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恩会晤普京后反复擦拭专座,外媒猜朝鲜“清除DNA”防泄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5 13:16 1

摘要:镜头里,普京和金正恩握手道别,气氛看着挺融洽,可没等现场工作人员完全清场,一段视频就悄悄在网上传开了。

2025年9月3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里,朝俄两国领导人的会晤刚结束。

镜头里,普京和金正恩握手道别,气氛看着挺融洽,可没等现场工作人员完全清场,一段视频就悄悄在网上传开了。

不是会晤成果,也不是领导人发言,而是朝鲜随行人员围着金正恩刚坐过的椅子忙个不停。

这段视频是俄罗斯记者拍的,传到社交平台后,外媒一下子炸了锅:朝鲜这是在干啥?难道擦椅子不是为了干净,是怕留下金正恩的DNA?

要知道,这场会晤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要活动,三方都很重视。

按说会晤结束后收拾场地很正常,可朝鲜团队这么细致的擦拭,实在超出了普通清洁的范畴。

这背后到底是单纯的安全习惯,还是真像外媒猜的那样,在防着什么人偷取生物信息?

从视频里能清楚看到,朝鲜工作人员擦椅子的方式特别讲究。他们用的白布不是随便拿的,擦的时候先横着擦一遍,再竖着擦,连扶手内侧这种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都反复蹭。

不光是椅子,金正恩和普京中间的茶几也没放过,从桌面到桌腿接触地面的部分,都被仔细擦了一遍。

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15分钟,期间有俄方人员过来问要不要帮忙,还被朝鲜工作人员礼貌拒绝了。

最后擦完,负责清洁的两个人还对着椅子和茶几检查了半天,确认没遗漏才离开。

有做过国际峰会安保的人看完视频说,这根本不是普通打扫,明显是冲着“擦掉痕迹”来的,尤其是人体可能留下的皮屑、指纹这些看不见的东西。

视频传开后,CNN直接发了篇报道,标题就问“朝鲜是在抹掉金正恩的DNA吗?”。

他们解释说,现在的技术特别厉害,哪怕是椅子上沾了一根头发、一点皮屑,只要拿到实验室里检测,就能提取出完整的基因信息。

今年8月国安部还提醒过,境外有些势力就盯着这类生物信息,想通过这种方式搞窃密。这么一看,外媒的猜测好像也不是没道理。

面对外界这么多猜测,朝俄双方却都没表态。朝中社发的新闻里,只说会晤谈得很顺利,两国会加强合作,压根没提擦椅子这事儿;俄罗斯媒体虽然发了视频,但也没加任何解读,就像只是拍了个普通的现场画面。

其实朝鲜在外交场合做这类防护,不是第一次了。早几年2018年板门店会晤的时候,他们就有过类似操作。

当时金正恩和文在寅见面,朝鲜团队提前给座椅喷消毒剂,连会场的空气都用设备消了毒,还特意给金正恩准备了专属的杯子和笔,全程不用当地的东西。

金正恩文在寅

到了2019年越南河内会晤,细节更细了,当时金正恩在会场外抽烟,烟蒂刚灭,他妹妹金与正就马上过去把烟蒂收走了,全程没让别人碰。

后来还有报道说,朝鲜代表团连饮用水和餐具都是自己带的,吃饭喝水都用自己的东西,就怕留下一点痕迹。

再到这次北京会晤,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操作更系统了:从会晤前检查场地,到会晤中盯着接触过的物品,再到结束后全面清洁,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跟之前比起来,整个流程成熟了不少。

除了这些现场操作,朝鲜在硬件上的准备也很到位。

之前《日本经济新闻》就报道过,金正恩出访时坐的专列里,有一个专门的厕所,这个厕所里的所有东西,从纸巾到废弃物,都有专人盯着,不会随便处理,更不会留给别人接触的机会。

甚至有消息说,在一些重要的双边会晤前,朝鲜还会跟对方协商,把“领导人专用物品的处理权”写进会晤的附加条款里,比如坐便器只能由朝鲜工作人员操作,用完后相关物品要由他们带走。

