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不一样了,员工要的不是“走流程”,是能帮着出想法的工具,这就是人效。人效的核心是赋能,是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更像给每个员工配了智能引擎加导航。
前段时间参加国内某办公软件大厂的年度发布会,认识了一位常年在供应商和大客户之间周旋的代理商。
聊到行业里的现状,他一句话就戳中了痛点:“国内企业用办公软件降本增效,往往连‘人效’和‘事效’都没分清。”
这话听着简单,但仔细琢磨就知道,很多企业的效率问题,根源就在这两个词上。
事效是工业时代管理逻辑的数字化延伸,核心就是把流程理顺、管住,让事情按部就班走。
就像给企业修了条红绿灯少的高速路,追求的是事务流转的速度和靠谱程度。
吉利汽车的供应链部门之前就靠ERP系统优化库存周转,原来核对一次库存要3天,现在4小时就够了。
像简化报销流程、统一库存管理这些事,用的都是事效工具,目的就是让重复的标准化工作少走弯路。
知识经济时代不一样了,员工要的不是“走流程”,是能帮着出想法的工具,这就是人效。人效的核心是赋能,是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更像给每个员工配了智能引擎加导航。
字节跳动早期用飞书协同文档做跨部门方案共创,原来要3周才能完成的产品规划,1周就搞定了。
团队一起实时改方案、把没说出口的经验记下来,这些都是人效工具的价值,能把个人能力变成整个团队的力量。
本来以为市场上的软件会把这俩需求分清楚,可实际情况是,几乎所有办公软件都喊着“一站式解决所有问题”。
钉钉、企微、飞书这些巨头,都想做企业的“唯一入口”,搞封闭生态。结果就是软件功能越堆越多,成了臃肿的“数字航母”,员工真正需要的“轻快快艇”反而没了。
我之前看某厂商的功能列表,审批流程里掺着知识库,会议软件里绑着工时统计,看似啥都能做,实则哪样都不精通。
如此看来,厂商这种“大而全”的思路,根本没戳中企业的核心需求,厂商这边没找准方向,企业自己也容易踩坑。
长期以来,国内企业的管理习惯都是“管控优先”,管理者对“数据看板”“工时统计”这些事效功能更熟悉,因为效果看得见、摸得着。
可“人效提升”不一样,像员工满意度、创新想法这些,没法用传统KPI量化,有个服装行业的朋友跟我说,他们公司也就是森马,去年跟风买了飞书的全能平台。
本来想靠这个平台管供应链,但后来发现飞书的知识库根本适配不了服装行业的季节库存波动,最后还是得用Excel,那软件钱等于白花了。
还有家互联网公司,买了协同文档却用“流程完成速度”考核,员工为了快,故意缩短文档撰写时间,内容质量明显下降。
很显然,企业拿着“能不能管控”的旧尺子,去衡量“旨在赋能”的新工具,这本身就错了。
更让人无奈的是,工具慢慢变了味,软件更像个“数据监工”,能追任务耗时、文档修改次数,连会议发言时长都算得一清二楚。
现在团队做事,第一反应不是“怎么做好”,是“怎么让数据好看”,那些需要深度思考的战略性工作,反而没人愿意碰。
本来觉得飞书主打年轻企业、扁平管理,应该更注重员工感受,但后来看到它测试“个人动态”功能,管理者能看下属的表格进度、差旅记录,说实话,这跟“裸奔”没差,一点安全感都没有。
这种做法,本质就是把100多年前泰勒的“科学管理”数字化了。
泰勒当年靠掐秒表优化流水线,现在软件靠数据看板监控知识工作者,可一个好创意可能诞生在散步时,没法填进“工时表”,一次高效的头脑风暴,也没法用“发言时长”衡量。
更何况,这种无处不在的监控,预设了“员工不值得信任”,时间长了,员工为了合规要花大量时间填表,为了不犯错宁愿不尝试新方法,这些损失比软件省的那点流程时间多得多。
现在AI热潮吹到了办公软件领域,可很多厂商还在犯老毛病,把“AI替代人力”当卖点。之前见过一家公司全用AI做客服,常规问题能处理,但遇到复杂的情绪化诉求就崩了,反而丢了客户。
AI真正的价值,是延伸人的能力、协助人做决策、激发人的创造力,不是替代人。
某咨询公司用AI处理行业报告的基础数据,员工从“数据录入”转向“战略分析”,报告产出效率明显提升,某广告公司用AI生成创意初稿,团队再优化,方案通过率高了不少。
接触了不少行业从业者后发现,企业其实很清醒,根本不关心厂商谁先出功能、谁在网上玩梗。他们真正在意的是,软件能不能解决自己的真问题,投入的钱能不能有回报,数据安不安全。
搞不清“事效”和“人效”,买再贵的“全能平台”也没用,如此看来,企业要想靠软件提效率,第一步得想清楚自己要的是“管好事”还是“赋能人”,厂商与其扎堆做“数字航母”,不如沉下心打磨核心价值。
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工具,才会被企业记住。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