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Our revenue is going up; our sales force is going down. (收入在涨,队伍反而更小。少人,也能把 AI 真正用起来。)
先别谈模型有多强。
先让 AI 上工位。
先把事做起来。
2025 年 9 月 5 日,Palantir CEO Alex Karp 在 AIPCon 接受 TBPN 采访时说:
Our revenue is going up; our sales force is going down. (收入在涨,队伍反而更小。少人,也能把 AI 真正用起来。)
他不是在展示模型,而是在展示成果。
刚刚公布的Q2财报证实了这一点::
单季营收首次突破 10 亿美元,同比 +48%;
美国商用业务暴涨 93% 至 3.06 亿美元;
当季 Rule of 40 高达 94%,几乎碾压所有企业增长模型。
他们没炒模型,也没拉团队。干了三件事:减人、提效、调 AI 上工位。
这套做法的具体逻辑,Karp 在访谈中说得很清楚。
下面来看: AI到底怎么才能真用起来。
Palantir 最近的组织动作,不像是硅谷一家高速增长公司,更像一家在精兵简政的硬派企业。
Karp 说得毫不掩饰:
“我们的 IT 团队,从 200 人减到不到 80。”
“我们计划把员工总数压到 3600。”
“目标是收入涨 10 倍,人却越来越少。”
不是控成本,而是换思路。
Karp 说他们在做的,不是增加人来跑业务,而是留下能调动 AI 的少数人。
这种人不是 AI 知识最多的人,也不是最懂技术底层的工程师。用Karp的话说,他们是那些能让大语言模型真正上岗、驾驭AI解决问题的人。
对此,Karp 的逻辑也很极端:
“如果你不能把 AI 接到任务上,那就是在浪费它。我们不是在提高人效,是在换个物种干活。”
这也解释了一个数据上的反常现象: Palantir 的收入暴涨 93%,但员工人数却在减少。
Karp 把这称为 “组织密度” 的重新配置:不是靠人多,而是靠高价值员工和可落地的 AI 两种资源之间的连接质量。
这打破了传统的“人海战术”,实现了“少而精”的组织模式。 。
结果就是:IT削减 60%,增长依然翻倍。
因为整个组织把 AI 当员工用,不是当演示用;把人放到真正需要判断、调度、决策的地方。
Alex Karp 不相信模型至上。
他说得特别直接:
“如果你不用正确的方式,大语言模型就是一顿精美的牛排晚餐。味道不错,但没什么用。”
这句话背后,是对大多数财富 500 强企业 AI 试点失败的核心质疑:不是模型能力不够,而是使用方式错了。
问题在哪?
大语言模型是概率性的,它不确定、爱犯错,也没有记忆。
你不能指望它一口气把事干完。
Palantir 给出的办法不是换个更大的模型,而是:把任务拆成一小步一小步,每一步都让 AI 来完成,然后把每一步结果串联起来。
这就是他所谓的 “连接链”(concatenated chain):
把 AI 放在一条条可追踪、可调用的工作中;
每个动作都明确,让 AI 不用猜;
每个结果都能准确传递,成为下一步的输入。
举个例子。
大多数公司用 AI,喜欢让它自由发挥:让它理解问题、判断流程、整理数据,还要自动生成决策,希望一步到位。
这不现实。
用 Karp 的话来说:
“你以为你在做自动化,其实你在自欺欺人。”
而 Palantir 的做法,是反过来:
你别让 AI 自己决定怎么干,而是告诉它“这一步你来干”。
每一步结果都验证清楚,再继续下一步。
他还说:
“我们不是在做自动化,而是在做精准编排。每一步都落得了地,每一步都出得了结果。”
这就是 Palantir 的“AI 工位化”。
他们没有追求“通才模型”,而是让模型变成能被调度的“工种”:
客户数据不再直接丢给 AI,而是嵌入业务背景;
所有动作有顺序、有权限、有记录;
每个链条都有负责人和回执。
这不是炫技,而是务实。
这就是为什么他在访谈中反复强调:
“你要真正创造价值,必须把大语言模型放进业务语境中,让它会做事。”
而这些,都不是大模型自己能做到的。
必须是人来指挥 AI 干活。
Palantir 不是等模型进化,而是主动把模型嵌入业务、约束它的行为、确保输出可控。
这就回到上一节的逻辑——你不需要更多的人做事,但你必须有人能调度 AI 来做事。
很多人谈到 AI,第一个反应是:“会不会被替代?” Alex Karp 给了完全相反的答案:
