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日5时许,盐山县千童文化园的步道上,一道晃晃悠悠的身影缓缓挪动着步子。18岁的王泽扶着路边的树干,深吸一口气,右腿颤巍巍地向前迈了一小步,左腿紧随其后,身体因平衡不稳摇摇晃晃。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浸湿了胸前的衣襟。
9月1日5时许,盐山县千童文化园的步道上,一道晃晃悠悠的身影缓缓挪动着步子。18岁的王泽扶着路边的树干,深吸一口气,右腿颤巍巍地向前迈了一小步,左腿紧随其后,身体因平衡不稳摇摇晃晃。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浸湿了胸前的衣襟。
从过去连公园内圈都走不完,到如今能绕着外圈走一万步,这个脑瘫小伙儿在一次次摔倒后重新爬起,始终坚定向前。
漫长求医路
18年前,盐山县的一家医院里,早产的王泽在保温箱中度过了20多个日夜。因出生时短暂窒息,这个哭声微弱的婴儿,注定要比同龄人多承受一分生命的重量。
10个月时,他清晰喊出第一声“妈妈”,让母亲王绍梅欣喜不已,可1岁时,他那双软绵无力、始终站不直的腿,又将这份喜悦彻底打碎。
辗转多家医院后,3岁的王泽最终在北京被确诊为脑瘫。医生的话语像冰锥刺进王泽父母的心头:“如果不做康复,孩子可能一辈子都站不起来。”
从那天起,王绍梅便带着王泽踏上了漫长的康复之路。
在天津市儿童医院的康复室里,每天都能看到这对母子的身影。王泽趴在训练床上,康复师握着他的脚踝,一点点拉伸痉挛的肌肉。剧烈的疼痛让他哇哇大哭。
为了节省开支,母子俩在郊区租了间8平方米的平房。每天5时许,王绍梅就骑着自行车带王泽去坐公交车。两个多小时的车程里,王泽趴在母亲腿上,啃着冷馒头当早饭。
一年14万元的康复费,让这个原本靠跑大车家境宽裕的农村家庭负债累累。王绍梅白天陪王泽训练,晚上趁他睡着后编手工。周末不去医院,王绍梅就去摆摊,只为让王泽吃得好一点。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3年半。当快7岁的王泽摇摇晃晃地挣脱康复师的手,第一次独自走向门口的王绍梅时,王绍梅再也忍不住,抱着王泽失声痛哭。
那个瞬间,训练时的汗水、摆摊时的寒风、深夜里的叹息,都化作了滚烫的泪水。但王绍梅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脑瘫带来的肢体痉挛,像一根无形的绳索,随时可能重新捆住儿子的脚步。
“你比修电脑的师傅还厉害”
8岁时,王泽终于踏入校园。他满怀期待想开启新的生活,可怪异的走路姿势和肢体动作,常常引来个别同学的嘲笑。王泽因此常哭着鼻子回家,王绍梅耐心劝他:“到学校是学知识的,不用在意别人的目光,要努力适应新环境,把自己当成‘独行侠’。”
在母亲的安抚下,王泽慢慢平静下来。小学五年级时,家中老人相继生病,没人能接送他,他便让母亲买了一辆三轮车,每天自己骑4公里去学校。上初中后,一家人搬到县城,王泽依旧骑着三轮车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
初中毕业后,因身体原因,王泽放弃了读高中。当王绍梅提议让他去学电脑软件时,这个一直有些孤独的少年,眼睛突然亮了。在为期半年的培训课上,他第一次摸到键盘。当指尖落在按键上的瞬间,他仿佛触碰到了另一个全新的世界。
由于肢体不协调,王泽打字速度很慢,一个字母往往要按好几次。为了赶上进度,他把键盘图贴在床头,每天睡前反复默记每个按键的位置。一个月后,他的打字速度跟上了老师的节奏。
虽然学的是电脑软件,但王泽却对电脑硬件格外着迷。家里的电脑总是卡顿,维修师傅说“这是老古董了,零件老化,没必要修了”,王泽却盯着主机入了神。他缠着妈妈想拆开看看。得到许可后,他用不太灵活的手指拧螺丝,把零件一个个拆下来,对着网上找来的教程反复比对。
拆电脑对常人来说易如反掌,对王泽却是极大的挑战。他的手指无法快速发力,拧一个螺丝要花上半分钟。凭着这股韧劲,他不仅修好了自家的旧电脑,还摸索出一套“土办法”:“电脑卡了就加内存条,好比给两条腿的人加了拐杖;换个新硬盘,就像换了双好鞋子,跑起来自然快。”
消息传开后,亲戚朋友纷纷把家里的旧电脑送来。有一台十几年前的台式机,开机要等半小时。王泽拆开清理灰尘、更换老化的电容后,竟然让它重新运转起来。表妹看着能流畅播放动画片的电脑,惊讶地说:“哥,你比修电脑的师傅还厉害!”
