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锂电池】锂电池行业四季度投资策略:业绩增速提升,关注三条主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5 07:31 2

摘要:板块业绩显著改善,走势强于沪深300指数。2024年锂电池板块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增长0.07%和-30.19%;2025年上半年分别增长13.78%和28.07%,板块业绩增速提升。2025年以来,锂电池板块上涨17.54%,走势强于沪深300指数。

投资要点:

板块业绩显著改善,走势强于沪深300指数。2024年锂电池板块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增长0.07%和-30.19%;2025年上半年分别增长13.78%和28.07%,板块业绩增速提升。2025年以来,锂电池板块上涨17.54%,走势强于沪深300指数。

新能源汽车销售将持续增长,内卷整治助力行业发展。2025年1-6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901.43万辆,同比增长25.0%;2025年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819.70万辆,同比增长38.14%,占比44.94%。我国宏观政策持续鼓励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而综合整治内卷将助力行业有序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过渡至强产品驱动,新能源汽车出口高增长,细分领域电动化渗透率提升,龙头及造车新势力销售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600万辆,同比增长14.43%。

板块业绩将恢复增长。锂电池增长主要关注动力和储能。2025年1-6月全球动力电池合计装机504.4GWh,同比增长37.3%,Top10中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占比提升至68.79%;2025年1-7月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831.1GWh,同比增长57.5%。2024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340Wh,同比增长51.1%,我国储能锂电池企业全球出货占比提升至98.53%。受益于智能手机出货增长,消费锂电池需求将持续增长。产业链价格表现差异化,其中碳酸锂高度相关材料价格总体仍承压但出现积极因素,主要系供给短期过剩;而钴价格产品价格受外部政策影响短期反弹。展望2025年板块业绩,锂电池需求将持续增长,产业链价格跌幅总体较2024年将趋缓,行业盈利预计将修复,总体预计全年板块营收持续增长、净利润将恢复增长,但细分领域标的业绩将持续分化。

行业评级及投资主线。截至2025年9月2日:锂电池和创业板估值为25.94倍和43.12倍,目前锂电池板块估值显著低于2013年以来44.41倍的行业中位数水平。结合行业政策、业绩增长预期及估值水平,维持行业“强于大市”投资评级。四季度建议重点关注三条投资主线:一是伴随反内卷推进和系列政策持续实施,总体有利于细分领域行业龙头,积极关注产业链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二是长期注重研发投入、市场占比逆势提升,且具备成本优势企业。三是积极关注固态电池相关主题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国内外宏观经济下滑超预期;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行业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细分领域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保护加剧。

1. 业绩与行情回顾

1.1. 业绩回顾

1.1.1. 板块营收与净利润

根据万得数据统计:2018年以来,锂电池板块营收总体持续增长,板块增速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18年-2020年增速总体回落;二是2021年-2022年的高增长阶段;三是2023年-2024年,板块营收增速持续回落。2024年板块营收2.25万亿元,同比略增0.07%,为近年来的最高值,但营收增长中位数为-1.81%,正增长公司占比46.23%,显示板个股块业绩差异化,2024年业绩增速显著回落主要系产业链价格显著承压。

2025年上半年,锂电池板块营收11357亿元,同比增长13.78%,增速较2024年显著提升,其中营收增长中位数为10.25%,正增长公司营收占比大幅提升至67.92%,营收正增长占比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持续提升,但细分领域不同标的业绩仍分化。板块营收增速提升一方面产业链价格跌幅趋缓,其次是行业需求持续增长,如2025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47.35%。考虑2025年我国锂电池出货预计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以及主要原材料价格走势,总体预计2025年锂电池板块营收将持续增长,增速较2024年将提升。

板块净利润增速总体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18-2019年板块净利润增速持续回落,其中2019年板块净利润出现少有的亏损;二是2020-2022年净利润恢复为正且增速持续提升,与板块营收呈现高度正相关;三是2023年和2024年,板块净利润同比持续负增长。2024年板块净利润1101.4亿元,同比下降22.02%,净利润增长中位数为-30.19%,净利润正增长公司占比为38.68%,净利润下降主要系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产业链价格同比显著下滑,行业竞争加剧致盈利回落,同时部分细分领域价格回落时存在一定的减值。

2025年上半年,锂电池板块净利润679.51亿元,同比增长28.07%,净利润增长中位数为13.74%,净利润正增长公司占比59.43%,显示细分领域不同标的净利润差异化显著,净利润和营收增长中位数及正增长占比总体差异较小。净利润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速,一方面2024年年度针对高价库存原料或产品进行了充分计提,其次行业开工率提升有助于提升行业盈利水平。结合板块营收增长预期、产业链价格走势,预计2025年板块净利润将恢复正增长。

