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扶眉战役胜利76周年的重要年份。在这一特殊历史节点,承蒙宝鸡市关工委、眉县关工委的鼎力支持,使扶眉战役系列丛书第四卷《红色英模》得以顺利出版,终于圆了我多年的夙愿。在此,我谨向为本书出版给予大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
大家中午好!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扶眉战役胜利76周年的重要年份。在这一特殊历史节点,承蒙宝鸡市关工委、眉县关工委的鼎力支持,使扶眉战役系列丛书第四卷《红色英模》得以顺利出版,终于圆了我多年的夙愿。在此,我谨向为本书出版给予大力支持的市、县关工委及各级领导、相关单位,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我是一名退休教师,曾担任小学校长十余年。1986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使我萌生了为扶眉战役烈士寻踪正身的想法。自此,这份初心便成了我四十载的坚守。从1997年4月出版纪念馆建馆以来首部史书《难忘的扶眉战役》,到2013年退休后便加快创作节奏,于2015年9月推出6万字的《红色英模》初稿,每一步都凝聚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
随着扶眉战役英模事迹挖掘的不断深入,采访范围也从解放军档案馆、军战史馆,延伸到随军记者、战役亲历者及革命后代。这段历程充满艰辛:曾啃着干馍、喝着凉水赶路,也曾因奔波露宿街头;面对过冷嘲热讽,遭遇过不解质疑,但每当听到一个个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所有的苦累都化作了坚持的力量——哪怕只有一丝线索,也要追根溯源,为烈士还原真实的英雄形象。
在旬邑县寻访人民功臣周凤祥烈士事迹时,我找到其侄子周小荣。他告诉我,周凤祥从宝塔小学毕业后投身革命,牺牲时担任三十团二营教导员。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为其颁发“人民功臣”纪念章与烈士证书,家人前往罗局镇迁葬时却未能找到坟墓。为了不让年迈的祖父母伤心,家人用陶瓷罐装满烈士牺牲地的热土,回乡安葬;直到1958年迁葬旬邑县烈士陵园时,打开棺木才发现无遗骨,这段隐情才得以揭晓。听闻此事,我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解放,竟连完整的尸骨都未能留存,这份牺牲令人动容,更让我坚定了记录历史的决心。
还有一次,为还原十二师在扶眉战役的战斗历程,我三次前往西安市小北门干休所拜访咸阳军分区原司令员王生才,均未能见到本人;查阅档案无果后,又找到十二师师长郭宝珊之子郭建民,却得知其父未留下相关资料。最终,我遵照门卫提示,在干休所门外等候,终于在王司令员散步时见到他。老将军动情讲述十二师的战斗细节,才让这段珍贵史料得以完整呈现。
回望这四十年,采访是对自我的教育,更是心灵的洗礼;编撰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思想的升华。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九十高龄的人民功臣、战斗英雄——王文贵首长,他在子女陪同下亲临会场;支前模范赵栋学之子赵周荣、地下党员李世芳之孙女李倩都来到现场。在此,我向各位英雄及革命后代,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鞠躬)
同时,再次向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达最衷心的感谢!(鞠躬)
作者侯省彦
侯省彦,陕西省眉县人。凤翔师范九一级学生,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百姓学习之星”、陕西省“最美五老” “陕西好人” “2024年岗位学雷锋标兵”,宝鸡市“百姓学习之星”,宝鸡市优秀讲师、宝鸡市中共党史专家库专家,“宝鸡好人”,曾荣获宝鸡市关工委“功勋奖”和中共宝鸡市委精神文明办、宝鸡市关工委联合颁发的“突出贡献”奖状以及奖章。其事迹《陕西日报》《陕西关心下一代》杂志,《各界导报》《宝鸡日报》连续报道,中央以及省市县广播电视台连续播放,并载入《宝鸡市关工委志》《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志》《凤师校友名人100》文集。
来源:扶眉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