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见过有人在西湖边上直播吗?说起杭州,那边景色确实好,雨天撑把伞就成了人间画卷。但前阵子闹出的那件事,可不是简单的风景直播那么浪漫——一位男主播,脚蹬着两齿木屐,脚上还套着白袜子,手里撑一把仙鹤花纹的油纸伞,就这么当着镜头在人群中晃。偏偏当天是国庆节,游人如织
你见过有人在西湖边上直播吗?说起杭州,那边景色确实好,雨天撑把伞就成了人间画卷。但前阵子闹出的那件事,可不是简单的风景直播那么浪漫——一位男主播,脚蹬着两齿木屐,脚上还套着白袜子,手里撑一把仙鹤花纹的油纸伞,就这么当着镜头在人群中晃。偏偏当天是国庆节,游人如织,结果这一身打扮倒真成了“话题中心”,还闹出了不小的争议。
刚开始,其实现场气氛还蛮平静,多数人就是路过看看。但很快,有位大爷就盯上了他——那大爷其实不算激动,但一提“木屐”和“油纸伞”是日本人的玩意,话头一开,旁边几个看热闹的就跟上了。大爷说,这日子你非整这一套,是不是故意挑事?主播一边播一边反驳:“穿木屐怎么了,犯法了吗?中国古人早穿木屐了……”一开始还是一对一唇枪舌剑,谁能想到,人围得越来越多了。
有人当场拍了短视频,大家都很容易“站队”——有的说木屐是文人雅士自古就用的,比如李白诗里谢公屐,人家南朝谢灵运早就穿;可更多人一听“木屐”“仙鹤”,脑海猛地就浮现日本街头。你想啊,年轻网友习惯刷短视频,对日本动漫、和风元素本就熟,再加上国庆气氛,大家对“爱国”格外敏感,一时间舆论沸腾,场面还真有点火药味。
保安过来了,估计他自己也挺为难。当时西湖周围人都不少,保安平时处理醉酒、噪音还习以为常,可“木屐风波”这种事,老实说有点棘手。你说要制止也不对,人家又没犯法;不管吧,群众又急了。保安当时也随口说了句“木屐就是日本的象征”,估计他也没想太多,就是顺着大家情绪说的。
差不多过了几分钟,群情就更激昂了。有人高喊“脱鞋”,有人喊“滚出去”,甚至有几个小伙子想直接拉主播下播。男主播反倒有股倔劲,边拨手机报警边大声念:“茶道也是咱老祖宗的传承,被日本发扬了难道中国人以后都不能喝茶?”话是这么说,情绪其实已经失控了。最后还是警察过来,才算把人护了出来。当然,鞋子和伞他是没脱,报警电话就算给自己壮了胆。
这事视频发到网上后,几乎第一夜就上了热搜,各种评论打成一锅粥。你看,有的人说这才是中国人的气节——逢国庆就应当以传统为荣,“精日”行为必须遏制;但也有人冷静分析,说木屐、油纸伞根本就是中国老物件。这话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比如南京明孝陵里藏着最早的木屐实物,铁证如山。至于油纸伞,四川泸州那边传承百年,还有专门的匠人,甚至把油纸伞做成了市级“非遗”。
更有意思的是,民间对于“文化符号”的理解真是南辕北辙。有人指着仙鹤说“这就是和服风”,旁边人笑:你没听过南京云锦吗?明代大户的衣服不也绣仙鹤?一场争执到头来,变成了“谁更懂中国文化”大比拼。也有网友自嘲,“现在只要不是短褂大裤衩都被批精日”,可见大家其实都在自我调侃——既有文化自豪感,也怕被打成“崇洋”。
除了网络上的“口水仗”,有记者实地联系了西湖景区的工作人员,结果很简单:“不影响别人就好,直播内容正常就没什么问题。”官方态度倒是很松弛,可网友却能吵到天翻地覆。其实说到木屐,浙江小镇还有老人自己做,潮湿天气一穿就不怕水泥地打滑;小时候南方村里,木屐还是赶集穿的鞋。至于油纸伞,老一辈进山砍柴,雨天全靠它防湿,学校毕业送油纸伞也是常见的小传统。
但为什么——现在一沾上“外来风”,场面立刻紧张?除了历史刺激,其实也跟现代社会的不安感有关。很多人觉得爱国就是要用最纯粹的中国元素,但又讲不清啥是真正“中国的”。也就是这种模糊标准,让现场的男主播一下变成了“侧写的标靶”,从个体选择瞬间变成大众情感出口。
站在一边,咱们其实很容易理解双方的情绪。亲历者或许只是单纯喜欢拍点不一样的直播,没想着惹是生非。但围观的大爷、大妈,早些年日货大规模涌入、国产品牌受挤压,民族情结早就积累。尤其是国庆这种时刻——说到底,有点像是“公共情绪的放大镜”,平常无关紧要的小事,也都会在节点被无限上纲。
这整个事件,其实让人想到谢灵运自己那种“游山玩水”的松弛。那个时代,文人衣着确也讲究一份玩味,哪怕脚下穿着木屐,那是心境的象征。可现今社会,文化标签好像越来越简单粗暴。网上吵翻天,是不是爱国、有无底线,说到底既关乎美学,也掺杂很多“身份焦虑”。
闲话说回现实,这种风波其实每隔几年总会冒头。譬如前几年“汉服热”,有网友穿深色袍子被说是“日本鬼子装扮”,没过多久又流行宋制、明制,各地模仿赛层出不穷。有意思的是,大家既追溯历史,又追求时尚,可要是碰到关键时刻,比如国家大日子,集体情绪又会再“紧绷”一次。
说到底,不管是木屐、油纸伞,还是茶道,很多东西本身就不是谁家的专利。文化本来就是你来我往,时间长了就成了大家共有的记忆。我们可能都对“民族符号”格外敏感,但真把每一件东西都对应到政治立场,日子就太累了。也许站在西湖边的男主播没想那么多,穿鞋就是习惯,也许就是个别人的情绪找到了出口。
其实留下悬念最好——下次你再逛西湖,看到雨中有人撑把油纸伞,脚踏木屐,也许你不会再盲目贴标签了。哪怕是民族节日,也未必非得统一标准。文化的事,终归还是得靠懂得和包容。只是不知道,下一个节日,你我又会为哪双鞋、哪把伞吵起来?
来源:风趣溪流v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