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少山红杏走出“杏福路” 栾心波:匠心守文脉助力乡村振兴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5 08:14 1

摘要:青岛城阳区少山社区,每年六月迎来红杏丰收。万亩杏林果实累累,甜香四溢,勾勒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的“杏”福图景。少山红杏以其饱满的个头、艳丽的色泽和优良的品质赢得市场青睐,更承载着数代人的农耕智慧与文化传承。在青岛少山红杏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栾心波的带领下,这一百年

少山红杏。 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栾心波在检查杏树。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青岛城阳区少山社区,每年六月迎来红杏丰收。万亩杏林果实累累,甜香四溢,勾勒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的“杏”福图景。少山红杏以其饱满的个头、艳丽的色泽和优良的品质赢得市场青睐,更承载着数代人的农耕智慧与文化传承。在青岛少山红杏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栾心波的带领下,这一百年果品正朝生产标准化、品质品牌化加速发展,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

少山红杏的发展史,是一部技术与文化的传承史。栾心波自幼受父亲栾寿一——少山大队果树技术员的影响,常去实验室观察果实、阅读种植书籍,逐渐掌握了修剪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为日后产业深耕埋下种子。

少山红杏的种植可追溯至明代。即墨黄氏于石门山西麓修建书院时种植杏树,果品以香甜味美、个头硕大闻名,得名“关爷脸杏”,开启品牌初程。上世纪70年代,栾寿一在选育优种时,发现村民宋玉令家一株15年生的实生杏树,其果实性状优于“关爷脸”,经专家鉴评,定名为“崂山红杏”。该品种于1980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6年“关爷脸”又被农业部评为名优果品。这些荣誉推动着一代代少山人不断创新种植技术,守护这份“甜蜜遗产”。

2021年,栾心波接任合作社负责人,以“标准化”为核心推动产业升级。他一方面组织挖掘历史资料,普查登记百年古树,留存产业文脉,另一方面从种植端推行技术标准化,夯实品质根基。

在少山社区的杏园中,传统农法与绿色理念有机结合:果农坚持使用豆饼、腐熟农家肥与测土配方肥,保障杏树营养均衡,病虫害防治贯彻绿色原则,创新使用性诱芯、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设备,显著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同时,栾心波推动规范修剪与果实分级,实现从粗放管理到“品质标准化、特色化”的转变,确保每一颗红杏都符合市场高标准。

他还计划推动产品可追溯机制,进一步强化品质保障与品牌信誉。品牌化与数字化成为少山红杏“破圈”关键。栾心波以“为村民服务、推广红杏”为核心责任,2021年申请地理标志建设,争取资金用于宣传与园区提升;2022年,少山红杏入选山东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3年,《少山红杏》地方标准出台,推动实现“生产标准化、产品特色化、身份标识化、全程数字化”;2024年,少山红杏获评青岛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入选第二批《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栾心波表示,下一步目标是申请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

合作社积极拓展“互联网+”销售,通过抖音、视频号宣传,与电商企业合作拓宽渠道,联合顺丰、邮政打通物流,借助直播带货将红杏销往全国。如今,少山红杏已成为“网红农产品”,少山社区也变为市民休闲打卡的“杏”福之地。

从一颗红杏到一个产业,从百年传承到乡村振兴,少山红杏的故事正在续写。这片甜蜜的红杏林,将以更优质的产品、更丰富的业态,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让农民共享“杏”福成果,让百年果香传得更远、更久。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高静文

来源:青岛晚报掌控全媒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