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往往藏在一些最不起眼的细节中。比如每天早晨——从睁开眼、坐起身,到下床走动的那几分钟,看似平常,却可能悄然泄露出身体的“危险信号”。
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往往藏在一些最不起眼的细节中。比如每天早晨——从睁开眼、坐起身,到下床走动的那几分钟,看似平常,却可能悄然泄露出身体的“危险信号”。
医生们发现:一些重大疾病的蛛丝马迹,往往在清晨起床时就已经显现。不少被确诊为慢性病或重大疾病的患者,回忆病程时都提到过“早晨起床感觉不对劲”,只是当时没有在意。
这并非玄学,也不是“吓唬人”。正如《中华内科杂志》多篇研究所指出,人体在清晨经历交感神经重新兴奋、血压升高、激素分泌波动等生理变化时,潜在的异常状态也更容易暴露。
从中医角度来说,子时阳气初生,寅卯之交阳气渐旺,若人体正气不足或邪气内伏,此时便最容易显现病态。
身上若有“大病”的人,在起床时究竟会有哪些共同表现?以下这6个特征,值得每一个成年人警惕。
第一,早晨起床特别困难,甚至感到极度疲惫。
不是“赖床”,也不是“贪睡”,而是那种即使睡够了8小时,也像没睡一样的沉重乏力。这种起床乏力,很可能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心衰或肾功能异常。
研究表明,慢性疾病患者在夜间代谢活动紊乱,导致体内“清晨激素”如皮质醇水平不足,清晨唤醒机制受阻,从而产生“醒不过来”的感觉。这类人常常伴随白天也提不起精神,甚至午后嗜睡,需警惕内分泌或代谢系统疾病。
第二,起床时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站不稳。
这不是普通的“蹲久了站起来”那种眩晕,而是一种体位性低血压或脑供血不足的信号。特别是老年人或有心脑血管病史者,清晨起床时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波动剧烈,一旦脑部血流不足,极易引发眩晕或跌倒。
长期存在此类症状的人,应尽快排查是否有心律失常、颈动脉狭窄或高血压控制不佳等问题。
第三,清晨咳嗽剧烈、痰多带血或浓稠难咳。
每到早晨一起床就开始咳嗽,甚至要咳上十几分钟才能缓解,这种症状背后可能潜藏着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甚至肺癌的风险。尤其是痰中带血、颜色异常或有恶臭味时,更应引起重视。
中医认为“肺主肃降”,清晨阳气初升,如肺气闭阻,邪气难出,便见晨咳加剧。若晨咳持续超过三个月,建议行胸部CT或肺功能检查,以排除重大呼吸系统疾病。
第四,起床后出现明显的关节僵硬、疼痛,活动后才稍见缓解。
这种现象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尤为常见。其特征是晨僵时间超过30分钟,伴随关节肿胀、压痛或活动受限。起床后“像被封住一样”的关节,正是体内慢性炎症反应的结果。
中医讲“风寒湿邪入络,久则伤筋”,如果晨僵反复出现且逐渐加重,应尽早就医检查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等指标,及早干预病程发展。
第五,起床后胸口发闷、心跳异常,甚至有濒死感。
这是冠心病或心律失常的典型表现之一,尤其在清晨时段最易发作。医学统计显示,清晨6点至10点是急性心梗、高血压危象等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
这与晨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快速上升、血液黏稠度增加密切相关。若起床后频繁出现心悸、心前区不适、呼吸不畅等症状,应高度警惕心脏问题。长期忽视,极易导致严重后果。
第六,起床后脸部浮肿,尤其眼睑浮肿明显。
这常常是肾功能异常或心力衰竭的表现。正常人在夜间休息时血液回流加快,若肾脏排水功能受损或心脏泵血能力下降,便会导致体液在面部、眼睑等组织间隙滞留,表现为清晨浮肿,活动后逐渐缓解。
中医称之为“水湿停聚”,多见于“脾肾阳虚”体质。若浮肿持续或伴随尿少、泡沫尿、下肢水肿等,应尽快做肾功能、尿常规等检查。
以上6个清晨症状并非“诊断标准”,但却是身体出现系统性功能异常的早期信号。西医重视症状与指标的对照,中医则强调“未病先防”,二者殊途同归,均强调“早发现”对于疾病控制的重要性。
更有些地方的老一辈人早就通过生活经验总结出类似判断。江南地区民谚有云:“早上起不快,十有病在身。”这看似朴素的语言,背后其实是长期观察得出的经验结论。
医学研究也逐渐证实:人的清晨状态,可以反映肝、心、肺、肾、脑等多器官的运行节律。当这些系统协同运行良好时,清晨起床应当是清醒、轻松、愉悦的;一旦起床变得异常、痛苦、滞重,就应当警钟长鸣。
也不能过度焦虑。很多时候,起床的不适可能仅仅是短期失眠、饮食不当或情绪波动所致。但如果上述情况持续超过两周,或者明显出现加重趋势,就不应再拖延。身体不会说谎,它用“起床”这种方式提醒我们:健康出了问题。
从医学的角度看,晨起状态不仅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也是干预慢病、预防大病的“黄金窗口”。定期观察自己的晨起状态,并记录变化趋势,有助于在疾病萌芽阶段就进行干预。这是既经济又科学的“自我监测”方式,尤其适用于慢性病高风险人群。
别再把每天的“起床难”当作生活习惯问题了。它可能是身体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向你发出求救信号。
[1]李强.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表现与诊治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4):295-300.
[2]王敏.晨起症状在慢性疾病早期识别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5):1879-1883.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马医师健康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