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桂系”铁三角指的是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三人。那么作为新桂系领头的,李宗仁到底是和白崇禧关系好一些,还是和黄绍竑关系近一些呢。其实他们三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跟李宗仁的关系亲疏程度是有变化的,是有所不同的,小编带大家来聊聊这个话题:摘要:“新桂系”铁三角指的是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三人。那么作为新桂系领头的,李宗仁到底是和白崇禧关系好一些,还是和黄绍竑关系近一些呢。其实他们三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跟李宗仁的关系亲疏程度是有变化的,是有所不同的,小编带大家来聊聊这个话题:
1.我们先来看下他们早期的共同崛起时期:
• 共同目标下的紧密合作:很早在推翻旧桂系陆荣廷的统治过程中,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三人便逐渐走到了一起,他们目标一致,关系紧密。
他们三人曾在1922年在梧州白云洞以鸡血酒盟誓,誓言“驱逐陆逆,再造桑梓”,从此结成同盟,共同为统一广西、建立新桂系而努力。
当时李宗仁为司令,白崇禧为参谋长,黄绍竑为政治主任,分工协作,各自发挥所长。
• 性格互补与相互欣赏:李宗仁性格沉稳、果断,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军事谋略;白崇禧聪明睿智、反应敏捷,军事才能出众,善于出谋划策;黄绍竑则为人热情、豪爽,善于交际和处理政治事务,且做事雷厉风行。三人性格上的互补,使他们能够相互欣赏、相互支持,共同推动新桂系的发展壮大。
2.北伐战争时期:
• 李宗仁与白崇禧的军事合作:北伐战争中,李宗仁和白崇禧作为新桂系的主要军事领导人,配合十分默契。白崇禧提出“避实击虚,先取湖南”的战略,亲率第七军昼夜奔袭长沙,以“迂回包抄”战术三日破城。李宗仁则在前线指挥作战,两人一攻一守,相得益彰,为北伐战争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也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友谊。在这一时期,黄绍竑主要负责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虽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军事指挥层面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 黄绍竑的留守与心理落差:由于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北伐前线屡建战功,名声大噪,而黄绍竑留守广西,负责后方工作,这让黄绍竑心里多少有些落寞。他担心北伐结束后,自己在桂系中的地位会受到威胁,于是多次试图让李宗仁和白崇禧返回广西,但未被采纳。这种心理落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绍竑与李宗仁和白崇禧之间的关系。
3.新桂系鼎盛及后期时期:
• 李宗仁与白崇禧的二元共治:“李白”李白绝不是浪得虚名,今天没有你我,只有李白。
随着新桂系的发展壮大,李宗仁和白崇禧逐渐成为该派系的核心领导人物,形成了二元共治的局面。黄绍竑的地位则相对边缘化,尽管他仍是桂系的重要成员之一,但在决策层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在这一时期,李宗仁和白崇禧在政治和军事上继续紧密合作,共同对抗蒋介石及其他军阀势力,多次在军事和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
• 黄绍竑的独立行动与分歧:黄绍竑在后期逐渐有了更多的独立行动,与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意见分歧也逐渐显现。
例如,在对待蒋介石的态度上,黄绍竑有时表现出更为灵活和务实的态度,而李宗仁和白崇禧则在与蒋介石的斗争中表现得更为坚定和对抗。
此外,在一些政治决策和人事安排上,黄绍竑与李宗仁和白崇禧也并非总是一致。
4.晚期:
• 李宗仁与白崇禧的矛盾与和解:1949 年,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李宗仁希望白崇禧与他一起前往美国,等待时机回到大陆与解放军和解,但白崇禧最终选择前往台湾。在台湾,白崇禧与蒋介石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李宗仁则在1965年回到大陆。尽管如此,李宗仁对白崇禧的评价依然较高,认为他在军事上是一位难得的人才。1966年白崇禧去世后,李宗仁对其评价复杂,既有对其军事才能的肯定,也有对其政治选择的不认同。
• 黄绍竑的政治转型与疏离:黄绍竑在新中国成立后,选择了留在大陆,并积极参与新中国的建设,担任了多项重要职务。而李宗仁和白崇禧则去了台湾,黄绍竑与他们的联系逐渐减少,政治立场和人生轨迹的巨大差异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
综上所述,李宗仁与白崇禧的关系在新桂系的整个发展历程中更为紧密和持久。
他们从早期的合作开始,历经北伐战争、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多次重大事件的考验,始终保持着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共同主导了新桂系的发展方向。
而黄绍竑虽然也是新桂系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但由于性格、分工、政治理念等多方面的差异,以及后期地位和角色的变化,他与李宗仁和白崇禧之间的关系相对较为复杂,亲疏程度也不如李宗仁与白崇禧之间那么紧密。
来源:黑篮色中性笔28667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