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关于“终结”的误解引发了不少问题。有当事人拿到法院的《终结执行裁定书》后,以为自己的案子彻底没希望了;有患者听说“医保年度终结”,忙着年底去药店“清零”自己的医保额度;还有企业看到政策调整的新闻,担心原有的优惠措施“终结”后经营会受影响。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案件终结执行”、“医保年度终结”等说法,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事没人管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近日,关于“终结”的误解引发了不少问题。有当事人拿到法院的《终结执行裁定书》后,以为自己的案子彻底没希望了;有患者听说“医保年度终结”,忙着年底去药店“清零”自己的医保额度;还有企业看到政策调整的新闻,担心原有的优惠措施“终结”后经营会受影响。
这些对“终结”二字的理解,往往都存在偏差。“终结”在法律和政策语境中,很少意味着简单的“不管了”,而是代表着一种状态的变化或管理方式的调整。
01 法院说的“终结执行”,并不是撒手不管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法院宣布“终结执行”就等于对这个案子不再过问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根据法律规定,执行终结是指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发生某种特殊情况,执行程序没有必要或不可能继续进行,从而结束执行程序,以后也不再恢复。
但终结执行并不意味着债权债务关系的消灭。当事人一旦发现有执行条件时,可以重新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网最近就报道了一个典型案例。2021年7月,二连浩特市某汽贸有限公司与内蒙古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因保证合同纠纷一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但被执行人未如期履行给付义务,于是申请强制执行。
法院调查发现公司名下没有任何可供执行的财产,法定代表人王某也一直回避推诿。在穷尽执行手段均无果后,法院只能暂时以“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结案。
虽然案子形式上“终本”了,但执行干警一直没有放弃查找线索。他们定期查控王某财产,冻结其名下银行账户、支付宝账户等,并将王某纳入限制高消费人员名单。
执行干警始终与王某保持着联系,持续开展释法明理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王某态度逐渐转变,最终双方达成和解,申请执行人减免部分欠款,王某一次性履行完毕。
这个案例很好地说明了“终结本次执行”并不是执行的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法院会继续采取限制措施,一旦发现财产线索,随时可以恢复执行。
02 医保年度终结,也不是“额度清零”
每年年底,总会有“医保门诊统筹截止到12月底就不报销了”、“医保统筹额度12月底要清零”等传言在网上传播。对此,多地医疗保障局都发布了辟谣声明。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医疗保障局明确表示:“‘政策取消’纯属谣言,‘年底清零’是对医保政策的误解误读!”
医保年度报销额度,是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参保人发生的医疗费用可按规定由医保统筹基金报销的最高支付限额。进入新的自然年度后,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年度报销额度会根据新的统计数据进行更新,确保参保人获得持续充分的额度保障。
换句话说,医保年度更新是为了让参保人进入新的计算周期,而不是把之前的权益“清零”。这和医保的住院报销限额是一个道理,如参保职工住院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65万元,并不是每个参保职工每年住院都要报65万元。
湖南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提醒,使用门诊统筹看病购药需有医生处方,方可享受门诊统筹待遇;所购药品必须是纳入医保目录的药品才可以医保报销。医保部门将对使用门诊统筹基金实行全方位监管,防止医保基金“跑冒滴漏”。
03 政策调整与终结,往往留有缓冲期
政策的调整与终结往往不是突然的,通常会留有缓冲期或替代方案。
2025年8月29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撤销三星、SK海力士及英特尔(大连)在华“验证最终用户”(VEU)豁免,但政策将于120天后(2025年12月31日)生效。这就给了相关企业近4个月的缓冲期来适应新的政策环境。
类似地,当国内某项政策发生调整时,通常也会设置过渡期。例如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教育政策调整,往往会明确“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让已经按原政策规划的人群有时问适应变化。
政策的“终结”或调整往往是为了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政策制定者可能由于限制性思考和典型性偏误,无法充分考虑政策的复杂性和实施的实际情况,从而导致政策制定的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
当政策终结或调整时,相关部门通常会提供解释和指导,帮助公众理解政策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适应新政策。
04 如何正确面对各种“终结”
面对法律程序、政策调整等各种形式的“终结”,保持正确心态和采取适当措施很重要。
对于法院的执行案件,即使收到“终结本次执行”的裁定,债权人也不应放弃。应当积极关注债务人情况,一旦发现财产线索,及时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同时,法院对被执行人采取的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等措施在“终本”期间仍然有效。
对于政策调整,要及时关注官方渠道发布的信息,避免被谣言误导。各地医疗保障局都会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或官方网站发布权威信息。提高信息识别能力,不被未经证实的消息所迷惑,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对于企业来说,面对政策变化,应当建立灵活的经营策略。“处处留痕、提前规划、及时止损”是专业律师常常建议客户的三大风险管理策略。完整的书面记录能在纠纷发生时提供关键证据支持;提前规划可以帮助在商业决策阶段就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法律纠纷;及时止损则强调在风险已经发生时,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快速控制损失扩大。
05 “终结”背后的法治进步
从另一个角度看,各种“终结”程序的规定和政策的适时调整,恰恰反映了法治的进步和社会管理的精细化。
法院执行程序的“终结本次执行”制度,既保证了司法资源的合理利用,又为债权人保留了恢复执行的权利,体现了法律的公平与效率原则。
医保政策的年度更新机制,则保证了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确保这项惠民政策能够长期稳定运行,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医疗保障。
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是基于实际运行情况的反馈,目的是使政策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更加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增加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加强政策宣传和解释、促进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和协作、建立长效的政策监督和评估机制,这些都是解决政策认知障碍的有效途径。
法院执行案件的“终结本次执行”不是执行的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医保年度更新不是为了“清零”你的额度,而是为了让医保基金更可持续地运行;政策调整也往往会留有缓冲期和替代方案。
面对各种“终结”,不必过度焦虑。了解规定背后的真正含义,关注官方渠道的信息,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才是关键。
你对“终结”这个词有什么样的理解?是否也曾经历过类似误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
来源:邱邱会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