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农民作家郑乃谦被中共修武县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评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十佳优秀服务党员标兵,这是对年逾六旬、身残志坚的郑乃谦矢志传播红色故事最好的褒奖。
日前,农民作家郑乃谦被中共修武县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评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十佳优秀服务党员标兵,这是对年逾六旬、身残志坚的郑乃谦矢志传播红色故事最好的褒奖。
用笔尖传播红色文化
1962年10月,郑乃谦出生在河南省修武县西村的一户普通农家。就在他蹒跚学步时,不幸染上了当时流行的脊髓灰质炎,以致右下肢终身残疾。1979年郑乃谦高考成绩超过了本科分数线50分,只是因为腿部的残疾遗憾与大学失之交臂。这对十七岁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晴空霹雳,但他不甘屈服命运的摆布,积极向命运挑战。
西村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这些资源进行保护和传承,郑乃谦认为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刻不容缓的工作,于是,郑乃谦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一己之力,拖着残障之躯,经年累月,深入现场考察情况,收集查阅资料。
2014年写成《共和国功臣赵成金》,他在为先烈立传,也在向英雄致敬。2017年6月被政协修武县委员会聘为文史撰稿员,两年后被政协焦作市委员会聘为特约文史专员,他更加积极地尽职尽责。
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西村乡数以千计的庄稼汉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放下锄头握起枪杆参军参战,为了新中国而浴血奋战,涌现出来一批批英雄人物,其中200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18年深秋,他又来到葡葡峪村采访,这个仅有600人的小山村,居然有20位热血男儿血洒疆场,令人肃然起敬。此时的山村全被红色主宰氤氲着,那一丛丛黄栌,那一棵棵黄楝,霜染之后,在蓝天衬映下,显得血红、血红的……耳闻英烈的光荣事迹,郑乃谦胸中的激情燃烧,他感到那些隐匿的红色故事和遗址在呼号,他觉得自己必须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他拖着残障之躯,翻山越岭跋涉在古道。饥了啃一口凉蒸馍,渴了捧一口山泉水。就是这样,他以顽强的意志,撰写出一篇篇生动鲜活且极具史料价值的文章。
西村乡至今留存着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中共修博武中心县委旧址、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遗址、“抗日建国”摩崖石刻、道清支队驻地、韩秩吾烈士故居等等。郑乃谦经过三年考察、印证,于2017年撰写了《山门河畔红旗飘》一文,一经发表,引起强烈反响,使这些红色遗址遗迹既成为研究豫西北地区抗战史的重要文物,又成为传统教育的好教材。2020年1月焦作市委组织部公布了首批红色资源旅游访问点,10处党政旧址中,中共修博武中心县委旧址、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遗址榜上有名。可以说,红色资源的发掘,郑乃谦功不可没。
身有残疾的郑乃谦,栉风沐雨搜集,焚膏继晷撰写,他以缅怀革命先烈的深情,先后采写了《满门忠烈名扬太行》《群英荟萃磨石坡》《巍巍南山话辉煌》等40多篇红色文章,在多家媒体发表。
郑乃谦痴情搜集整理红色故事,一心扑在弘扬红色文化上,经营的摄影门市部锁了门。家里93岁的老母亲,妹妹主动照料;6亩耕地,由妻子协助管理。从1990年开始,他认真传播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影响深远,连续五年被修武县政协评为优秀文史撰稿员。
建展馆传承红色基因
“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西村乡,红色文化的沃土,曾经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韩秩吾烈士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韩秩吾1903年出生于磨石坡村,1925年河南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毕业,1933年担任焦作扶轮小学校长,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接受党组织的指示,在磨石坡村成立了修武第一支抗日武装——道清抗日游击队。4月,韩秩吾在大东村成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县级抗日政权——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自己担任粮秣科长,为保障多支抗日武装的后勤供应作出了贡献。 1940年春,根据组织安排他到华北新华日报社工作,任材料科科长,次年任总务科科长。1942年5月下旬,日军包围八路军前线指挥部,为掩护机关突围,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不幸壮烈殉国。韩秩吾帮助几位同事转移到庄子岭后,返回寻找战友,归途中在涉县寺沟村遭遇日本鬼子而牺牲,年仅39岁。
巍巍太行,永放光芒。2009年9月,韩秩吾被中共焦作市委组织部等12家机构评选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有突出贡献的焦作英雄模范人物”。这是西村乡亲的骄傲,也是焦作人民的自豪!郑乃谦历时一年半,撰写了红色故事《满门忠烈,名扬太行》。
受此启发,磨石坡村老党员韩满常、赵继忠决心筹建韩秩吾烈士纪念馆,以便让更多人了解英雄的事迹,把红色信念传承下去,让红色血脉世代赓续。
为了进一步核实韩秩吾烈士牺牲的有关情况,他们决定到现场去寻找。2020年11月,韩满常、郑乃谦一行6人来到山西左权县寻找烈士的生平事迹。到麻田镇,过山庄村,上十字岭。通过华北日报社旧址和新闻烈士纪念碑,寻找到了韩秩吾的第一手资料。次年清明节期间,他们又来到河北省涉县寺沟村,听说烈士牺牲在南凹岩。站在山下,只见200多米高的陡峭山崖,棘荆密布。他全然不顾,一边攀爬,一边拍照。攀登过程中,他的手被划破了,摔跤了爬起来。
为了完善英雄事迹,郑乃谦多是在晚间找人访谈,往往一聊就到深夜。饥了,就吃包方便面;困了,就用冷水擦脸。冬季山上的小屋里没有取暖设备,他硬是寒夜里连续访谈写作三个多月,为展览馆整理了20万字资料及百余张照片。郑乃谦历时半年,帮助磨石坡村建起了韩秩吾烈士纪念馆,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展出的80幅大型版面,总面积160平方米 。
“红色文化,青山绿水;两翼齐飞,振兴西村”。郑乃谦坚持不懈地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呼吁呐喊。他的感人事迹先后被《学习强国》、大河网、人民视点、焦作先锋、焦作晚报、修武政协公众号、修武融媒等媒体予以报道。
猛虎潜深山,长啸自生风。如今,64岁的郑乃谦,依然用虎虎生威的眼睛,炽热的红色情怀,关视着红色的热土,回望家乡的历史,远眺家乡的未来,在望眺与沉思之间,积淀出可贵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聂会军 王保利)
来源:水远凡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