我们注意到2023年以来锂电产业链细分领域价格趋势总体持续承压,且价格大幅波动对板块业绩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我们进一步分析2024年三季度以来锂电池板块和细分领域的营收、净利润增长中位数,以及正增长公司占比,并结合2024年三季度以来锂电池板块营收和净利润增速比对。根据万得数据统计,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2024年三季度以来,板块业绩总体持续改善,且2025年以来板块营收和净利润均恢复正增长,正增长公司占比均超过50%。二是细分领域业绩存在较大差异。2025年以来,正极。负极、电解液细分领域表现相对较好,锂矿和隔膜则细分领域业绩总体相对仍承压。

1.1.2. 盈利能力

根据万得数据统计:锂电池板块盈利能力走势总体与净利润趋同,2022年板块销售毛利率为21.71%,为近年来的高点。

2022-2024年,板块盈利能力则持续回落,其中销售毛利率2024年回落至18.49%、销售净利率2024年回落至4.89%,盈利能力下降主要系行业产能持续释放,行业竞争显著加剧,多因素导致产业链价格总体承压。2025年上半年,板块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分别为18.15%和5.98%,其中毛利率同比和环比2025年一季度均回落,净利率同比提升0.67个百分点,但环比回落0.36个百分点。

板块在建工程显示:2021年以来板块在建工程大幅增加,2021和2022年增速维持在高位;2022-2024年总体波动变小。2024年上半年,板块在建工程为2837.70亿元,为近年来的最高值;2024年为2337.79亿元,同比下降6.12%;2025年上半年为2558/7亿元,同比下降9.83%,但环比2024年仍增长,显示行业细分领域仍处于产能扩张中。

1.2. 行情回顾

根据万得数据统计:2013年以来,锂电池板块最高涨幅约14倍,于2021年11月底见顶。2021-2024年,板块总体处于调整中。

2024年,锂电池板块下跌6.09%,而沪深300指数上涨16.20%,锂电池指数走势显著弱于沪深300指数。2025年以来,锂电池板块走势总体与沪深300指数趋同,截至月9月2日:锂电池板块指数上涨38.41%,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17.54%,锂电池板块显著跑赢沪深300指数20.87个百分点。

个股方面,2025年以来,截至9月2日:锂电池板块中上涨个股95只,下跌个股11只,个股涨幅中位数为24.04%;涨幅前5个股分别为利元亨、中材科技、先导智能、嘉元科技和金杨股份,涨幅分别为170.76%、153.57%、119.31%、111.34%和104.97%;跌幅后5个股分别为ST帕瓦、国光电器、ST合纵、湖南裕能和*ST星光,跌幅分别为24.22%、23.10%、22.54%、20.22%和19.58%。2025年1月下旬上涨主要受以旧换新政策出台影响,而3月的下跌主要与市场风格变化、海外关税政策及预期相关,4月上旬见底后总体持续震荡向上。

2. 新能源汽车销售

2.1.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持续增长

根据Clean Technica和第一电动研究院统计数据: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1724.16万辆,同比增长25.98%,占整体市场22%份额,占比同比提升6个百分点。全球新能源汽车高增长,主要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

据Clean Technica统计显示:2025年1-6月,全球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901.43万辆,同比增长25.0%,增速自2021年以来持续回落。

2.2.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2.2.1. 销售持续增长及集中度

根据中汽协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1285.90万辆,同比增长36.10%,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合计占比提升至40.92%,较2023年提升9.47个百分点。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Top 10企业集团占比85.4%,较2023年回落1.4个pct。

2025年1-7月,我国新能源合计销售819.70万辆,同比增长38.14%,合计占比44.94%,占比较2024年提升4.92个百分点;Top 10企业集团占比84.0%。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持续高增长,一方面在于新能源汽车整车性价比持续提升,叠加智能化下沉导致新能源汽车消费体验提升。其次,动力电池技术提升、成本下降、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等技术持续进步,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新能源整车价格持续下降,同时行业竞争加剧整车企业持续降价。2025年4月,宁德时代上发布的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搭载12C超充技术,峰值充电功率突破了1.3兆瓦,最高续航达到了800km,可以实现1秒2.5公里的补能速度。该电池低温性能良好,在零下10℃的低温环境下仅需15分钟就能从5%充电至80%。第三,我国政策层面持续鼓励汽车消费和产业发展。2025年1月8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发布了《关于2025年度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明确对符合要求的新能源汽车给予一定的补贴,同时部分省市也出台了以旧换新的相关政策,如深圳市对符合要求的新能源乘用车补贴2万元/台。2025年3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等三部门印发《2025年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实施细则》。其中提到,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对城市公交企业更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更换动力电池,给予定额补贴。

2.2.2. 纯电动占比回升

中汽协统计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体持续以纯电动为主:2023年纯电动销售665.46万辆,同比增长24.31%,合计占比70.54%;2024年合计销售771.5万辆,同比增长15.94%,合计占比60.0%,占比回落主要与我国插混技术进步显著相关。2025年1-7月累计销售525.0万辆,同比增长48.47%,纯电动合计占比64.05%,占比较2024年提升4.05个百分点。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历史占比,总体预计2025年我国纯电动占比将在60%以上。

