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科尔沁区:白鹅“振翅飞” 唱响“致富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5 15:04 2

摘要:近年来,通辽市科尔沁区庆和镇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资源禀赋,以白鹅养殖为突破口,成功打造了一条集养殖、孵化、屠宰、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致富,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通辽市科尔沁区庆和镇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资源禀赋,以白鹅养殖为突破口,成功打造了一条集养殖、孵化、屠宰、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致富,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走进庆和镇南发村村民肖鹏的庭院,“引吭高歌”的大白鹅们悠闲地发出清脆的“鹅鹅鹅”。肖鹏正忙着收拾鹅棚。

肖鹏说:“我已经养了5年鹅,今年目前进了两批,共7000只鹅,第一批进价9元一只,第二批进价10元一只。目前售价近70元一只,出栏周期70多天。这养鹅挺省事,也不累,还不耽误别的活,卖鹅时还有收鹅的开车来收。五年下来,平均每年能挣10多万元。”

据了解,南发村的村民们积极养殖白鹅,源于村党支部书记张伟利用爷爷年轻时栽下的千亩林地,发展林下白鹅养殖,同时鼓励村民利用自家庭院进行养殖。“林下养鹅+庭院养鹅”双模式发展的创新举措,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还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庆和镇南发村党支部书记张伟介绍:“每年,这些养殖户可出栏白鹅高达25万只,且每年可饲养3批次,每批次在70~75天即可出栏。白鹅养殖成本低廉,而利润却很高,每年每户能增加收入4000余元。”

说话间,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地映入眼帘,林间不时传来鹅群的欢快叫声。把鹅养在林地中,实行生态放养,林间杂草成了鹅的天然绿色饲料,在节省饲料成本的同时,解决了杂草清理问题,鹅粪还能成为树木优质的肥料。张伟说:“林下散养场地大、环境好,鹅可以自由生长,肉质更鲜美。我们村在养殖季节五月初到十月初,鹅的存栏量能达到10万余只,目前还建成了17亩的种鹅基地,今年想打造种鹅4000只。”

为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降低农户养殖风险,庆和镇党委政府积极帮助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在南发村白鹅养殖的带动下,永合屯村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成立了白鹅孵化合作社,并盘活原有老村部,建设了年可孵化白鹅30万只的孵化厂。同时,通过“村党支部+企业”的模式,投资500万元建设了年可屠宰100万只的白鹅屠宰场。

庆和镇永合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郭春成说:“我们这些龙头企业的入驻,不仅为养殖户提供了便捷的孵化、屠宰等服务,还解决了销售难题,确保了养殖户的收益,还能增加村集体收入,每年大约能有10万元。”

在产业链不断延伸的同时,庆和镇还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在成熟的肉鹅养殖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蛋鹅和种鹅养殖,成功注册了“小村长大鹅蛋”品牌。“我们‘小村长大鹅蛋’这一品牌的成功打造,不仅提升了庆和镇白鹅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为养殖户带来了更高的附加值。”庆和镇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崔广河介绍说。

据了解,2018年,庆和镇党委政府将白鹅养殖产业确立为全镇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党员示范先行、群众普遍参与、合作社组织带动”的方式,积极推动鹅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近两年,庆和镇党委政府利用乡村振兴项目的收益资金给监测户发放鹅雏。2024年为全镇监测户及收入下降户发放鹅雏一万只,2025年聚焦两年以上未风险消除的重点户发放鹅雏3420只,帮助他们发展庭院经济,村里养鹅大户还传授养殖经验。如今,白鹅养殖产业已经成为庆和镇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截至目前,庆和镇全镇规模化养殖户已达10户,庭院养殖户更是多达520户。下一步,庆和镇将通过巩固基础、拓展链条、强化联动,推动白鹅养殖产业向提质增效迈进,让“小鹅苗”长成“大产业”,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张思敏)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