王泽摸着主机外壳,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这是他第一次靠自己的能力,赢得他人的认可。
“我也能”
今年3月,看着母亲脸上日渐增多的皱纹,王泽突然想起小时候陪她摆摊卖手工编织品的日子,“妈,我也想摆摊,帮家里减轻负担。”
他让母亲从网上批发了一些儿童玩具和文具,每天傍晚,就骑着三轮车到县城一所小学门口摆摊。
第一次出摊时,王泽有些不好意思。有孩子指着他摇晃的身体笑,家长赶紧把孩子拉走,留下一个尴尬的眼神。他低下头,手指绞着衣角,最终还是鼓起勇气抬起头。那天,他卖了几十元钱。
虽然这是人生中第一次靠劳动挣钱,但王泽并没有太多激动:“这些钱远远不够自力更生。”
让王泽没料到的是,摆摊时一位好心姐姐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对生活的看法。
那位姐姐买下了他所有的商品,还带他去吃了广东菜,对他说:“你就像电影《小小的我》里的刘春河,一直在跟命运较劲。”
回到家,王泽立刻在网上找到这部电影。当看到脑瘫青年刘春河求职被拒、在培训机构试讲遭遇嘲笑,却始终笑着面对生活时,他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王泽在心里告诉自己:“刘春河摔倒了能爬起来,我也能;他想靠自己活着,我也想。”
从那天起,王泽的腰杆挺得更直了。有小朋友好奇地问他:“哥哥,你走路为什么摇摇晃晃呀?”他会笑着回答:“因为哥哥在练习走得更稳呀,就像你学骑自行车一样。”
如今的他,早已习惯了坦然面对各种各样的目光,面对陌生人的善意,也始终回以最真诚的微笑。他知道,生活或许给了他一副不完美的躯壳,却也让他读懂了人间的善意与温暖。
每天多走100步
上中学后,因学业繁忙疏于锻炼,王泽的腿渐渐变弯,走路姿势愈发吃力。上网查询后,他得知:很多脑瘫患者若不坚持康复锻炼,肢体会逐渐萎缩,最终连站都站不稳。
“不能让腿彻底废掉,现在我有时间了,必须开始锻炼。”电脑培训班结束后,王泽认真地对母亲说。
从那天起,千童文化园成了他的“第二康复室”。最初锻炼时,王泽走20多分钟,膝盖就开始发软,小腿疼得抽筋。他扶着路边的树喘了足足五分钟。
为了督促自己,王泽立下规矩:每天必须比前一天多走100步。
有一次,他走了5000多步后,实在没了力气,眼前阵阵发黑。蹲在地上时,他看着远处晨练的人群,突然想起康复时一位医生说过的话:“肌肉记忆需要一万次重复。”于是,他扶着健身器的边缘,一点点站起来,硬是又多走了100步才罢休。
坚持锻炼一个月后,王泽的进步十分明显——从最初只能走公园内圈,到后来能绕公园外圈走一万步。由于肢体不协调,他偶尔会被不平整的地砖或浅浅的坑洼绊倒,但他从不在意,每次跌倒后都会立刻爬起来,继续向前走。
盛夏的早晨最难熬,太阳刚出来,公园里就像个大蒸笼。王泽走得满头大汗,T恤紧紧贴在背上,肩胛骨的形状清晰可见。常来锻炼的人都认识了这个倔强的小伙儿,他们的目光从最初的异样,慢慢变成了赞赏,有时还会给他竖个大拇指作为鼓励。
王泽觉得,这条布满汗水的步道,不仅在锻炼他的腿,更在锻造他的心。每多走一步,就离“站不稳”的预言远一分,离“靠自己”的目标近一分。
当别人问他是否觉得命运不公时,王泽摇了摇头,指着公园步道上的落叶说:“叶子掉了,明年还能长出来。我现在走得慢,但只要不停步,总能走到想去的地方。谁说弯曲的双腿不能‘丈量’世界!”
话音刚落,他扶着长椅慢慢站起身,朝着家的方向走去。那个曾经连站立都困难的孩子,如今已能清晰地规划未来:“我想攒钱开一家电脑维修店,靠手艺养活自己。”
来源:沧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