2.2.3.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恢复高增长

近年来我国汽车出口持续增长,并于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中汽协统计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企业合计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83%;2024年累计出口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3%;2025年1-7月出口368万辆,同比增长12.8%。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在2020-2023年持续高增长,其中2023年出口120.30万辆,同比增长77.17%;2024年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3%,增速回落主要受欧洲等贸易保护影响;2025年1-7月出口128.1万辆,同比增长90.68%,主要受益于比亚迪出口高增长。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在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中的占比总体持续提升,2019年占比3.07%,2023年提升至12.73%,2024年回落至9.99%,2025年1-7月提升至15.63%,为近年来的新高,显示出口已成为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的重要因素。伴随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新能源汽车出口在我国汽车出口中的占比也持续提升,其中2024年占比21.92%,2025年1-7月大幅提升至34.81%。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竞争力提升,以及我国新能源车企全球布局产能的逐步释放,预计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仍将高增长,在我国汽车出口和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

2.2.4. 细分领域电动化加速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重卡销量持续高增长,2024年销售8.2万辆,同比大幅增长140%,渗透率13.6%;2025年1-7月销售9.59万辆,同比增长179%,预计全年将达16万辆。随着电池成本的下降、循环次数的提升,结合车电分离模式、共享化、梯级利用等模式,重卡用户还能轻资产运营。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兰钧、国轩高科等相继发布针对轻卡、重卡和工程机械的全场景公开需求。如2025年5月18日,宁德时代旗下换电业务公司时代骐骥在山西大同举办了新一代重卡换电生态发布活动:正式发布换电重卡标准电池包—75#电池,目前电量约171度,年底到明年预计电量升到200度,不同尺寸重卡可组合使用;电池包使用寿命提升了1.5倍、突破12年6000次。骐骥换电站可以兼容市面上95%以上的主流车型,5分钟内全自动完成所有换电流程。同时,拟到2030年之前,建设一张“八横十纵”,全长15万公里的全国换电绿网,组成16大城市群换电网络。该换电网络覆盖80%的重卡运输干线网络,宁德时代预计未来三年重卡新能源渗透率将突破50%。宁德时代75#电池包,已经得到解放、陕汽、重汽、东风、福田、deep way等十余家伙伴认可,推出30多款底盘换电车型,涵盖了6*4、4*2的牵引车及载货车。另外,2025年3月,宁德时代与中石化达成战合作:计划2025年内把500座加油站共同升级为综合能源站,未来目标是10000座。

同时,伴随着汽车市场规模快速放大及技术的进步,智能驾驶也在持续推进降本,包括规模扩大带来的硬件制造成本下降、车企通过智驾功能提升客户吸引力等,2025年智驾将在更多中低端新能源车型加速渗透。2025年2月10日,比亚迪发布全民智驾战略:比亚迪率先将高阶智驾引入全系车型,推动中国汽车行业高阶智驾技术的普及应用。比亚迪构建起天神之眼技术矩阵,天神之眼共包含三套技术方案:天神之眼A—高阶智驾三激光版(Dipilot 600,主要应用在仰望)、天神之眼B—高阶智驾激光版(Dipilot 600,主要应用腾势及比亚迪品牌)、天神之眼C—高阶智驾三目版(Dipilot 600,主要应用在比亚迪品牌),其中配备前视三目5R12V感知硬件及端到端控制算法的天神之眼 C,实现架构、传感器、算法、数据四大领先,覆盖用户最在意、最需要的场景。针对高速和城市快速道路,高快领航HNOA可按照导航规划的路径,完成上/下匝道、车道保持、巡航驾驶、自主换道、避开/绕行部分障碍物等驾驶任务,天神之眼C首批上市21款车型,覆盖7万级到20万级,包括在售价格亲民的海鸥。

2.2.5. 龙头及新势力销量

比亚迪为全球及我国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公司公告显示:2022年4月,比亚迪战略聚焦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全年新能源汽车销售186.35万辆,同比增长208.64%。2024年大幅增至427.21万辆,同比增长41.26%,蝉联中国汽车市场车企销量冠军、中国汽车市场品牌销量冠军和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冠军,十一月更成为全球销售达成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里程碑的车企。其中,全年海外合计销售41.71万辆,同比增长71.82%,海外销售占比提升至9.76%,乌兹别克斯坦和泰国工厂陆续投产,搭建了出海船队,公司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球6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5年1-7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249.03万辆,同比增长27.35%;海外销售新能源汽车合计54.50万辆,同比增长133.58%,在公司新能源汽车销售中占比大幅提升至21.88%,且5月海外销量首次超过9万辆。公司长期坚持自主创新,用颠覆性技术催生壮大新质生产力。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约542亿元,同比增长35.68%,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6.97%,为近年来的新高,累计研发投入超1800亿元。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售在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中的占比显示:2018-2021年总体维持在18%左右,2022年公司战略转型后占比显著提升,2024年占比大幅提升至33.22%,2025年1-7月占比30.38%,其中比亚迪海外销售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中占比42.55%。

