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单来说: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定居”在海上,但深海风电运维人员在海上的工作和生活时间会大幅延长,工作基地也会从陆地大幅向海上前移。 未来的模式更像是“海上工作站”或“海上母船”,而不是“海上住宅”。
当我是一名海上风电运维师。
简单来说: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定居”在海上,但深海风电运维人员在海上的工作和生活时间会大幅延长,工作基地也会从陆地大幅向海上前移。 未来的模式更像是“海上工作站”或“海上母船”,而不是“海上住宅”。
目前,即使是相对近海的风场,运维人员也不是长期住在海上。主要模式是:
“通勤”模式(Commute Model):运维工程师早上从岸上基地乘坐运维船(CTV)或直升机前往风场,工作8-12小时后,再返回陆地。这受限于距离,通常适用于离岸50公里以内的风场。“轮换”模式(Shift Model):对于更远的风场,会采用“上X周班,休Y周”的模式。运维人员会住在专用的 “住宿运维船(SOV - Service Operation Vessel)” 上。SOV就像一座浮动的酒店和仓库,运维人员在此生活1-3周,期间每天乘坐小艇或直升机到各个风机工作,下班返回SOV休息。周期结束后,再回陆地休息同样长的时间。当风场走向深海(通常指离岸超过100公里,水深超过50米),目前的模式就面临巨大挑战:
距离太远:乘坐船只单程可能需要4-8小时,根本无法实现每日通勤,效率极低。海况更恶劣:深海风浪更大,天气窗口更短,乘船转移的风险和不适感大大增加。可达性差:恶劣天气下,直升机和小艇经常无法作业,导致故障风机停机时间过长,造成巨大发电损失。新一代SOV(服务运维船) - 主流方向这将是未来深海运维的绝对主力。新一代SOV更大、更先进、更舒适,就像一个移动的海上基地。特点:动态定位系统(DP):能像海上钻井平台一样,在风场中保持稳定位置,减少风浪影响。“步行上班”(Walk-to-Work):通过运动补偿廊桥,让运维人员像走天桥一样直接从SOV平稳走到风机平台上,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和效率,避免了危险的“吊篮转移”。无人机/机器人母船:SOV上会搭载无人机舱,可以起降巡检无人机和搭载运维人员的无人机,并作为水下机器人的操作基地。生活设施豪华:拥有单人舱、健身房、电影院、餐厅等,为长期海上生活提供良好保障,降低人员疲劳。海上浮式运维基地(Fixed or Floating Offshore Hub)这是在风场中央或附近建立一个固定或浮式的永久性平台。它可以提供仓储、维修车间、住宿和直升机甲板等功能。运维人员可以在此长期驻扎(例如一个月),并由它作为辐射中心,乘船或直升机前往周围风机作业。这种方案成本极高,目前更像一个远期概念,可能适用于超大型集群化风场。远程操作和自动化(减少“住”的需求)未来的大趋势是 “少人化”甚至“无人化”运维。** predictive maintenance (预测性维护)**:通过传感器大数据提前预判故障,规划好维护计划,减少突发性的出海需求。远程诊断和操作:很多故障可以通过岸基控制中心的专家远程连接风机系统进行诊断和修复。机器人代劳:巡检、清洗、简单维修等任务将由无人机、水下机器人(ROV)和爬行机器人完成,人员只需在SOV或岸上进行操作,无需亲自前往高风险区域。是的,对于深海风电运维工程师来说,我们每年会有相当长的时间(可能是几个月)生活在海上的SOV“移动基地”里,工作模式更像是远洋船员或海上石油平台工作人员,采用轮休制。不是,这不是永久性的定居或安家。我们不会把家人接去, nor is it meant to be a permanent residence. 海上基地的核心目的是提升效率、保障安全、降低成本的作业需要,而非生活。未来的图景是:以先进SOV为海上核心生活和工作站,结合远程操作、机器人和大数据,实现高效、安全、人性化的深海风电运维。 “住海上”是一种必要的工作方式,而非生活方式的终极追求。来源:V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