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9月9日,注定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黄埔路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何应钦代表中国接过了冈村宁次递交的降书。短短20分钟的仪式,为中华民族长达14年的浴血抗战画上了胜利的句点。
1945年9月10日《新华日报》2版
□ 本报记者 王 慧
1945年9月9日,注定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黄埔路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何应钦代表中国接过了冈村宁次递交的降书。短短20分钟的仪式,为中华民族长达14年的浴血抗战画上了胜利的句点。
当时,全国众多报纸以炽热滚烫的笔墨,记录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八十载光阴悠悠而过,如今当我们再次展开那些泛黄脆弱的报页,依然能透过密密麻麻的字句,触摸到那段激昂澎湃的历史,感受到中华民族从血与火中重新站起来的悲怆与豪情。
1945年9月9日9时,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举行。礼堂内外,庄严肃穆。出席受降仪式的共计405人,除中日双方代表外,还有盟军代表、中国官员以及中外记者等。据了解,现场共有记者88人,其中中国记者52人,外国记者36人——他们用手中的笔与镜头,共同将历史定格。
《新民报》记者张慧剑亲历了9月9日的受降典礼,他以敏锐的洞察和饱含情感的笔触,于次日在《新民报》发表通讯《昔日凶焰今安在 倭兵亦知避道行》,描述了南京等地日军投降后惶惶不安的样子,这些曾经无恶不作的“兽兵”就像泄气的皮球,神情木然地等待缴械,在中国军人押解下走向俘虏营,“面容戚然,不绝于途”。他还捕捉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当时一队徒手的日本兵,见到中国百姓都“避道而行”,从桥一边列队低头过去。
张慧剑在另两篇通讯《受降典礼会场一瞥》与《日渠帅签押降书》中,详述了受降过程。按原定流程,日军投降代表须于9月9日8时52分入场,但迟迟未现身影,时针都指向8时55分,距离正式签字盖章仅剩5分钟,难道他们耍什么花招?又过了3分钟,以冈村宁次为首的7名投降代表被引导入场,“冈村着白翻领军服,秃顶如鹫”,他先到规定位置立正,脱帽向中国受降代表作45度鞠躬,然后在对面坐下。“庄严肃穆之受降现场……色彩鲜明,充满祥和之气,正面墙上悬(孙中山)总理遗像,下悬‘和平’两大红字,中间则竖起一尺寸相当的大红V字……当其(指日本降将)肃立而签降表时面对此一壁饰,当益可体会上国之襟怀。”
1945年9月10日《新华日报》2版,用特大号宋体字刊出震撼标题——《侵华日军签订降书 投降仪式昨在南京举行》,十分显著醒目。文章中这样写道:“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业于今日上午九时整,在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仪式仅历廿分钟……冈村宁次当谨表接受,降书内容,计分九点,仪式完毕,何总司令出席发表广播演说,宣告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已在南京顺利完成。”同一版面上,还刊发了日军降书全文,共927个字,墨迹沉沉,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血泪与尊严。
同日,《大公报》3版发表《日本签降一幕》,该报特派员鸿增在文中写道:“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到九时二十分,是我们历史上最光荣最肃穆的二十分钟。在这二十分钟内,日将冈村宁次到我陆军总司令部签订了中国战区及越南百万日军的降书”,“在军校的大礼堂聚集了上千的人,但是除了何总司令讲了几句话和摄影机偶尔轧轧的声响,礼堂鸦雀无声,两千多只眼睛注视着讲台前用蓝白红围幔圈成的小方城,这里演出了历史的伟绩”。《大公报》当日2版则发表了《本报记者南京观礼》一文,称受降仪式布置现场富丽堂皇,而全部用具皆被保留永存。
《扫荡报》《阵中日报》等报刊纷纷在9月10日当天报纸的显著位置刊发了日军签降的消息。人们在庆祝胜利的同时,也在深刻地反思和清算。《扫荡报·军事周刊》上,刊登了《战胜日军的联军将帅录》和《清算日本军队》两篇文章,前者盘点了二战期间,联军的将帅名单以及他们的功勋。《新华日报》在刊登日本投降消息的同时,也将严惩汉奸的问题提上了日程。《解放日报》则同样刊出了一条社论——《汉奸国贼必须严惩》,呼应民心所求。
80年弹指而过,山河已无恙。而这些深深烙印在泛黄纸页上的铅字,依然清晰如昨。它无声地提醒着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曾经的苦难,更需铭记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