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医疗建设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的关键阶段。面对人口老龄化、智慧医疗升级和城市更新等多重挑战,医疗建筑设计不仅需满足基本功能需求,更要兼顾流程优化、人文关怀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天津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民用建筑设计咨询单位,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天津建院设计四院(医疗院)书记王秋利:探索变革期医疗建筑设计院的创新之路与未来布局
CHCC全国医院建设大会主办方赵老师 1.3.3--8.6.2.0--5.2.9.5(筑医台)
当前,我国医疗建设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的关键阶段。面对人口老龄化、智慧医疗升级和城市更新等多重挑战,医疗建筑设计不仅需满足基本功能需求,更要兼顾流程优化、人文关怀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天津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民用建筑设计咨询单位,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医疗设计院多年来秉持“做专、做细、做精”的原则,通过一系列关键决策与标志性项目,成功实现了从传统设计向全周期综合服务模式的跨越。
本期采访围绕其发展历程、技术变革预判、国际化机遇以及团队建设策略,深入探讨医疗建筑设计院的创新实践与未来思考。
王 秋 利
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医疗设计院书记
QUESTION.
问题一
医疗设计院秉持“做专、做细、做精” 原则,逐步构建起全寿命周期一体化服务体系。在过往发展中,有哪些关键决策或标志性项目,有力推动了设计院从传统设计迈向综合服务模式?
ANSWER.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成立于1952年,现已发展成为技术实力雄厚、人才济济的天津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民用建筑设计咨询单位。2000年前后,我们承接了天津市人民医院一期工程。该项目在天津地区率先引入“医疗街”概念,通过串联各个医疗功能模块,彻底改变了以往医院分散布局、流程冗长的状况,实现了集中、高效的空间组织,极大提升了医疗环境与就诊体验。
2003年“非典”之后,我们深刻意识到医疗建筑专业化的迫切性,因此成立了专门的医疗设计院。这一决策标志着我们真正将医疗建筑设计作为重点方向,持续深耕和积累专业能力。
2015年,我们在滨海新区肿瘤医院项目中实现了技术整合与协同设计的重要突破。该项目采用“同步一体化”设计模式,将所有医院涉及的专项一体出图,大幅减少了后期变更,体现出极高的专业精细度和跨专业协同能力,成为我院医疗专项设计走向精细化的重要里程碑。
近年来,我们进一步拓展服务链和业务模式。例如,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项目,作为国内首批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代表了国家战略与地方医疗资源的深度融合,建成以后,对我国中医发展及在世界上提高中医的引领作用,会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以设计为主体开展联合体EPC项目,如天津市总医院门急诊楼工程,充分发挥设计主导在建设全过程中的优势,实现了全专业一体化整合与精细化管理。
此外,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全过程咨询项目,是我们服务模式创新的又一体现。该项目涵盖前期咨询、设计、招标代理、项目管理及后期审计与归档等全过程咨询服务,有效帮助业主方优化资源、节约成本,尤其在老旧医院改造类项目中显示出显著优势。
这些项目和决策,不仅推动我院实现了从传统设计到综合服务模式的转型,也逐步形成了涵盖咨询、设计、工程管理等多环节的一体化服务能力,为医疗建筑领域的高质量建设和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QUESTION.
问题二
从“十五五”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来看,您认为医疗建筑设计行业将面临哪些颠覆性的技术变革或理念革新?设计院在预判和把握这些趋势上,有哪些战略性的布局和准备?
ANSWER.
从“十五五”乃至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医疗建筑设计行业将迎来多方面的深度变革,既包括社会结构和需求变化带来的挑战,也涵盖技术革命和理念创新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首先,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推进,尤其在发达城市和区域,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当前我国的适老化设施建设与未来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同时,老年病专科医院的建设、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的建设与改造,以及全面提升医疗空间的适老化设计水平,将成为行业必须面对并重点突破的方向。
其次,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深入,既有医院的改造与功能提升已成为医疗建筑领域的重要议题。不同科室、病房及诊疗区域都面临优化流程、改善环境、提升效率的现实需求,这也要求设计理念从“以空间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更加注重患者体验和医疗效率的平衡。在技术层面,医疗技术的快速迭代,正不断重构诊疗流程与空间形态,也会产生更多新需求。
另外,人工智能(AI)、机器人、5G/6G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正在改变医疗服务的模式与体验,也将深刻影响医疗建筑设计,产生更大的模式颠覆和创新。从设计方法论角度看,AI 辅助设计已在方案创作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它能快速给出各种可能方向的探索,大幅提升了创作效率和多样性。此外,基于大数据和云平台的知识获取与应用,使得设计过程能够更高效地吸收跨学科知识,实现数据驱动的决策优化,这对传统设计流程而言是一种范式层面的颠覆。
QUESTION.