造车新势力已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重要推动力,其中埃安、理想、问界等持续受到关注,持续抢占燃油车细分市场。2024年,理想、鸿蒙智行和埃安全年交付超过40万辆,其中理想交付50.05万辆;2025年1-8月,零跑、理想、小鹏和鸿蒙智行交付均超过20万辆,其中零跑汽车达32.88万辆。新势力中小米汽车受到市场广泛关注,小米汽车2024年4月开始交付,月度交付总体持续增长,2024年全年合计交付13.69万辆,大幅超市场预期。2025年以来月度交付维持在2万辆以上,7月以来连续2个月超过3万辆,2025年1-8月合计交付约21.79万辆,公司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35万辆;6月26日公司正式发布小米YU7,定位为“豪华高性能SUV”,标准版售价25.35万元;6月3日小米投资者大会上,雷军表示小米汽车预计将在2025年第三季度至第四季度实现盈利。

2.3. 我国车用能源转型加速

2025年1月,国家能源局新闻发布会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3.5万台,覆盖率达到98%。2024年全年充电量突破1100亿千瓦时,同比增速38%;按每千瓦时6公里计算,预计可行驶6600亿公里。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国庆假期间全国高速公路电动汽车充电量达7215.27万千瓦时,日均充电量1030.75万千瓦时,比2024年“五一”日均增长34%,再创历史新高。

统计显示:2023年,我国原油进口量5.64亿吨,为近年的最高;2024年同比下降1.87%至5.53亿吨。我国原油消费量在2022年和2024年两次同比下降,其中2024年消费7.56亿吨,同比下降1.69%。截至到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0%。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220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70.34%。

2.4. 国内政策持续鼓励,关注海外关税政策

宏观政策方面,我国持续鼓励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2024年12月,财政部进一步明确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比例;2025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依旧换新政策的通知,对符合要求的新能源乘用车最高补贴不超过1.5万元。2025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在10个城市启动第二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预计10个城市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25万辆,建设充电桩超过24万个。4月,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发布,该标准中多次提到了要求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6月3日,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此次活动以“绿色、低碳、智能、安全—赋能新农村,畅享新出行”为主题,合计123款新能源车型,为近6年数量最多,预计将带动400万辆销量。

2025年以来,美国关税政策及其预期不确定性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影响。2025年5月12日,中美日内瓦会谈达成阶段性协议:取消91%报复性关税,暂停24%“对等关税”90天,保留10%基础税率,并于8月12日起再延90天。据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美整车出口约11.6万辆,占中国汽车总出口量仅1.81%。其中新能源汽车不足3万辆,仅占新能源车总出口比例1.4%。GGII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储能锂电池总出口量中约30~40%直接或间接出口到美国。后续积极关注中美谈判、美国关税政策及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行业影响。

2.5. 综合整治内卷助力行业有序发展

2.5.1. 顶层设计精准发力

针对“内卷式”竞争,我国宏观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竞争。2024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2025年以来,反“内卷”政策持续强化,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门主动作为、综合施策,推动“内卷式”竞争治理走向深入,旨在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明确各地不得违规实施财政、税费、土地、价格、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招商优惠政策;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其中,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这一战略将深刻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区域经济布局、行业竞争生态等。

2.5.2. 行业反内卷政策及动态

在宏观系列顶层政策设计上,国务院、工信部等相继公布系列政策,行业协会发布倡议,相关企业纷纷响应。其中,国务院3月公布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明确大型企业采购货物、服务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7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情况的汇报,会议指出要着眼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该产业领域出现的各种非理性竞争现象,坚持远近结合、综合施策,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中汽协、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等纷纷发出倡议,相关企业积极响应,如6月中国一汽等17家重点车企积极响应并作出“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的公开承诺。

在当前的反“内卷”治理中,价格机制改革与价格监管成为破解“内卷式”竞争的重要抓手,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将于2025年10月15日起试行。7月1日,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正式施行,将锂、稀土等36中矿产纳入战略性目录,实行“保护性开采”,矿权和开采审批权归中央自然资源部。8月9日,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圳口里—奉新县枧下窝矿区陶瓷土(含锂)矿正式停产,枧下窝矿区原矿生产规模可达4500万吨/年,是宜春地区规划产能最大的涉锂矿山。其中一期项目1000万吨/年选矿产能已于2023年建成投产。8月以来,锂电池干法隔膜企业、磷酸铁锂企业、湿法隔膜企业相继举行闭门座谈会,会议以反内卷为主题,倡导行业自律。

2.6. 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稳步向好

根据中国充电基础设施联盟统计:2025年1-7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新增387.8万台,同比增长93.2%,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增长;桩车增量比为1:1.8,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截至2025年7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669.6万台,同比增长53.0%。2025年7月全国充电总电量约77.1亿度,较上月增加10.0亿度,同比增长53.9%,环比增长14.9%。

