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糖尿病的治疗,从来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事。特别是到了2025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又更新了治疗指南,明确提出:二甲双胍的联合用药策略要更精准、更个体化。
糖尿病的治疗,从来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事。特别是到了2025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又更新了治疗指南,明确提出:二甲双胍的联合用药策略要更精准、更个体化。
其中,三类药物被列为它的“优先搭档”,而曾经风靡一时的格列汀类,则被明确“不推荐”。这背后,不光是临床数据的变化,更反映了全球控糖理念的一次深度转向。
很多人以为血糖控制就是看数字,它更像是一场“长期博弈”。药物之间的组合,就像打麻将,搭得好才有赢面。那这三位“好搭档”到底是谁?为啥格列汀类药偏偏被“踢出局”?这里面可大有讲头。
说起糖尿病治疗的“老大哥”,非二甲双胍莫属。几十年来,它稳坐一线治疗的“C位”,这不是运气,而是实力。它不仅能有效降低空腹血糖,还对胰岛素抵抗有明显改善作用。相比许多药物,它的副作用少,价格也亲民,被誉为“平民战士”。
更关键的是,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还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这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始终居高不下。在没有禁忌的前提下,几乎所有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都会优先考虑它作为起始治疗。
单打独斗限制多,尤其是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二甲双胍“独撑大局”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时就需要“搭档”出场。
这类药物的中文名叫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听着拗口,但作用却简单直接: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把多余的糖从尿里排出去。说白了,就是“让糖尿病人多尿点糖”。
别看这听着有点“粗暴”,但临床效果却相当惊艳。特别是在心衰、慢性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方面,SGLT-2抑制剂表现出了超出预期的保护作用。
美国新指南中明确指出,如果患者合并心血管或肾脏风险,SGLT-2抑制剂应优先联合二甲双胍使用。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但要注意,这类药物在某些人群中可能增加尿路感染风险,使用时需严格评估患者身体条件,不能一味追求“新潮”。
如果说SGLT-2像是“排糖高手”,那GLP-1受体激动剂就是“调糖大师”。它的机制更接近人体自身的调节方式,通过模拟肠道激素GLP-1,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胃排空,同时还能减少食欲。
这类药物在欧美国家已经成为糖尿病管理的明星选手,不仅控糖稳,还在减重方面有明显优势。新指南指出,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患者,应优先考虑GLP-1受体激动剂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这也是目前全球治疗趋势之一。
这类药物价格普遍较高,且部分患者初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需要医生专业指导下使用。
TZD类药物(如吡格列酮)曾经在糖尿病治疗中风光一时,但后来因安全性问题一度“沉寂”。不过近年研究发现,在特定人群中,这类药物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来控糖,尤其适合胰岛素抵抗较为严重的患者。新指南中指出,在无心衰等禁忌情况下,TZD类可作为二甲双胍的合理联合选择。尤其适合骨质疏松风险较低、体重偏轻的糖尿病患者。
需要提醒的是,这类药不适合有水肿或心力衰竭风险的人群使用,医生需精准评估适应证,不能“看说明书就上”。
曾几何时,DPP-4抑制剂(即格列汀类)被誉为“控糖新贵”,因其副作用少、服药方便,在临床中颇受欢迎。但这次美国指南明显“变脸”,不再推荐格列汀类作为二甲双胍的首选联合药物。这并非“冷落”,而是基于大量研究后的理性调整。
这类药物控糖效果较为温和,长期使用对心血管、体重等影响有限。随着SGLT-2和GLP-1等新药的崛起,格列汀类在疗效和附加价值上的“竞争力”逐渐下降。
部分研究提示某些格列汀类药物可能与胰腺炎等风险相关,尽管尚无定论,但在“宁可保守”的原则下,指南选择了更安全、更具综合收益的替代方案。
很多患者在控糖路上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血糖降下来了就万事大吉。但医生们更关注的是“降糖背后的代价”。是靠低血糖硬压下来的,还是通过改善代谢机制稳稳控住的?这两者,长远效果天差地别。
美国这版新指南,强调的不只是“降糖”,而是“控全身”。比如心脏是否安全?肾脏是否受益?体重是否下降?生活质量是否改善?这些,才是现代糖尿病治疗的关键指标。
从“降糖为主”到“系统管理”,这是一种观念的更新,也是一种医学理念的进化。
有些人听说某药控糖好,就想立马换药。但药物选择从不是“照单全收”,而是“量体裁衣”。二甲双胍的三位“好搭档”,看似人人适合,实则门槛各异。
SGLT-2适合有心肾风险的人,GLP-1适合超重人群,TZD则适用于胰岛素抵抗明显但无心衰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评估,远比追流行更重要。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糖尿病治疗不只是“药物搭配”,而是“人药匹配”,才是最讲究的科学。
时代变了,糖尿病的治疗也早就不是“吃药控制血糖”这么简单的事。从二甲双胍出发,搭配上合适的“战友”,才能打赢这场持久战。而格列汀类的“退场”,并不是失败,而是医学对它角色的重新定位。
每一次指南更新,看似是专家的“纸上谈兵”,实则是千千万万患者数据汇总后的智慧结晶。我们要做的,就是紧跟科学,不落后于自己的身体。
健康声明:以上内容仅为糖尿病相关药物治疗策略的健康知识科普,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医疗建议。具体用药方案需由专业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请勿自行更换或停用药物。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刘良元,李慧,张建波,等.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5,40(03):435-440.
来源:马医师健康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