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的每一步都在证明,优秀从不是天赋的偶然,而是把 “想” 变成 “做” 的笃定!
她的每一步都在证明,优秀从不是天赋的偶然,而是把 “想” 变成 “做” 的笃定!
全文共1876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翻开她的本科履历
像打开一本
写满 “优秀” 的成长日记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
十佳团支书
连续三年三好学生
国奖获得者……
从学术深耕、社会实践
团务建设到志愿服务
她就是来自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1级本科生罗方妤
理想不是空中楼阁
而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路
从 “被敲警钟” 到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你书还是看的太少了”
大一那年
导师这句直接的评价
成了罗方妤学术路上的 “转折点”
在此之前
她以为 “认真上课、完成作业”
就是学好专业的全部
直到这句话让她猛然惊醒
“学术通关技巧”
1.不做 “复印机”,要做 “翻译官”
罗方妤的笔记永远带着 “思辨温度”,上课时遇到疑惑或不认同的观点,立刻标注 “一闪而过” 的想法,课间或办公室追着老师聊透,“不用纠结细节,但一定要把老师授课的逻辑、内容安排的理念搞清楚”。课后整理时,她会用自己的逻辑重新梳理,把课本语言 “翻译” 成自己能理解的体系。
2.从 “读懂” 到 “对话”
精读时,先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章节逻辑,随手摘录有启发的段落,旁边必写 “批注”:“这里的论证让我想到XX现象”“这个观点和XX学者的理论能呼应”。最后,用自己的话重述作者观点,再结合现实延伸——比如读《群体性孤独》时,她不仅记下 “浅尝辄止的交流无法满足现代人”,更追问 “技术发展中‘拜科学教’的隐忧”。
实践课堂,让知识长出温度
“作为传播者,不仅要传递声音
更要真正‘看见’人”
本科期间田野实践合照
1.把镜头变成 “连接的桥”
大二时,她参与打造 “南门照相馆”,从校内走到浙江舟山的海岛、湖北鄂州的乡村。为从未拍过照的老人拍肖像、在村口办 “人物影像展” 时,她发现:“摄影不只是记录,而是告诉对方‘我们看见你了’。” 这种 “介入式实践” 让她从 “外来参观者” 变成 “参与者”。和村民聊天时,她会记下他们的故事;整理照片时,她会思考 “如何让更多人看见这些被忽略的生活”。
湖北鄂州实践时,罗方妤与当地村民聊天
2.在志愿服务中 “打破偏见”
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做志愿时,她本是负责摄影,却在和盲童互动中恍然大悟:“他们不是‘被定义的群体’,只是会调皮、会害羞的孩子。”
“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真正理解‘不同’,这比任何课本都更鲜活。”
3.从 “跟着走” 到 “领着干”的思政实践
从北京延庆到江西井冈山,从 “一带一路” 沿线到浙江舟山,她从实践团成员成长为领队。
“走的地方越多,越能明白社会不是书本里的概念,则是千万人真实的生活。” 这种认知让她的实践报告里总有 “烟火气” ,不需要简单的堆砌数据,而是带着 “这些现象背后藏着什么需求” 的思考去调研。
团务管理,让集体成为 “成长共同体”
作为团支书
罗方妤带领的支部获评
“北京大学优秀团支部”
秘诀就藏在她的“换位思考”里
“如果我是团员,我想要什么?”
“团务小技巧”:
1.理论学习,有趣比 “严肃” 更重要
她建了“三学一体”学习矩阵,开展30余次专题理论学习活动从不枯燥:聊时事时,结合新传专业分析“信息传播逻辑”;学党史时,设计“红色主题桌游”让历史“活”起来。大家愿意参与,理论才能真正走进心里。”
在学院作团支书工作述职报告
2.用“明信片”架起千里桥
她联系四川大凉山、湖南常德的老师,联合新传22级本科生团支部发起两期“明信片漂流”活动,支部成员和远方学生用文字对话,“纸和笔的温度,比屏幕更能让人‘看见’彼此。” 这种简单的形式,让支部凝聚力悄然形成。
团支部成员的手写明信片
谈及未来
罗方妤说想成为
“学者、艺术家、战士和爱者”
如今
她将继续在燕园读研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专业综测双第一,直博清华!他说“只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和勤奋,差距是可以追平的”
投稿邮箱:chinaun@126.com
🔻🔻🔻来源:中国大学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