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出身,两入牢狱,三任总统:卢拉这样续写巴西传奇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5 11:36 2

摘要:巴西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是当代拉丁美洲最具影响力、政治生命最持久的国家领导人之一。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称其为“地球上最受欢迎的政治家”。卢拉的成长经历不仅深刻影响其政治立场,也反映了战后巴西底层民众的社会处境与奋斗轨迹。

巴西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是当代拉丁美洲最具影响力、政治生命最持久的国家领导人之一。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称其为“地球上最受欢迎的政治家”。卢拉的成长经历不仅深刻影响其政治立场,也反映了战后巴西底层民众的社会处境与奋斗轨迹。

01工人领袖:底层政治力量的崛起

1945年,卢拉出生于巴西东北部伯南布哥州加拉尼温斯小镇。该地区属半干旱地带,长期面临资源匮乏和经济贫困问题。卢拉在家中8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七,自幼生活困顿。他尚未出生时父亲就只身南下圣保罗州,在码头谋得差事,并在当地另组家庭,卢拉直到5岁时才第一次与父亲见面。

童年卢拉(左三)与母亲(左一)、父亲(左四)、兄弟姐妹合影

卢拉曾坦言,父母分离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他是一种解脱。他的父亲性格暴躁,反对孩子上学,认为孩子应尽早工作帮补家用。由于家庭拮据,五年级后卢拉便辍学谋生,做过擦鞋匠、街头小贩、办公室助理等多种临时工作。14岁时,卢拉进入哥伦比亚总仓储公司工作,后在一家螺丝制造厂接受技工培训,逐步成长为熟练的产业工人。而母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卢拉曾多次在演讲中提及母亲对家庭的坚韧支撑,并称她是自己“政治信念的起点”。

20世纪60年代中期,巴西进入军事独裁时期,政治高压与社会动荡交织。此时,卢拉在圣保罗ABC工业区的维拉雷斯冶金公司工作,开始接触金属工人工会。1969年,在兄长弗雷伊·希科鼓励下,卢拉当选圣贝尔纳多-迪亚德马金属工会的候补理事,1972年升任第一书记,1975年更以压倒性多数当选工会主席,代表逾10万工人发声,迅速成为巴西工人阶层最具影响力的领袖之一。

20世纪70年代,卢拉与介绍其接触工会运动的兄长弗雷伊·希科合影。

卢拉在金属加工厂担任车工时,曾不慎在机器事故中失去左手小指。这一伤残并未妨碍他工作,反而成为其劳动者身份的印记。他常常在工会演讲中举起手掌,展示“流血的工人出身”。卢拉的工会同僚德雅乌马·德索萨曾这样评价他:“他能让工厂停工,但若罢工将使公司垮掉,他也会设法阻止。”这种在对抗与协商之间游刃有余的工人运动风格,使他在劳工政治中日益崭露头角。

2024年9月,卢拉在巴西独立日阅兵式上挥手致意。他19岁那年在工厂车床操作中失去了左手小指。

1978年卢拉连任工会主席之际,巴西各地罢工潮此起彼伏。1979年,他领导ABC工业区17万冶金工人大罢工,使这个制造业重镇陷入瘫痪。面对政府镇压,卢拉逐渐认识到,单靠工会运动不足以带来根本性变革,必须通过政党介入国家体制,才能实现结构性改革。

1979年,卢拉在罢工运动集会上演讲。由于没有讲台和音响系统,他只能站在办公桌上用扩音器讲话。

1980年,卢拉与工人代表、进步知识分子、天主教基层团体和社会运动人士共同发起成立巴西劳工党,主张以劳动者权益为核心,推动广泛的社会正义。同年,他因领导罢工被政府以违反《国家安全法》名义逮捕,首次遭受政治性拘禁。

1980年,卢拉与工人代表、进步知识分子、天主教基层团体和社会运动人士共同发起成立巴西劳工党。

1980年,卢拉因领导罢工被政府逮捕。

1982年,卢拉竞选圣保罗州长失利,曾一度动摇继续从政的信念。然而,1985年访问古巴期间,与古巴元首菲德尔·卡斯特罗的会谈为他重新注入信心。卡斯特罗劝诫他:“从有选举以来,还没有工人像你一样赢得过上百万张选票。你没有退出斗争的权利。”这番话成为卢拉重返政坛的关键转折。

1986年巴西制宪议会选举中,卢拉以最高票候选人当选联邦众议员。劳工党在此次选举中获得16个议席,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左翼政党,并取得多座重要城市的市长职位。这一时期,劳工党不仅在立法机构中建立稳固阵地,也在地方行政层面逐步拓展政治基础。卢拉分别在1989年、1994年和1998年3次参与总统竞选,这一历练显著提升了他的政治能力、政策构想与组织体系的成熟度,为其2002年成功当选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9年,卢拉与古巴元首、古巴共产党领袖卡斯特罗会面,坚定了从政信念。