根据中国充电基础设施联盟统计:截至到2025年7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Top5、Top10和Top15分别合计占比62.3%、77.1%和84.1%,显示行业集中度较高但环比有所回落。其中,前三分别为特来电80.66万台,占比18.82%;星星充电70.34万台,占比16.41%;云快充65.63万台,占比15.31%。

2.7. 预计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

综合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驱动力已过渡至强产品驱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优势显著,国家和地方以旧换新政策持续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充电基础设施总体稳步向好,预计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约1600万辆,同比增长24.43%,占比约50%,同时预计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销售增速将显著高于国内增速。

3. 2025年板块业绩增速将提升

3.1. 锂电池增量关注动力和储能

高工产研(GGII)统计显示:我国锂电池出货量总体持续增长,其中2022年以来增速总体回落。2024年,我国锂电池出货1175GWh,同比增长32.62%,其中动力、储能和消费锂电池出货占比分别为66.38%、28.51%和5.11%;2025年一季度,我国锂电池出货314GWh,同比增长55%,其中动力、储能和消费锂电池占比分别为66.88%、28.66%和4.46%。锂电池市场增量重点关注动力和储能电池,其中动力电池2021年以来出货占比维持在70%左右,2024年一季度为近年来的高点,主要系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已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而消费电池占比总体持续回落,与智能手机终端需求疲软相关。高工产研预计2025年我国锂电池出货约1400GWh,同比增长约20%。

3.2. 动力电池装机持续增长

3.2.1. 全球动力电池装机

韩国SNE Research统计显示: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894.4GWh,同比增长26.78%,增速自2021年以来持续回落,但仍维持较高水平;2025年1-6月,合计装机504.4GWh,同比增长37.3%,增速较2024年显著提升。

行业集中度方面总体较高,2018年全球动力电池Top10企业装机占比81.2%,2023年提升至92.98%且为近年来的最高值,较2018年提升了11.78个百分点;2025年1-6月回落至为88.94%,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考虑动力电池行业属于典型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预计产业集中度总体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3.2.2. 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及出口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统计: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高增长及锂电产业链总体竞争格局,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持续增长。

2024年,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1096.80GWh,同比增长40.96%。2025年1-7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831.10GWh,同比增长57.50%,增速较2024年提升。

出口方面,2024年我国动力和储能电池合计出口197.10GWh,同比增长29.20%,合计累计出口占累计销量的19.0%,其中三元电池出口占比42.58%、磷酸铁锂电池出口占比56.53%。2025年1-7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出口150.50GWh,同比增长62.93%,其中三元电池出口占比36.81%、磷酸铁锂电池出口占比61.79%。同时,我国动力电池出口在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中的占比显示:2023出口占比19.61%,2024年占比17.97%,2025年1-7月占比18.11%,占比有望持续提升。

3.2.3. 我国动力电池装机与行业集中度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合计548.50GWh,同比增长41.49%;2025年1-7月,累计装机355.60GWh,同比增长45.14%。细分市场看:2024年我国乘用车合计市场占比小幅回落至87.71%,2025年1-7月乘用车合计装机占比81.62%,总体维持高位但持续回落。

我国动力电池装机行业集中度总体较高,2019年以来Top10市场占比超90%,2024年Top10合计占比95.7%;2025年1-7月为94.49%,宁德时代市场占比维持高位,2025年1-7月合计占比42.81%,其中吉曜通行为吉利旗下电池企业。

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提升,一方面与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集中度提升相关;其次与动力电池行业特性相关。动力电池为典型的技术与资金密集型行业,具备规模优势企业在成本方面将更具优势,总体预计该趋势仍将延续,同时将对上游材料供应企业竞争格局产生影响,长期看具备显著规模和成本优势企业将在此轮行业竞争中胜出。

3.2.4. 动力领域LFP占比持续提升

动力电池技术体系中,目前主要包括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二者市场占比变动与政策变化、材料和电池技术进步高度相关。2019年以来,我国政策对高能量动力电池补贴力度减弱,同时叠加技术创新,磷酸铁锂装机占比持续显著提升。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中LFP装机占比大幅提升至74.57%,较2023年提升7.23个百分点,2025年1-7月提升至81.21%;三元材料2024年占比25.31%,2025年1-7月回落至18.64%,且2025年2月以来连续回落至20%以内,4月占比17.19%为近年来新低。高工产业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161万吨,同比增长68%,有效产能利用率显著提升,其中部分产品性能好、客户资源好的企业产能利用率显著高于行业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LFP当前主流为第三代产品,但受限于压实密度(≤2.50g/cm3),快充能力普遍在2C左右。而第四代高压实LFP成为高端电池的技术标杆,通过更高压实密度(≥2.60g/cm3)缩短离子迁移路径显著降低阻抗,支持4C-6C快充;预计LFP技术迭代一方面将持续聚焦压实密度提升如五代2.70g/cm3,从而推动LFP电池进入超快充时代。为此,建议关注长期注重研发投入,具备量产第四代或第五代LFP的企业。