训练有素的工人正变得更值钱,而且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不是所有人都更值钱。 而是只有那一小部分,能让 AI 落地、能带着 AI 干活的人。
他说得很直白:
“很快,哪些技术专家会变得非常值钱,而其他工作都会被 AI 和平台承接。”
这意味着组织会越来越扁平。 不再靠一堆中间层,而是上面有决策的人,下面就是 AI 代理在干活。 中间的流程审批环节,正在消失。
他说 Palantir 的理想状态是:
“人员更少,收入更多。”
而这种结构,靠的是人才密度,而不是头衔。
“我们不是公司,更像是一个艺术家乐园。”
不是说每个人都多才多艺,而是:
每个人都要对结果负责;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判断;
Karp 说,很多组织的问题,是让员工顺从,让人“守流程”“不犯错”。但 AI 出现之后,真正关键的是:你有没有自己看清问题、拆解任务、调动工具的能力。
这也成了 Palantir 独特的人才观:
不要“擅长汇报”的人;
不要“看起来听话”的人;
要的是:能让 AI 产生产出的人。
所以在 AI 大潮下,Palantir 没有追求“人力成本下降”,而是反向思考:
“我们最贵的那批人,还会越来越贵。我们不是比人多,而是比谁有真正会用 AI 的精英。”
AI 的真正作用不是让所有人趋同,而是加速分化:
有的人,在组织里的位置会被拉高;
有的人,会慢慢发现自己没了价值。
这就是 Karp 对 AI 落地的第三层理解:
不是工具升级,而是“角色排序”重新洗牌。
Alex Karp 最讨厌的,是那种靠让客户跑不了赚钱的软件公司。
传统软件逻辑,是让客户觉得被帮助,实际上是在被困住。等你跑去华尔街说:我们有 5 万个讨厌我们的客户。投资人会说:太棒了!讨厌你,说明客户离不开你,这就是 SaaS 的护城河。
Palantir 完全反着来。
他们不靠绑定,靠的是交付。
只收价值创造的一小部分。客户为结果付钱,而不是为离不开你付钱。
这套模式的关键,是让客户主动续约:
你提供的不是产品,而是成果;
价格不是按席位、按年费,而是按你帮客户完成了什么事来收;
收得少没关系,只要你交付得多,客户就不会走。
Karp 说:
“如果客户知道我们创造了 100 块的价值,而我们只收 10 块。大家都开心。”
这也是为什么,Palantir 敢于不扩团队、不砸销售预算。因为:
“只要你能真帮客户干活,客户会自己留下来。”
这种逻辑背后,其实不是定价技巧,而是一个组织理念的区别:
传统 SaaS 做的是“留存”——怎么让你走不了;
Palantir 做的是“成果”——怎么让你觉得值。
Karp 甚至公开喊话同行(暗指 Salesforce):
“他们总在电视上喊:我很好啊,为什么没人买我的?我们没时间喊这些,我们在忙着交付。”
从客户视角来看,最大变化是:
你不是因为被绑定才用 Palantir;
而是你看到它帮你完成了更快的制造、更准的预测、更省的采购;
然后你心甘情愿付费。
而这一切,背后都靠前面几节提到的那一整套组合:
有能调 AI 的人;
有能干事的模型;
有拆成小任务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愿意为结果负责的团队。
Karp 给这整套商业逻辑打了一个比喻:
“未来的每一次商业合作,都会变成一句话:你创造了 X 价值,我愿意付你 Y。”
这就是 Palantir 在 AI 商业化上的关键突破:
“不是给工具定价,而是给交付定价。”
Karp 在访谈最后说了一句话:
“你已经通过了测试。现在,去通过生活的测试。”
什么测试?不是技术测试,而是判断力测试。
在 AI 时代,最稀缺的不是技术知识,不是资本资源,而是透过噪音看本质的能力:能否分辨谁在真做事,谁在讲故事。
而Palantir正是“真做事”的典型代表。 他们的做法,本质上代表了一种新的商业逻辑:从“你离不开我”,变成“你愿意继续用我”。
这不只是一家公司的转型,更是整个 AI 时代的分水岭: 你是等着被 AI 替代,还是成为让 AI 真正发挥作用的人?
Karp 没有给鸡汤,只给了一个行动指南:
"别顺从,别信专家,去看谁真正做出了结果。"
测试已经开始。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