问题三
在国际化视野下,您认为中国医疗建筑设计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是什么?设计院是否有参与国际医疗项目的计划?
ANSWER.
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机遇,在于已积累了一套高效益、可持续的医疗建筑建设经验。根据统计,我国人均寿命已达到79岁,一线城市甚至超过82岁,这意味着我们以相对较低的投入,实现了与许多发达国家相当甚至更优的全民健康水平。这背后是我国医疗技术、后勤保障的有效支撑,也反映出我们在医疗资源配置、流程优化和建筑设计等方面所具备的显著优势。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尤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将这些经验推向世界,为更多地区带来切实的福祉。我们公司成立了国际事业部,正在跟东南亚地区、中亚地区洽谈接触。我们将输出高质量的设计与服务,让更多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受益。
QUESTION.
问题四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如何打造一支既懂医疗专业知识,又掌握前沿设计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复合型团队,以适应未来发展?
ANSWER.
目前,我们团队规模约80余人,始终坚持以知识整合与共享为核心,积极吸纳不同领域的专业见解与方法,推动每位成员向复合型人才发展。我们专注于“做精做专”医疗类项目,强调医疗、设计、管理等多方面知识的深度融合,并通过与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深入一线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流程、患者行为模式以及空间环境需求,确保设计方案切实可行。同时,在沟通中传递建筑设计与安全管理理念(如消防、抗震、通风空调等),帮助医护人员理解设计背后的必要性。
面向未来,我们正在探索“设计即服务”新模式,从“图纸交付者”向“医疗空间价值顾问”转型,提供涵盖战略定位、功能策划、建设实施到运营评估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通过数据分析与使用后评估(POE),持续反馈优化设计策略,真正实现“设计创造价值”。这一转型要求团队不仅具备医疗专业知识和设计技术,还需掌握数据分析、项目管理和运营评估等综合能力,从而进一步驱动复合型团队的构建——例如,通过POE过程,团队成员能直接从医院运营数据中学习,迭代设计理念,提升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们筹划的公益活动(如普及医院环境安全知识)也与全生命周期服务中的运营评估阶段相呼应,增强公众安全意识,同时为团队提供更多实地洞察的机会。通过这些举措,我们不断强化团队的综合能力,促进医疗建筑设计与使用体验的协同发展,确保团队能灵活应对未来行业变革与市场需求。最终,这种以“设计即服务”为核心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团队的价值输出,还推动了可持续的创新与适应能力。
面对“十五五”及更长远的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唯有持续“做专、做细、做精”,以开放心态拥抱变革,以深度融合驱动创新,方能在这场深刻的行业变革中引领潮流。天津建院医疗设计院的实践与思考,不仅为其自身规划了清晰的发展路径,也为整个医疗建筑设计行业如何迈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天津样本”与创新思路。他们的探索之路,正是中国医疗建筑走向现代化、人性化、国际化的一个生动缩影。
《领军者》系列
正宇恒新集团总裁王芳:破局医院建设行业调整期,聚焦下沉与智慧化新机遇
蓓安科仪董事长万里峰:在“十五五”变革浪潮中寻求医院物流发展新机遇
欧尼克总经理董荣:用四维卡位领跑医疗建设新赛道
来邦董事长潘莉:以技术+生态驱动未来市场三大增长极
( CHCC2026全新起航 )。
相约天津 精彩再续
2026年5月23-25日,第27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暨国际医院建设、装备及管理展览会(CHCC2026)将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办。
本次展览策划逻辑全面升级,在延续覆盖医院建设采购全流程的基础上,更聚焦用户真实使用场景和需求匹配,10万平米展示空间创新布局运营效率提升、专用系统创新、室内环艺提升、建筑集成创新、功能空间创新、手术系统创新、AI技术创新、病区品质提升等8大主题馆、40大核心展区,覆盖医院规划设计、机电系统、装饰装修、医用专项、医疗设备、医用机器人、智慧医院、后勤运维等全场景解决方案,实现从“供给端产品展示”到“需求端场景适配”的核心转变,通过具象化产品系统与场景化空间集中呈现,更贴近用户实际使用视角,助力快速匹配需求、提升参展效能。
“十五
来源:健康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