3.2.5. 积极关注固态电池进展

2025年5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首次明确全固态电池定义,要求离子传递须完全通过固态电解质实现。同时,固态电池在无人机、eVTOL、机器人等多元细分场景率实现小批量交付,汽车场景仍在推进中,如5月20日金龙羽集团公告:公司成功与客户签订无人机用高能量密度固态电芯采购订单,该订单所采购的电芯为EC01系列超能固态电芯,能量密度高达500Wh/Kg;订单约定一年内采购十万支电芯产品。5月以来,国轩高科、贝特瑞等相继发布固态电池领域相关进展,其中国轩高科表示:首条全固态实验线已正式贯通,100%线体自主开发,设计产能达0.2GWh;材料创新方面,硫化物电解质在空气稳定性显著提高的情况下,离子电导率提升60%。先导智能在2025年中报中提及:公司固态电池设备已进入欧、美、日、韩及国内头部电池企业、知名车企和新兴电池客户供应链,相关产品得到客户高度认可,并陆续获得重复订单。

固态电池主要技术路线包括氧化物、聚合物和硫化物,三种技术路线各有特点,如硫化技术路线其离子电导率高,但化学稳定性差、界面副反应严重;氧化物路线优势为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但室温离子导电率较低导致倍率性能较差;聚合物路线加工工艺较简单,但其离子电导率底。后续积极关注固态电池不同技术路线进展,以及相关企业产业化进展和产品发布会等,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的相关进展。

3.3. 储能电池需求增速回落

高工产研统计显示:2024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340GWh,同比增长51.1%;其中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335GWh,同比增长62.62%。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450GWh,同比增长32.35%,增速预计将回落。

近年来,我国储能锂电池企业全球出货占比总体持续提升:2023年,我国储能锂电池企业全球出货占比91.56%,2024年占比大幅提升至98.53%,同比显著提升6.97个百分点,主要系我国锂电产业链优势显著,产能持续扩大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储能锂电池价格持续下滑。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关税政策将对美国市场储能出口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不排除短期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占比回落,如关税政策超预期也将影响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

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总装机容量达到78.5GW/185.7GWh,同比增长130%。2024年,我国新增新型储能装机容量42.5GW/107.1GWh,同比增长109.5%,单一年度增量占新型储能总装机量的57.7%,增速水平远超预期。其中12月单月新增装机容量达13.0GW/34.1GWh,环比11月增长316%,创下月度扩容规模的历史峰值。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总装机容量达到78.5GW/185.7GWh,同比增长130%,且我国新型储能总装机容量超越抽水蓄能,逐步完成从补充性技术向主力调节资源的转型。技术路线上,磷酸铁锂装机容量约占89%,持续处于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飞轮储能等技术路径也已实现产业化突破。

2025年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不得强制配储。产业驱动逻辑将发生本质转变:储能设施将由项目开发成本要素转化为资产收益增值环节,其技术经济性将成为影响新能源项目投资回报率的核心变量。

值得关注的是,独立储能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独立储能是指独立于电源侧(如风光电站)和用户侧(如工商业、居民),以独立市场主体身份接入电网的储能项目;其由第三方投资建设共享储能电站,多个新能源电站或用户共同使用,大大降低了发电企业及用户次初始投资成本,构建一种“一对多”全新商业化服务框架,技术方面更加灵活如可采用多种技术路径。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电网侧独立/共享储能新增装机项目206个,装机规模达22.93GW/56.22GWh,容量占比65.43%;2025年1-5月,国内独立/共享储能共有90个并网项目,装机规模11.05GW/24.69GWh,数量同比增长95%,容量规模同比增长107%。政策方面,国家层面已形成“顶层设计+地方细则+市场机制”的政策闭环。2025年以来,四川、江西、河北等地出台具体政策,明确独立储能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规则,如河北省率先实施容量电价政策,最高达100元/千瓦.年,与煤电“同工同酬”,显著提升项目收益。

3.4. 消费电池需求持续增长

根据IDC统计显示: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和全球PC出货均结束2年的下滑恢复增长。其中智能手机全年出货12.23亿部,同比增长5.04%,且连续6个季度正增长;中国智能手机出货约2.86亿部,同比增长5.6%,AI、电池续航等技术创新驱动消费者换机需求释放明显。全球PC出货2.62亿台。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6.0亿部,同比增长4.40%;全球PC出货1.32亿台,同比增长5.53%。

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手机和全球PC出货仍将保持个位数增长,智能手机出货约12.4亿部、全球PC出货约2.74亿台,而AI手机技术迭代将会持续推动智能手机换机。

