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世宣言!严凤英丈夫王冠亚:安徽黄梅戏并非不可逾越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4 07:13 1

摘要:1991年黄州会议上,一位白发老者的发言震惊四座——他竟是严凤英丈夫王冠亚,公开呼吁打破黄梅戏神话。

1991年黄州会议上,一位白发老者的发言震惊四座——他竟是严凤英丈夫王冠亚,公开呼吁打破黄梅戏神话。

1991年10月4日,湖北黄州。首届湖北黄梅戏理论研讨会的气氛正热烈。一位清瘦老者缓步上台,语出惊人:“安徽黄梅戏不是不可以逾越的,严凤英也不是不可以逾越的!”

台下顿时鸦雀无声。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的丈夫、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一级编剧王冠亚。作为黄梅戏权威人物,他的这番话犹如投下一枚重磅炸弹。

01 惊人论断,大家胸怀

王冠亚没有停留在口号上,他进一步阐释:“严凤英是个现象,不是一个人,她后头有一大批人,是一大批人的聪明才智体现在一个演员身上。”

这种高屋建瓴的见解,展现了真正艺术家的胸襟豁达。他没有将妻子神化,而是客观指出黄梅戏艺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对湖北黄梅戏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湖北黄梅戏到了形势喜人,形势逼人这么一个阶段了。”他列举了《钱锁怨》、《於老四与张二女》等剧目晋京演出,称其为“拉开了黄梅戏回老家的序幕,是第一个里程碑”。

02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王冠亚回顾了安徽黄梅戏的发展历程:“我们搞了三四十年。我们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一个戏一个风格,一个剧团一个风格。”

他特别强调风格形成的自然过程:“风格不是哪个讲了,然后再按那样去干,而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且风格也不是一次完成的。”

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为湖北黄梅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不赞成盲目模仿,而是鼓励湖北走出自己的特色:“湖北黄梅戏就应该搞出一个好戏,能够有像《洪湖赤卫队》那样的影响。”

03 人才培养,关键所在

王冠亚特别重视青年演员的培养,他指出:“戏曲是综合艺术,但最后要靠演员来体现,同一个戏不同演员演就是不一样。”

他眼光长远地说:“培养演员,宝塔尖只有一个,但宝塔基座应当宽。有了后起的青年演员,湖北黄梅戏发展就有了保障。”

这种高瞻远瞩的人才观,对今天的艺术传承仍有重要启示。他不只看重明星演员,更关注整个艺术生态的建设。

04 实践真知,渐变之道

王冠亚分享了几十年来安徽黄梅戏发展的宝贵经验:“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有一百多个大小戏,是四十多年全体创作人员集中智慧一步一步地、一个戏一个戏地形成的。”

他提出创新的“渐变论”:“在改革上要渐变,不要突变,每个编、导、演、音、舞美每天都在继承,都在创新。有时看起来似乎没变,实际在变。”

这种稳扎稳打的艺术发展观,对当今急于求成的文艺界无疑是一剂良药。

05 湖北实践,印证预言

王冠亚的预言没有落空。这些年来,湖北黄梅戏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

湖北省实施了“以系统工程的规模发展湖北黄梅戏”的战略,从院团建设、剧目创作、人才培养、艺术改革等方面全面推进。

黄冈市艺术学校自1985年成立以来,“先后培养了数百名黄梅戏专业人才,其中一部分学生已经成为各黄梅戏院团的艺术骨干。”

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排演的《天仙配》“在导演手法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在表演上进行了新的开掘”,获得观众和专家的好评。

06 历史回响,现实启示

今天重温王冠亚30多年前的讲话,仍能感受到其远见卓识和艺术勇气。

作为严凤英的丈夫,他没有被感情蒙蔽艺术判断;作为安徽黄梅戏的代表人物,他没有固守地域局限。这种博大胸怀和科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王冠亚本人也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不仅是编剧,还导演了黄梅戏舞台剧《红楼梦》、《西厢记》等,创作改编了电视连续剧《西厢记》、《貂蝉》、《桃花扇》等计17部70集电视连续剧,“多次获大众电视‘金鹰奖’和‘飞天奖’,以及美国南海金猴奖。”

07 艺术传承,薪火相传

王冠亚对严凤英的深情也令人动容。严凤英去世后,他“一生守候着与严凤英的感情,终身未娶,并为整理严凤英艺术生平做了大量工作。他创作了42万字的长篇传记文学《严凤英》,以及同名广播剧和电视连续剧。”

但他没有沉溺于个人情感,而是将对妻子的爱升华为对黄梅戏艺术的奉献。这种情之所钟与艺术追求的统一,展现了一代艺术家的高尚情操。

---

三十多年过去了,王冠亚先生已于2013年4月16日在合肥逝世,享年84岁。但他那富有真知灼见的发言仍振聋发聩。

在各地争抢名人故里、争辩艺术源流的今天,王冠亚那种虚怀若谷、兼收并蓄的气度,犹如一股清流。

黄梅戏的发展,需要的不是固步自封的“保护”,而是更多像王冠亚这样有胸怀、有眼光的艺术家。

艺术无疆界,真正的传承在于创新而非守旧——这或许是王冠亚留给我们的最珍贵遗产。

来源:哲学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