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化如何影响宋元兴替?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催生了明朝的万历中兴?一条鞭法如何为明朝续命?马尔萨斯陷阱为何会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金融杠杆如何撬动甲午战争的结局?……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背后,其实隐藏着经济、金融的普遍规律。看清这些规律,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
全球化如何影响宋元兴替?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催生了明朝的万历中兴?一条鞭法如何为明朝续命?马尔萨斯陷阱为何会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金融杠杆如何撬动甲午战争的结局?……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背后,其实隐藏着经济、金融的普遍规律。看清这些规律,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也更好地理解这个时代。
于晓华深耕农业经济学多年,此次以新作《危机、改革与崩溃 : 元明清七百年的金融秩序》聚焦元明清三朝700年的历史,分析古代农业社会的经济发展、制度建设、全球贸易、货币发行、官商经营等,从一场场危机、改革中探寻王朝崩溃的必然。
独特的视角
“本书立志用经济学观察历史,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中研究经济史,努力将经济学和历史学融合起来,对历史上的金融秩序进行研究,力求‘没有是非,只有因果’。”经过多元的文化与学术浸润,于晓华具备了跨越学科界限的视野和思维能力。他深知,历史的演进并非仅仅是政治事件的堆砌或文化现象的演变,背后始终有着经济力量,尤其是金融秩序的暗潮涌动。
元明清七百年的历史跨度,被于晓华巧妙地选为研究的长时段载体。从元朝的横空出世到清朝的落幕,这一时期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艰难转型的关键阶段。“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却常被忽略的时代,它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开始与欧亚大陆深入接触和交融,中国的百姓和帝王认识到中国以外的广阔世界。同时,元朝开始大规模使用纸钞,具备现代货币系统的部分特征,促进了跨区域货币标准化,而其晚期大规模发行纸钞所导致的恶性通货膨胀则是其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危机、改革与崩溃 : 元明清七百年的金融秩序》中,于晓华以此为起点,顺着历史的脉络,将明朝的财政改革、清朝的金融困境等节点一一串联,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金融秩序的每一次波动,都如同投入历史湖面的巨石,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层面激起层层涟漪,深刻影响着王朝的命运。
深度剖析
金融秩序作为本书的核心议题,被于晓华深入剖析,其在王朝兴衰中的关键作用被层层展现。从货币发行到财政制度,从官商经营到全球贸易,金融的每一个维度都成为剖析历史的关键切口。
在元朝,纸钞的发行本是金融创新之举,旨在促进经济的繁荣和跨区域的贸易。“元朝开始大规模使用纸钞,具备现代货币系统的部分特征,促进了跨区域货币标准化。”然而,晚期无节制的滥发却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使得货币信用崩塌,经济陷入混乱,成为元朝灭亡的重要诱因。“元朝晚期大规模发行纸钞所导致的恶性通货膨胀则是其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明朝初期,大明宝钞的推行同样以失败告终,通货膨胀再次重创经济。“明朝早期也大规模使用纸币,但是由于通货膨胀,百姓对纸币失去了信心。”百姓转而依赖白银交易,而大量白银的流入虽在短期内带来了繁荣,却也因贸易不平衡和白银外流等问题,最终引发了明朝的经济危机。到了清朝,金融困境依然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咸丰年间纸币的发行再次遭遇抵制,厘金制度虽在短期内为镇压太平天国筹集了资金,但从长远来看,却破坏了国内市场的统一,增加了商品交易成本,削弱了经济的活力。“厘金制度导致到处设立厘卡,卡卡收费,使得国内市场分割,商品交易成本高昂;从政治面看,厘金使得地方势力足以挑战中央政府权威,并为民国初年的军阀割据提供了经济基础。”金融秩序的紊乱,不仅影响了经济的稳定发展,更对王朝的政治统治构成了致命威胁。于晓华教授通过这些详实的历史剖析,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金融秩序的稳定性与合理性,是王朝兴衰的重要基石。
文学价值
尽管这是一部以经济学视角研究历史的学术著作,但于晓华的文笔却赋予了它别样的文学魅力。他以严谨的逻辑为经,丰富的史料为纬,编织出一篇篇引人入胜的历史叙事。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既有对宏大历史趋势的把握,又有对具体人物命运的细腻勾勒,使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历史的风云变幻与人物的悲欢离合。