这种把防护需求变成制度性约定的做法,能确保不管到哪个国家,防护标准都不会降。

有意思的是,这些防护措施慢慢不只是为了安全,还成了一种“政治信号”。

比如板门店会晤时喷消毒剂,河内会晤时收烟蒂,再到这次北京会晤擦椅子,这些能被媒体拍到的操作,其实是在对外传递一个信息。

朝鲜对领导人的安全看得比什么都重,任何可能的风险都不会放过,在朝鲜的语境里,这种细致到“较真”的防护,也是在强化“领袖不可侵犯”的认知。

老百姓看到国家这么重视领导人的安全,也会更直观地感受到“领袖安全和国家安全是绑在一起的”。

所以这些操作不只是安保手段,还带着政治传播的意义。

其实不光朝鲜,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也很在意生物信息的保护,只不过做法不一样。

比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每次出访都会带着一个“移动厕所”,用完后里面的东西会由特工专门打包,直接运回俄罗斯,不会留在当地处理。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更直接,他用过的水杯、餐具,要么当场销毁,要么让秘书彻底清洗后带走,绝对不会留下唾液样本。

这些做法的核心逻辑都一样:怕生物信息被对手拿到,变成攻击自己的武器,但风格差别很明显:俄罗斯喜欢“悄悄搞”,所有处理过程都保密,外界很少能看到。

美国靠制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流程,从物品使用到销毁都有标准。

朝鲜则更“公开”,防护操作常被媒体拍到,反而形成了一种“威慑效应”,让别人知道自己防得这么严,也就不敢轻易打主意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朝鲜没加入国际上的生物识别标准组织,但他们的操作其实跟国际上的一些原则是对得上的。

比如国际上有个标准叫ISO/IEC19792,里面提到“要尽量减少生物痕迹的残留”,朝鲜擦椅子、收烟蒂的做法,其实就是在落实这个原则。

很多国家的安保团队都会这么做,不一定完全照着国际标准来,但会参考里面的核心要求,再结合自己的情况调整。

这说明不管制度和文化有多大差异,在“保护领导人生物信息”这件事上,大家都认可一些通用的规则,这些规则超越了政治制度的不同。

为啥各国都对领导人的生物信息这么紧张?关键是现在的技术太厉害了。

只要拿到一点生物样本,比如一根头发、一滴唾液,实验室就能分析出很多东西: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性病,平时吃什么药,甚至能推断出最近的身体状态好不好。

更让人担心的是,有些技术还能根据基因信息“定制”攻击手段。

国安部之前就警告过,境外有些势力在研究针对特定基因的生物武器,要是领导人的基因信息被拿到,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保护生物信息,本质上是在防这种“看不见的威胁”。

并且现在生物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生物信息慢慢成了国家主权的一部分,就像领土、领海一样,不能随便让别人侵犯。

各国通过不同的防护措施,其实都是在争夺这个“新领域”的主动权,确保自己在生物安全上不被动。

不过朝鲜的这些做法,也暴露了一个问题:现在全球在生物安全上还没有统一的规则。

虽然有《禁止生物武器公约》,但这个公约没有有效的核查机制,比如美国一直反对建立专门的核查机构,它在海外的生物实验室也经常被质疑。

这种“没有规矩可依”的情况,让各国只能自己想办法保护自己。

朝鲜搞细致的擦拭,俄罗斯带移动厕所,美国销毁水杯,其实都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没有全球统一的标准,只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来防风险。

未来怎么建立一套大家都认可的生物安全规则,还是个大难题。

结语

现在这个时代,DNA不再只是医学研究的材料,还可能变成“看不见的武器”。

各国领导人的生物信息保护,也不再是简单的安保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利益的大事。

朝鲜的做法或许看起来特殊,但本质上和其他国家一样,都是在应对这个时代的新挑战。

往后,随着技术越来越先进,生物安全的竞争可能会更激烈。

怎么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又不影响国际合作,怎么建立一套全球都认可的规则,这些都需要各国慢慢探索。

而这次擦椅子引发的讨论,或许能让更多人意识到:生物安全,已经成了21世纪国家安全里不能忽视的一环。

来源:壹知眠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