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创伤后成长的好榜样(上)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5 08:57 1

摘要: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甚至面临巨大的打击。有的人在打击面前一蹶不振,甚至自我了结,但有的人遭受打击后,反而在痛苦的历练中实现了成长。套用一句话说:那些打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如果用心理学理论讲,就是创伤后成长。

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甚至面临巨大的打击。有的人在打击面前一蹶不振,甚至自我了结,但有的人遭受打击后,反而在痛苦的历练中实现了成长。套用一句话说:那些打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如果用心理学理论讲,就是创伤后成长。

创伤后成长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Richard Tedeschi和Lawrence Calhoun于1996年提出的。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一些经历过重大创伤事件的人,在痛苦之中非但没有崩溃,反而产生了一种积极的心理变化,在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境时展现出更强的心理弹性,甚至更加有所作为,产生了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也就是说,那些看似糟糕的事情,并非仅仅是障碍,它们还可以成为促使个体发展和成长的催化剂、垫脚石。他们因此提出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理论。

不知道这两位心理学家是否了解中国古代的苏东坡,这个人肯定是创伤后成长的最佳案例之一,是所有正处于受苦受难之中人的好榜样。

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是苏东坡一生的三大劫难,但他晚年总结自己时,却说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不仅是对贬谪生涯的幽默概括,更是创伤后成长的自我宣言。

三次被贬,最关键的一步还是在黄州,这一步是真正实现了苏轼到苏东坡的转变,后面再被贬,基本上已经是老油条了。

元丰二年(1079)七月,乌台诗案爆发。对苏轼而言,是突然陷入一场从未有过的彻底的存在性危机。究其心理轨迹,从刚开始的“怕”,到“谁怕”,到“啥都不怕、连生死都不怕”的境界,在创伤后成长的五个典型表现,即精神层面的升华、与他人的关系的重构和亲近、个人力量有所增长、开辟新的生活样态、再次欣赏与热爱当下的生活等方面,取得了完美展现。

乌台诗案伊始,天之骄子的苏轼不仅面临死亡威胁,更经历了声誉扫地、理想破灭和与家人隔绝的痛苦。起初他也是非常恐惧、痛苦、绝望的,他甚至也曾想自杀。在湖州衙门里,他这个堂堂太守,像鸡鸭一样被当众捉走。到了御史台,那是“柏台霜气夜凄凄”“梦绕云山心似鹿”,他被严格审问,晚上也不放过,“通宵诟辱不忍闻”,一次误以为要被处死,还给他弟弟留下了《狱中寄子由》的绝命诗。在狭小阴暗的牢狱里,苏轼真真切切明白了啥叫人生的“谷底体验”“至暗时刻”。

幸运的是,他保住了性命,被贬黄州。初到黄州,他心有余悸,被捕及狱中的惊恐虽然逐渐平复,但一种浓厚的忧惧感弥漫开来,他是谨小慎微、自我封闭且自我反省的。他写下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幽人”、“孤鸿”是其自我写照,整个世界是“缺月”、“疏桐”、“漏断”的残缺和寂静。这种极致的孤独感是恐惧的延伸。“惊起却回头”,生动体现了“惊弓之鸟”的心理状态。 “拣尽寒枝不肯栖”,透露出他深深的不安全感和信任危机。他觉得任何“枝头”(喻指官场或人际位置)都不再安全,宁愿停留在“寂寞沙洲”这片无人问津的荒凉之地。这时的他,还在一种自我保护的退缩和徘徊之中,他还是“怕”的。

但慢慢地,他走出了自我封闭,和当地的农夫、渔人、商贩为友,一起喝酒玩闹,在友人的帮助下,还在黄州城东搞了块地,学白居易命之为“东坡”,开始了耕种。(未完待续)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