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一面绣着“杨靖宇支队”的鲜红战旗在阅兵方阵中猎猎作响,画面超长定格。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一面绣着“杨靖宇支队”的鲜红战旗在阅兵方阵中猎猎作响,画面超长定格。
屏幕前,无数东北人瞬间泪目。
这面旗背后,是一组鲜血凝成的数字:
30000+:东北抗联鼎盛时期总人数
700+:1945年抗战胜利时幸存人数
1:42:平均每名抗联战士需牵制的日伪军数量
一位网友的评论冲上热搜:“三万多东北抗联到1945年抗战胜利就剩下三百多人了……东北很多地名三家子、八家子、孤家子,就是因为这个村就剩3家了,那个村就剩8家了,还有的村只剩一家了!”
这些地名成为惨烈抗战的无言见证:
·吉林“十二烈士山”:1938年3月,12名抗联战士为掩护主力转移,在完达山脉阻击400余日伪军,最终全部殉国
· 黑龙江“七月朝阳”:1940年7月朝阳山保卫战,21名官兵为守护北满省委机关全部战死,鲜血染红山坡
杨靖宇支队的前身是1933年9月组建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由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亲手缔造。
抗战时期,这支部队纵横长白山区,与日伪军展开千余次战斗。
1940年2月,杨靖宇将军带领抗联部队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战至一人一枪,直至壮烈牺牲,年仅35岁。
他牺牲时,胃里只有枯草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可他的脊梁从未弯过。
1946年2月13日,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政委彭真、罗荣桓发布命令:将原支队改为杨靖宇支队,以纪念抗日先烈。
这支队伍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113师,参与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重大战役,在松骨峰阻击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战时间最长的抗日武装。
14年抗战中,抗联部队从最初的三万余人,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仅存三百多人。
“平均每天牺牲一个班”
有历史学者统计,东北抗联年均伤亡率高达60%-70%。
仅1937年至1938年,抗联部队就与日伪军作战数万次,平均每天发生20多次战斗。
在东北,像“三家子”“八家子”“孤家子”这样的地名随处可见。
这些地名并非随意而起,而是记录着日伪军“归屯并户”政策下的血腥屠杀——整个村庄被焚毁,村民被集体屠杀,最后只剩下三户、八户,甚至只剩一户人家。
黑龙江富裕县的三家子村,就是其中的历史见证。
该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因计、孟、富三姓家族在此定居而得名。
抗战时期,这里成为抗联秘密交通站,多次遭遇扫荡。
长期以来,网络上流传着“东北一枪没放就沦陷”的论调。
事实上,东北军民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当天就开始抵抗:
· 沈阳警察局长黄显声率部奋起抗击;
· 马占山将军指挥江桥抗战,打响抗日第一枪;
· 东北抗联坚持抗战14年,是全国抗战时间最长的队伍。
“他们守护的不只是东北”
一位东北网友写道:“抗联战士在零下40度的雪地里啃树皮的时候,为的是全中国。今天我们必须让所有人知道:东北没有不抵抗,中国人从来没有屈服过!”
阅兵当天,韩国首尔高铁站的大屏幕正在直播中国九三阅兵仪式。
驻足观看的人群中,有韩国人也有其他国家旅客,不少人拍照议论,对阅兵场面的宏大感到震惊。
一位在韩国旅游的中国网友“喜羊羊”说:“在国外看到祖国盛大的阅兵仪式,觉得非常自豪,心潮澎湃。”
而更让人动容的,是屏幕里那面“杨靖宇支队”战旗背后的故事——
它承载着一段东北人民用生命书写的抗战史诗,一种“胃里只有棉絮也不投降”的民族气节。
杨靖宇将军曾孙看完阅兵后哽咽道:
“先辈们在天之灵会很欣慰……当年他们用生命捍卫祖国独立,如今祖国真的强大起来了”。
这支以他祖父命部队:
· 1946年为纪念英烈组建
· 现隶属陆军第83集团军
· 参与过长江抗洪、汶川抗震、海外维和
· 每次出征前仍高唱《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
在黑龙江,哈尔滨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大庆市都有靖宇街,通河县有靖宇镇、靖宇村,哈尔滨有靖宇公园。
许多县市的中心广场设有杨靖宇将军的雕像、纪念石碑,很多市县设有靖宇小学、靖宇中学。
这些遍布东北的“靖宇”之名,共同构筑了一道独特的红色文化地图。
这种全民性的、持续性的纪念方式将英雄的精神深深融入市井生活与城市记忆之中,虽然无声却代代相传。
从1931到1945,从三万到七百,东北抗联用中国最漫长的孤军坚守证明:有些火种,即使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也不会熄灭。
今天,当“杨靖宇支队”的战旗再次飘扬过天安门广场,它不是在诉说仇恨,而是在告诉世界:
一个记得住英雄的民族,永远不会被征服。
互动话题:你的家乡有哪些以英雄命名的地标?背后有什么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来源:幸运菠萝B4j3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