比如,在讲述元朝灭亡时,于晓华详细描述了元英宗硕德八剌推行改革却惨遭刺杀的悲剧,“元英宗硕德八剌掌权后采取打击腐败、裁减冗员、缩减政府规模的政策,得罪了蒙古贵族阶层,在1323年的‘南坡之变’中被刺杀。”这一事件不仅是元朝政治斗争的缩影,更深刻反映了金融改革与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激烈冲突。又如在明朝灭亡的叙述中,崇祯皇帝的无奈与挣扎被生动地展现出来,他试图通过号召王公贵族和官员捐款来缓解财政危机,但最终却因众人的冷漠与自私而徒劳无功,“崇祯皇帝没有足够军饷镇压起义以及应对东北的清军,于是他号召王公贵族和官员捐款纾困。如果只有少数几个人不想捐助,绝大部分人愿意出钱,那么这个体制还是可能筹到足够的资金来维持自身的;但当所有人都不想捐钱的时候,王朝体制就很难存续了。”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使冰冷的历史数据和经济学理论变得温暖而富有生命力,让读者在理性思考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情感温度。
现实启示
于晓华在书中多次强调,“以古鉴今,理清兴衰的周期,展望未来的趋势。”这部作品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回顾与分析上,更为我们提供了诸多面向未来的思考与启示。
从金融角度看,书中深刻揭示了金融稳定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无论是元朝的纸钞滥发,还是明朝的白银依赖,亦或是清朝的厘金制度,都警示着我们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必须构建稳定、可持续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的规范运作、货币发行的合理调控、资本流动的有效监管,缺一不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金融风险的跨国界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共同应对潜在的危机。
从制度建设而言,“一个好的官僚系统应该在高效和廉洁的基础上,让政府和百姓在竞争和合作之间达到平衡。这就需要很好的制度设计。”元明清三朝的兴衰历程,充分说明了制度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如何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防止权力的滥用与腐败的滋生;如何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以保障政策的有效执行与地方的创新活力;如何通过制度改革激发社会的创造力与经济的发展动力,这些都是我们在新时代需要深入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从全球化进程来讲,历史告诉我们,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带来机遇与繁荣,也会引发挑战与危机。元明清三朝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不同遭遇,启示我们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把握发展机遇,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主动应对外部冲击,避免过度依赖外部市场与资源。
书中对明朝“隆庆开关”的分析体现了全球化视角的重要性。于晓华指出:“中国在1567年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带来了晚明的繁荣,也暴露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结构性矛盾。正如书中所言:“中国单方面大量出口陶瓷、丝绸和茶叶等物品,大量进口白银,这一形势是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这种对贸易不平衡的敏锐洞察,使得于晓华能够超越传统历史叙事的局限,从全球化的角度揭示明朝灭亡的必然性。
清朝的案例则进一步深化了全球化的主题。书中指出:“清朝在盛世之后马上面临内卷的巨大压力,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北洋水师则败于现代金融制度的巨大资源调动能力。”这一论述将清朝的衰落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迟滞联系起来,暗示了金融现代化在国家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这样的分析,于晓华不仅重新定义了中国历史的坐标系,也为理解当代中国的崛起提供了历史参照。
《危机、改革与崩溃:元明清七百年的金融秩序》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文学张力的经典之作。正如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舒小昀所言:“将中国与世界进行有机联系,展现‘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的双向互动,就事论势,勾画历史大势。”这种宏大的历史视野与经济学的严谨分析,使得其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跨界之作。(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来源:第一读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