床评估,包括咳嗽力量的测试、吞咽功能的评估(如床旁注水试验)以及对患者躁动程度的判断。

06气管切开:时机仍是未解之谜

指征明确多次拔管失败持续意识障碍(但预期生命质量可接受)是考虑气管切开的强指征。

时机未明:关于“早期”与“晚期”气管切开孰优孰劣,共识未能达成一致(无推荐)。这仍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07总结与展望

2020 ESICM共识为我们管理ABI患者提供了宝贵的框架,但其核心精神是:在缺乏高级别证据的情况下,临床决策必须高度个体化,依赖于频繁的神经监测与呼吸生理监测,并在肺与脑的保护之间进行动态权衡。

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我们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匮乏。绝大多数推荐基于极低质量证据或专家经验。这非但不是共识的缺点,反而是其最大价值——呼唤更多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去探索通气策略、血气目标、抢救疗法以及撤机流程如何能真正改善这些患者的最终神经预后。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急诊重症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