02“思想不会被监禁”:卢拉的信念与劫难

2002年10月,卢拉以近5300万张选票当选巴西联邦共和国总统,实现了劳工党自成立以来首次执掌国家政权的历史性突破,并在2006年成功连任。卢拉并非遵循传统精英路径进入政坛,而是通过工人运动的长期积累和社会行动的实践,从车间走向公共政治空间,逐步赢得工人阶级和社会边缘群体的广泛信任,他为这一经历而自豪。2006年接受采访时,他曾如此自我介绍:“我是一名车床工人,信仰天主教,支持科林蒂安足球队。”卢拉是巴西历史上首位无大学学历的总统,同时也是创办公立大学最多的总统。他常强调:“知识不仅来自文凭,更在于理解现实和改变世界的能力。”

“巴西人不会挨饿”是卢拉两届总统任期(2003~2010年)提出的主要口号之一。卢拉在第一个任期内推动了国家治理模式的系统性转型,推出了一系列标志性举措,包括提高法定最低工资水平、扩大正式就业、推行家庭补助金等社会保障计划。这些政策改善了数百万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状况,并显著减少了极端贫困人口比例。

2003年1月1日,卢拉就任巴西总统,与妻子玛丽莎·莱蒂西亚向游行人群致意。

2006年,卢拉展示从盐下油田开采出的石油。

2007年,在卢拉第二个任期时,巴西首次跻身联合国“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行列,国家信用评级上调至投资级。同年,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突破盐下油田勘探技术,为巴西实现能源自主迈出重要一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卢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经济应对措施,包括降息、减税、鼓励消费和扩大公共投资,有效缓冲了外部冲击,使巴西成为全球少数在危机初期即实现经济反弹的国家之一。他说:“我不会削减一分钱的社会支出和基础设施投资。”此类逆周期政策显著维护了工业产出与就业稳定。截至2010年,巴西外汇储备接近3000亿美元,通货膨胀保持可控,就业形势稳定,最低工资标准比2006年增长超过50%,数百万民众跻身中产阶层。

2011年卢拉卸任时,民意调查显示其支持率高达87%,成为巴西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总统之一。他在卸任前坦言:“我们并未实现所有目标,但我们取得的成绩超过巴西历史上任何时期。”此后,卢拉创办卢拉研究所,以公共知识分子身份活跃于国际社会,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与治理对话。

2014年,巴西进入政治动荡时期。由“洗车行动”引发的大规模反腐调查迅速扩展,卢拉成为舆论和司法的焦点人物。2016年3月,他被警方短暂拘留。2017年,法院一审判定他有罪。2018年,二审维持原判,他失去参选总统资格。同年4月7日,卢拉主动向警方自首,开始了长达580天的羁押,引发广泛社会关注。

2018年4月7日,卢拉向警方自首以示清白和对法律的尊重,众多拥护者到场支持。

自首之前,卢拉在工会大厅举行了一场追思会,悼念他已故的第2任妻子玛丽莎·莱蒂西亚。他曾在社交媒体上这样描述玛丽莎:“她不是政治人物,却为我背负了太多。”追思会上,卢拉发表了长达50分钟的演讲。“我梦想着能够治理这个国家,让数百万穷人参与经济活动,进入大学,为这个国家创造无数就业机会。”“他们下令逮捕我,但他们最终会明白,一名战士的死亡并不能阻止一场革命。”

在狱中,卢拉生活规律,广泛阅读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俄罗斯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的著作。他在给孙子的信中写道:“我无法送你上学,但希望你长大后能理解祖父为何入狱。”

服刑期间,他因未获准出席而错过了兄长的葬礼。但是,他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声援,包括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乌拉圭前总统穆希卡,哥伦比亚前总统桑佩尔,以及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根廷人权活动家佩雷斯·埃斯基维尔等人。“释放卢拉守夜营”等社会运动持续在监狱外表达支持。

2019年,黑客曝光的司法机关内部通信显示,“洗车行动”检方与法官之间存在程序不当甚至蓄意操控,引发国际舆论批评。卢拉于2019年11月获释。出狱后,他强调:“他们以为关押一个人就能消灭一种信念,但信念是不会消失的。”2021年3月,卢拉重新获得政治权利。

2019年11月,卢拉获准出狱,身旁为其第3任妻子、社会学者罗桑杰拉·达席尔瓦,在卢拉入狱期间他们坚持每天通信。

03第3个总统任期:巴西在全球秩序中的新角色

2022年,卢拉在经历漫长政治低谷与司法打击后再次参选总统。他在竞选中直言:“我们不仅要为10月2日的胜选而努力,更要为重建和变革巴西而奋斗,而这比赢得选举本身更加艰难。”最终,他以逾6000万张选票胜出,成为巴西历史上首位三度当选总统的人。

