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代的书籍浩如烟海,种类繁多,根据普查,现存有20多万种。如何才能用较短的时间,高效地找到自己需要读的书,并网罗必要的资料辅助阅读和研究,是许多读者都要面临的问题。学习一点文献学,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捷径。
中国古代的书籍浩如烟海,种类繁多,根据普查,现存有20多万种。如何才能用较短的时间,高效地找到自己需要读的书,并网罗必要的资料辅助阅读和研究,是许多读者都要面临的问题。学习一点文献学,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捷径。
学习文献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还能助力我们提升对不同版本的鉴别能力,锁定相对可靠权威的版本。下面就来推介几种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书籍,帮助大家打开阅读和学习的门径。
一、文献学通论
如果您是古代文史哲专业的初学者,想找到一本不需要太多基础知识,但又能全面掌握文献学各个分支领域知识的教材,那一定不要错过杜泽逊教授的《文献学概要》。此书曾获得2021年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全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鉴别、分类、编目与检索,文献的收藏,文献的整理方法等等,既可作教材,亦可作为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和工具书。
《文献学概要》(修订本)
程千帆、徐有富教授的《校雠广义》(修订本),全书分为目录、版本、校勘、典藏四编,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强调研究成果的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是代表同一时期同一领域内研究的高水平著作。该书初版于1988年,被誉为“校雠学重建的奠基之作”,一直享有较高的荣誉和地位,曾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一等奖。2020年,中华书局出版修订本。
《校雠广义》(修订本)
二、目录学: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
要想快速找到自己想读的书,并知道某种书的产生年代、书籍的性质和流传情况,就要查阅目录书。包括历代史志目录(如历代史书中的“经籍志”“艺文志”)和官方及私人所修的目录。王鸣盛言:“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正是此意。
讲述评论目录之学的人很多,而真正能贯穿古今、洞察原委、明其意蕴者不过寥寥数家。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能做到宏观把握学术源流、微观考证精审准确的,余嘉锡先生的研究不能错过。
1963年,中华书局点校排印余嘉锡先生的《目录学发微》。此书底稿是1932年至1948年间,余先生在北平各大学主讲目录学课程的讲义。此书建立了目录学体系,对目录书的体制、目录学的源流、历代目录书的类例沿革阐述甚详,举出目录学的体制有四种类型:一为篇目,考一书之源流;二为叙录,考一人之源流;三为小序,考一家之源流;四为版本序跋。余先生还撰有一部《古书通例》,是一部从宏观角度研究古籍的专著,对汉魏以前的古书,归纳阐明出通例,一为案著录,二为明体例,三为论编次,四为辨附益。由此指出了研究阅读古籍的门径。
《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收入丛书《余嘉锡著作集》
读罢目录学,总得上手实操读一读目录,此时可首选《四库全书总目》。从乾隆三十七年开始,清廷官方集中大批人力物力纂修成《四库全书》。在纂修期间,四库馆臣对采入《四库全书》的书籍和一些没有采入的书籍,分别撰写内容提要。后来将提要分类编排,汇成一书,成为《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此书是先秦至清初学术史的系统总结。内容范围之广阔,可称之为目录学典范。
《总目》初稿于乾隆四十七年完成,后经多次抽换、增改,于乾隆五十四年写定。乾隆六十年,浙江地方官府刊刻《总目》,此后《总目》得以广泛流传。中华书局出版的影印本,以浙江刊本为底本,参校武英殿本和同治七年广东刊本,作校记附后。
四库提要的撰写人,很多是乾隆时期的一流学者。按今天的眼光看,四库馆臣的判断不见得完全正确。但《总目》内容广博,涉及书籍的作者小传、内容梗概、历代评价、版本流传等诸多方面,是读书人了解一部书的方便法门,也是治学者切入学术讨论的重要入口。正如张之洞所言,“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术门径矣”。
《四库全书总目》(上下册)
针对《四库全书总目》中各篇提要的疏误,已有前人进行了辨疑补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辨证》。著者萃毕生精力,参阅大量文献资料,成全书二十四卷共四百九十篇,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原次排列,每篇先摘引原文,后订正其谬误,补其阙略。书中或证其引书有误,或证其所论与事实不符,或证其所举年代有失,援据确实,曲畅旁通,足以解惑辨疑。《余嘉锡著作集》收录此书,并在书末增加了书名音序和笔画索引,以便使用。
《四库提要辨证》
三、版本学:观风望气 追寻书史
所谓版本学,是关于文献的内容、形式和流传脉络的学问。
杨成凯先生长期从事古籍收藏、鉴定与研究工作,其遗著《古籍版本十讲》,汇集了多年研究的重要心得。全书分为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活字本、抄本、批校本、丛书的鉴赏与收藏,初印和后印共十讲,可为广大古籍整理研究者和收藏者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此书精心选取了160多幅书影图版,装帧精美,版式舒朗;作者语言平实,却生动晓畅,读来令人赏心悦目,颇有趣味。
与其他古籍版本学通论著作相比,本书的优长十分明显。在按时代先后叙述各版本,并介绍字体、版式、纸张、装帧等版本特征的同时,作者以书籍的原刻、翻刻为线索,使各时代版本知识贯穿一体。作者还特别重视版本的先印后印之分,将版本学研究推向了更加深入细致的程度。正是由此,作者将静态的版本特征与动态的书籍流传过程有机结合,值得仔细阅读。
《古籍版本十讲》
版本学能够成为一项专门之学,与刻本的兴起有很大关系。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由抄本为主转向刻本为主,宋代是一个关键时期。研究宋元版本,对了解书籍流传的过程脉络,有正本清源的重要意义。
正史类书籍,是古代学术史上最为重要的典籍类型之一。尾崎康先生是日本著名汉学家、宋元版本学家,他的《正史宋元版の研究》(汲古书院,1989)自出版之后,广受学界好评,成为研究正史版本的必读著作。但在很长时间里,这项研究并未引起中国学者足够的重视。乔秀岩教授、王铿教授将此书全部译成中文,并根据自身的研究成果加以增订,使编译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为原书增色不少。全书正文分为《绪论编——四部书及正史之初次编刊》《综论编——宋元时期之正史刊刻》《解题编——正史宋元版书志解题》三部分,对宋元刊修历代正史的过程,和现存诸版本的情况,均有详细论述。
《正史宋元版之研究》
以上推荐的书籍,主要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史哲的文献学入门之书,各位朋友亦可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阅读更加具体专门的文献学书籍。书山有路,文献学为径,祝大家登山愉快!
来源: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