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验室环境要求绝对避免交叉污染,尤其是微生物、细胞培养、PCR等实验。臭氧(O₃)是一种强氧化剂,其杀菌能力极强。
实验室选择臭氧消毒柜对用品进行消毒,是基于实验室特殊需求和高标准卫生要求下的最优解之一。
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高效广谱的杀菌能力
实验室环境要求绝对避免交叉污染,尤其是微生物、细胞培养、PCR等实验。臭氧(O₃)是一种强氧化剂,其杀菌能力极强。
广谱性:能有效杀灭包括细菌、病毒、真菌(霉菌)、芽孢在内的绝大多数微生物。特别是对于一些耐受性极强的微生物芽孢,紫外线单独作用效果有限,但臭氧可以有效解决。
协同效应:臭氧紫外线消毒柜结合了紫外线的瞬间表面杀菌和臭氧的气体渗透杀菌,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确保了消毒的彻底性。
2. 无死角渗透,解决复杂形状物品消毒难题
实验室器皿形状各异,有很多难以触及的死角:
瓶口、管腔内部:如移液管、离心管、PCR管、细口瓶、培养瓶等。紫外线是直线传播,无法照射到这些内部表面。而臭氧是气体,可以充满整个消毒柜腔体并渗透到这些细小、曲折的空间内部,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消毒。这是它相对于纯紫外线消毒柜最核心的优势。
3. 常温消毒,保护精密器材
实验室很多用品材质特殊,无法承受高温高压。
材质兼容性好:对于塑料制品(如培养皿、离心管、枪头、PCR板)、橡胶制品(密封圈)、精密仪器部件等,高温高压灭菌(121°C)会导致其变形、老化或损坏。臭氧消毒在常温下进行,完美避免了这个问题。
延长器械寿命:常温消毒对金属器械的腐蚀也远小于高温高压或化学浸泡,有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
4. 无残留,避免二次污染
化学消毒剂(如酒精、含氯消毒剂、甲醛)浸泡或擦拭后,如果冲洗不彻底,残留的化学品可能会:
抑制实验反应:残留的消毒剂可能成为PCR、酶促反应等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强效抑制剂,导致实验失败。
毒性影响:对细胞培养而言,任何化学残留都可能是致命的。
臭氧消毒后,多余的臭氧会在短时间内(约30-60分钟)自动分解还原为氧气(O₂),无任何化学物质残留,取出后即可安全使用,极大降低了二次污染的风险。
5. 操作方便,安全性高
过程自动化:只需将物品放入,关上门设置程序即可,无需像化学浸泡那样配置溶液、定时和后续冲洗,大大节省了人力并减少了操作人员接触污染物的风险。
安全设计:工业级臭氧消毒柜通常配有安全互锁装置,门一打开就会立即停止臭氧发生和紫外线照射,有效防止臭氧泄漏和紫外线灼伤眼睛皮肤,保障实验人员安全。
适用的实验室用品示例:
玻璃器皿:烧杯、量筒、培养皿、试剂瓶(尤其适合细口瓶内部消毒)。
塑料制品:移液枪头、离心管、PCR管、细胞培养瓶、微孔板。
小型器械:剪刀、镊子、钥匙、手术刀柄(非刀片)。
个人防护装备:防护眼镜、实验服袖套等(需确认材质耐氧化)。
不能湿水或不耐高温的物品:某些电子仪器的部件、粉末状材料的容器等。
重要注意事项(局限性):
尽管优点突出,但使用时也需注意其局限性:
材质限制:高浓度的臭氧会加速橡胶、硅胶的老化,并使某些铜制品锈蚀。使用时需确认物品材质是否耐受臭氧。
仅为表面消毒:和所有消毒方式一样,它主要作用于物体表面。如果污染物被干燥的有机物覆盖在下面,臭氧的渗透和杀菌效果会打折扣。因此,物品在消毒前最好进行预清洁。
不能替代灭菌:对于进行无菌手术或要求绝对无菌的实验(如动物手术器械),臭氧消毒通常达不到灭菌要求(即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的log-6水平),仍需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等方法。
总结来说,实验室选择臭氧消毒柜,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高效、广谱、无死角、常温且无残留的消毒方式,完美契合了实验室处理各种形状复杂、材质敏感器皿的需求,是保障实验准确性和安全性的关键设备。
来源:科学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