3.5. 我国锂电产业全球行业地位提升

工信部表示:我国已经建成全世界最完备的上中下游和后市场为一体的大宗产业链,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主材全球出货量高达70%以上。

动力电池领域,韩国SNE Research统计显示:2020年以来,Top 10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入围6家、韩国3家、日本1家,其中中国入围企业合计市场占比总体持续提升,如2020年占比38.35%,2024年合计占比67.08%,2025年1-6月占比68.79%,较2024年同期提升4.26个百分点。2025年1-7月,韩国3家企业占比16.427%,日本1家企业占比3.73%,韩国和日本分别较2024年同期回落5.44和回落0.76个百分点。同时,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2025年6月3日,远景动力位于法国杜埃的电池超级工厂正式投产,该工厂首期10GWh产能的投产,每年将为2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高品质的动力电池,将助力欧洲加速低碳转型。

3.6. 上游原材料价格差异化

根据百川盈孚和万得数据统计:2023-2024年,上游主要原材料价格总体持续承压;2025年以来,主要原材料价格表现差异化,其中碳酸锂高度相关材料价格总体仍承压,但在内卷综合整治影响下出现一些积极因素,而钴相关产品价格受外部政策影响显著反弹。

2025年以来,碳酸锂高度相关材料价格仍承压,但跌幅较2024年将趋缓,价格承压的主要逻辑在于:一是锂电产业链细分领域产能持续释放,行业产能总体仍过剩。受行业高景气度影响,2023年以来锂电产业产能扩张显著提速,新增产能持续释放,锂电材料细分领域开工率总体位于较低水平。如2025年1月碳酸锂产能超196万吨,同比增长70%;2025年7月进一步提升至224.36万吨,环比2025年1月增长14.29%。2025年1月负极材料产能467.5万吨,同比增长40.94%;2025年7月为499.1万吨,环比2025年1月增长6.76%。2025年1月,碳酸锂、氢氧化锂、三元材料和电解液开工率均在40%以内;但2025年7月开工率有所提升,其中钴酸锂、磷酸铁锂、隔膜等提升较为显著。结合锂电池板块在建工程,2025年仍有产能将释放,预计细分领域行业产能短期难以出清。但部分细分领域产能增速放缓,如隔膜、电解液和磷酸铁锂等。二是碳酸锂上游原材料价格总体持续下降。我国矿石提锂所需锂矿价格主要来自澳洲和非洲,其中非洲锂矿价格相对较低且进口总持续增长,锂矿价格总体下降。三是需求增速与产能扩张速度不匹配,锂电池属于国家新质生产力范畴且长期发展前景确定,但短期行业需求与产能扩张错配。四是库存因素。结合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产量、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以及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出口情况,我国动力和其它电池存在一定的库存。五是海外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海外贸易壁垒短期对我国锂电池需求有影响,特别是美国关税政策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综上,多因素共振导致产业链价格总体仍承压,其中产能持续释放是产业链价格承压最主要因素,但不同企业产能利用率差异显著,其中长期注重研发投入、产品走差异化路线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细分行业较高,其市场占比有望持续提升,建议重点关注。

具体看主要材料产品价格情况。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价格在2021年高增长,2022年持续大幅上涨。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价格总体于2022年12月见顶以来持续回落,2023年以来总体持续承压,截至2025年9月2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7.55万元/吨,较2025年初下跌0.33%;氢氧化锂价格7.74万元/吨,较2025年上涨7.14%。值得关注的是,受国家综合整治内卷影响,碳酸锂及相关材料价格表现出现一些积极因素。电池级碳酸锂2025年以来最低和最高价格分别为5.95万元/吨和8.65万元/吨,最高价相比最低价上涨45.38%,价格上涨主要原因为8月9日宁德时代旗下枧下窝矿区采矿许可证到期停产,行业供需错配预期得以改善,后续仍需积极关注江西其它7宗锂资源矿权相关进展,以及宁德时代下枧下窝矿区是否复产。其中,4月下旬以来,碳酸锂价格快速从7万元/吨跌破最低至5.95万元/吨,短期价格下跌主要动力来自海外锂矿价格的快速下降,同时进口碳酸锂显著放量,如4月22日,澳矿CIF报价795美元/吨,非洲矿价格741美元/吨;5月20日,澳矿CIF报价却下跌至657.5美元/吨,非洲矿价格跌至625美元/吨,跌幅分别达到17.36%和15.65%,大于锂价平均下跌幅度。电池级碳酸锂制备主要包括盐湖提锂和矿石提锂,就矿石提锂而言其产品价格影响因素众多,主要包括上游锂矿企业、矿石碳酸锂生成企业、碳酸锂贸易企业、锂电池制备企业及下游新能源整车等。