此次胜选的政治与社会背景极为复杂。其一,巴西正从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公共卫生危机与经济衰退中艰难恢复;其二,政治极化加剧,极右翼思潮已形成广泛影响。面对这一局势,卢拉在胜选演讲中强调包容治理的重要性,他公开承诺:“我将为所有人执政,无论他们是富人还是穷人,右翼还是左翼。”这不仅是对政党间裂痕的回应,也体现其弥合社会分裂、重建政治共识的意图。

2023年1月1日,卢拉正式宣誓就职,重返国家最高权力职位。他以年逾七旬之龄,再度肩负国家治理重任,被视为极右翼博索纳罗政府时期结束的象征。尤其是在外交政策方面,卢拉政府迅速采取多边主义立场,重建巴西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角色。

2023年1月1日,卢拉参加总统履职仪式,伴随左右的有动物及妇女、原住民、儿童、非裔巴西人、性少数群体、工人、残障人士代表。

2023年3月,卢拉与摇滚乐队酷玩乐队主唱克里斯·马汀愉快交流。

2023年4月,卢拉第3任妻子罗桑热拉在上海华为研发中心试用虚拟现实设备。

2024年3月,卢拉在阿尔沃拉达宫花园内锻炼身体。

2024年5月,卢拉在飞机上视察阿雷格里港洪水灾区。

2024年5月,卢拉在国际劳动节集会上踢球。

卢拉上任以来,巴西重返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积极参与联合国安理会事务,并在2023年针对以色列-哈马斯冲突提出调解倡议。此外,巴西重新启动了亚马孙合作条约组织(ACTO),先后主办二十国集团峰会、担任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并即将举办202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卢拉在外交上的积极作为引发了外界对巴西重塑国际合作角色的期待。对于印度、南非等全球南方国家而言,巴西是多边机制中重要的合作伙伴;而对欧盟及其成员国来说,巴西则被视为连接全球南方与西方世界之间的桥梁。

2025年6月,七国集团(G7)峰会领导人合影留念。后排左起顺时针方向依次为欧盟主席冯德莱恩、英国首相斯塔默、韩国总统李在明、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印度总理莫迪、巴西总统卢拉、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加拿大总理卡尼、法国总统马克龙、墨西哥总统辛鲍姆。

然而,在最近一次访谈中,卢拉展现出罕见的沉思。他坦言,面对以特朗普为代表的民粹主义上升趋势,他感到“难以理解”。在他的观察中,民主的衰退不仅源于政治传播机制的瓦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全球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他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工人阶级不断承受社会福利削减与收入差距扩大的压力,从而动摇了民主制度的正当性根基。与此同时,他批评美国在输出民主过程中频繁发动战争,本国却面临极化政治的内在危机。他警告称,美国部分政治论述正出现类似上世纪初无政府主义的煽动色彩,进一步削弱了公众对民主制度的信任。

在气候外交领域,卢拉强调多边机制存在局限,但全球仍需合作应对气候挑战。他指出,发达国家至今未兑现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承诺的每年1000亿美元援助,而当前所需气候融资已上升至1.3万亿美元。他对部分国家履约意愿持怀疑态度,但仍主张通过对话与责任共担推动气候议题,反对任何形式的新冷战逻辑。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卢拉在乌克兰危机上持和平调解立场。他拒绝向德国出口可用于战争的导弹,并公开呼吁俄罗斯“回归政治解决路径”。他批评欧美国家在乌克兰问题上过度依赖经济制裁与军事手段,忽视了更持久的和平解决机制。即便面临美国对巴西钢铁加征关税的情况,卢拉仍主张优先通过外交方式处理争端,显示出对稳定国际秩序的高度责任感。

尽管已年届八旬,卢拉坦言不放弃2026年第4次参选总统的可能性。他曾表示,自己与美国前总统拜登不同,不会因为年龄而错失权力交接时机。卢拉多次在公开场合展现其健康与活力,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跑步视频,以及“希望活到120岁”表达其对未来的信心。距离2026年大选仍有一段时间,但凭借其在党内与社会上的巨大影响力,卢拉或将再度成为左右巴西未来发展的关键人物。

2025年5月就访华情况在北京瑞吉酒店举行记者会

2025年5月,卢拉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当下,卢拉依然积极投身其长期倡导的减贫事业。2025年6月24日,他启动了圣保罗市中心最后一片贫民区——莫伊纽贫民窟的拆迁与安置计划,并宣布将为搬迁家庭提供经济补贴。正如其支持者所言,卢拉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姿态。

2025年6月,卢拉视察圣保罗贫民窟。

本文节选自《世界知识画报》 2025年第9期

2025年

来源:世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