2021年,电解钴和钴酸锂价格总体上涨。2022年以来总体冲高回落,至2025年2月中旬电解钴价格回落至16.25万元/吨的低点。2025年2月下旬到3月,电解钴以及与钴成本高度正相关的钴酸锂等产品价格显著上涨,主要系2025年2月下旬,刚果(金)宣布暂停钴出口四个月,同时其供应在全球占比较高,后续需重点关注刚果(金)后续政策。截至2025年6月13日:电解钴和钴酸锂价格分别为23.65万元/吨和21.0万元/吨,分别较2025年初上涨38.71%和上涨52.28%,短期总体预计震荡为主。

2021年,三元和LFP价格总体大幅上涨。2022年以来,二者价格总体震荡向上,并于2022年11月见顶后总体显著回落,截至2025年9月2日:三元523和LFP价格分别为11.91万元/吨和3.59万元/吨,分别较2025年初上涨11.26%和上涨1.13%,后续重点关注碳酸锂和电解钴价格走势。碳酸锂是正极材料、六氟磷酸锂和电解液等主要成本之一,其价格走势与相关材料价格高度正相关。

下表汇总了锂电产业链主要材料价格变动及涨跌幅情况,并测算其年度均价和变动情况。可以得出:2024年材料均价跌幅较大,统计的主要材料价格下跌中位数为42.58%,2025年以来均价跌幅趋缓,且部分材料价格均价较2024年上涨。

3.7. 板块业绩将恢复增长

锂电池板块业绩主要关注出货量和价格。首先,锂电池出货方面预计仍将增长,增长主要受益于我国锂电池全球市场占比提升,以及消费电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需求持续增长。第二,产业链价格差异化。锂电产业部分细分领域产能仍在扩产,结合行业需求增速及产能释放情况,总体预计碳酸锂相关产品价格总体仍承压,但跌幅较2024年将趋缓且出现积极因素,而钴相关产品价格上涨。第三,行业盈利预计将修复,一方面内卷综合整治将有助于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其次原材料价格差异化,且2024年对高价原材料或产品进行了充分计提。但细分领域不同企业盈利水平将差异化,细分龙头企业开工率将高于细分行业水平,具备成本、技术、客户和规模优势企业将在此轮行业竞争中胜出,长期将受益于行业增长。综上,总体预计2025年锂电池板块营收将持续增长,增速较2024年将提升,板块净利润将恢复正增长,但细分领域、细分标的将持续分化。

4. 投资评级及主线

4.1. 维持行业“强于大市”评级

根据万得数据统计:2021年锂电池和创业板估值均值分别为85.20倍和51.10倍,且锂电池板块估值见顶后总体持续回落;2022年均值分别为43.34倍和39.47倍倍;2023年均值分别为19.14倍和34.74倍;2024年均值分别为19.64倍和30.32倍。截至2025年9月2日:锂电池和创业板估值分别为25.94倍和43.12倍。2022年以来,目前锂电池板块估值显著低于2013年以来44.41倍的行业中位数水平。基于行业政策、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前景、锂电池板块业绩增长预期及估值水平,维持锂电池行业“强于大市”投资评级。

4.2. 投资主线及重点标的

2025年1月,国家出台了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叠加部分省市相继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以旧换新扶持政策,预计将持续释促进汽车消费,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性价比提升且在全球已具备较强竞争力,美国关税政策仍不确定性,但海外出口增速将提升,总体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将持续增长。在国家综合整治内卷顶层设计下,行业反内卷有序推进中,综合整治内卷推进将有助于提升行业竞争力。展望2025年,消费类锂电池需求仍将弱复苏,动力和储能电池需求持续增长;锂电产业链价格差异化,其中碳酸锂相关价格在反内卷举措下有望逐步改善、钴相关产品价格显著反弹。

结合我国锂电产业竞争优势、产业链价格走势、行业产能扩产情况,以及细分领域特点和龙头发展动态,总体预计锂电池板块业绩将恢复增长,但细分领域、细分领域标的业绩将持续分化,建议重点关注投资主线包括:一是伴随反内卷推进和系列政策持续实施,总体有利于细分领域行业龙头,积极关注产业链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二是长期注重研发投入、市场占比逆势提升,且具备成本优势企业。三是积极关注固态电池技术进展和落地情况,特别是行业标志性事件和新产品发布会。结合上述三条投资主线,优选研发投入在公司营收中占比长期较高的标的,一般大于4%,同时锂电池产业相关业务在公司营收中占比在50%以上。

根据上述投资主线和相关筛选指标,同时结合行业投资评级、投资主线和公司成长性预期,建议关注宁德时代、尚太科技、璞泰来等。

5. 风险提示

1) 国内外宏观经济下滑超预期;2) 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3) 行业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4) 行业竞争加剧;5) 细分领域价格大幅波动;6)全球贸易保护加剧。

证券分析师承诺:

本报告署名分析师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分析师执业资格,本人任职符合监管机构相关合规要求。本人基于认真审慎的职业态度、专业严谨的研究方法与分析逻辑,独立、客观的制作本报告。本报告准确的反映了本人的研究观点,本人对报告内容和观点负责,保证报告信息来源合法合规。

重要声明: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