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查中国留学生!名校被曝用中文上课,同学拒绝说英文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5 14:58 1

摘要: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的某间教室里,灯光明亮,老师激情澎湃,PPT上色彩斑斓。台下,同学们各个蓄势待发,笔记本电脑叮叮咚咚,仿佛下一秒就能爆发出创意的火花。

原创吃饭大王英伦大叔

2025年09月05日 01:34英国

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的某间教室里,灯光明亮,老师激情澎湃,PPT上色彩斑斓。台下,同学们各个蓄势待发,笔记本电脑叮叮咚咚,仿佛下一秒就能爆发出创意的火花。

结果,当老师把问题抛向中国留学生时:“你们怎么看待这个设计思路?”——空气瞬间凝固。

只见几位中国留学生露出“标准三件套”:茫然凝视,礼貌微笑,和身边人小声咯咯笑。全班陷入长达几十秒的沉默。

老师面带尴尬,其他同学翻白眼,这场景,简直像大型“社死”综艺节目。

这,就是近日《每日邮报》报道的一幕。

一名来自泰国的国际学生,目前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就读传播设计专业。他说自己当初非常兴奋,因为这所学校号称是“澳大利亚最顶尖的设计学院”。

“我本以为一切都会很棒。”他告诉《每日邮报》。“老师很棒,设施一流,大多数同学也非常优秀。但有一部分人彻底破坏了氛围。”

这位学生表示,他震惊地发现一些中国同学“英语水平非常低”,与严格的签证及入学要求完全不符。

“班上有一群中国留学生,他们不会、也拒绝讲英语。老师问他们问题时,他们只是茫然地盯着老师,然后对身边的同学笑笑、咯咯笑。”

“这实在太令人沮丧了。全班不得不等他们开口回应,有时候老师不让他们走,非要他们回答,但全场就陷入长时间的寂静。”这位泰国学生愤怒地说:“我自己也是国际学生,我必须通过英语水平考试才能拿到签证。但现在我却和这些‘白痴’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太不公平了。”

1

“现金奶牛”们的秘密:英语?那不重要

众所周知,中国学生是澳大利亚大学最喜欢的“座上宾”。为什么?学费够高,数量够多,消费能力强。一句话:没有中国留学生,澳洲大学的财务报表可能不怎么好看。

于是,在入学标准上,哪怕政府喊着“雅思至少6分”,哪怕官网写着“严格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总会有那么一部分“神奇的学生”轻轻松松混进来。

有人调侃:澳洲大学招生就像某宝店铺。

澳洲本地生=“VIP金卡会员”,收费1万澳元一年;

中国留学生=“至尊黑卡大客户”,收费6万澳元一年。

至于英语水平?交了钱,就是爷。

报道中这位泰国留学生还补充道,自己的一位朋友被分配到的小组成员,完全不知道作业主题,直接把“ChatGPT生成的未编辑文本”贴到作业里。

“传播设计就是关于沟通的。这是课程的名字!即使有人是天才设计师,如果不能解释作品,也拿不到高分。课堂讨论和学习过程和最终作品一样重要。”

有传言称,一些学生把整个作业都外包出去,这让他感到“失望和被不公平对待”。

他质疑道:“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艺术与设计学院之一,为什么要招这些学生?是不是大学只是把他们当成‘摇钱树’?我和朋友开玩笑说,国际学生才是澳大利亚经济的真正‘发动机’。”

悉尼大学工程专业二年级学生 Peter James Cruz 也有类似遭遇。他说自己经常被迫“独自扛起”小组作业,并“收拾大多数的烂摊子”,因为队友根本不会用英语交流。

“我知道翻译工具越来越先进,但那只是拐杖,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掌握语言才是关键。”Cruz说。有一次,他的小组里有一位完全不会说英语的学生,直接用ChatGPT生成了作业部分。

由于大学明令禁止AI作业,他只好亲自重写。

2

教育还是生意?

更刺耳的问题是:这些学生到底是来学习的,还是来送钱的?根据报道,中国学生每年为澳洲高等教育贡献数十亿澳元。

甚至有学生调侃:“澳洲的房价上涨,可能也得感谢我们这些国际学生。”一句话:教育已经异化为生意。大学看学生,不是看学术潜力,而是看银行卡余额。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不是歧视?是不是在挑中国学生的毛病?

但Cruz强调:“这不是种族问题,而是能力问题。大多数学生很优秀,但确实有一小部分人,既不会说英语,也不会做作业,却硬生生占了位置。”这才是最让人心塞的地方。

因为,这群“语言黑洞”不仅拖累自己,还会把整个国际学生群体都贴上“负面标签”。原本勤奋、优秀、努力拼搏的中国学生形象,被他们一手毁了。

于是,澳洲本地人看到的是:“哦,中国留学生=不会讲英语=只会交学费。”

此外,前段时间还有一个这样的报道,在墨尔本大学,一门经济学课程因使用中文教学,引发争议,甚至导致一名本地学生愤而退学。

事情的主角是一位名叫哈利(Harry)的澳洲本地学生,今年年初刚刚开始他在墨大商学院的学习旅程。按课程安排,他需要修读一门“经济学入门”课,其中包括每周的辅导课,主要用于和导师、同学讨论课堂内容。

但哈利发现,他所在的小组情况有点特殊:班上大约20人几乎都是中国学生,彼此间习惯用中文交流,就连授课导师也是中国人。哈利表示:“他们提问经常直接用中文,导师也用中文回答。问题是——没人告诉我到底说了啥,我完全听不懂,只能坐那儿当空气。”

更令他挫败的是,这种“听不懂的尴尬”并非偶发,而是每节课都在上演——导师总有一部分时间会用中文与同学们交流。而哈利作为班上唯一的白人学生,也因此感到格外孤立,连学习都受到影响。

他承认,自己其实本可以主动问一句“你们刚刚在说什么?”相信对方也会乐于解释,但他还是觉得:“在英语国家,这样的教学方式说不过去。”

3

教育的悲哀与警醒

尽管问题频频,中国仍然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不过,最近一份政府报告显示,澳大利亚可能会寻求“多元化”,印度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正成为新的重要市场。

今年3月,政府提高了国际学生的英语门槛,将雅思(IELTS)最低分数从5.5提高到6.0(6分被认为是“合格”,7分是“良好”,8分是“非常好”)。

但许多学生认为,这样的改变“微不足道”,不足以解决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通过英语考试才能拿到签证。但有些同学几乎完全不会交流。”一名学生愤怒地说。

“这是绝大多数大学的问题,根源是贪婪的大学把高等教育商品化。”一位评论者写道。“这是绝对的耻辱,正在削弱国家的实力,却让少数人的口袋鼓起来。”

RMIT在给《每日邮报》的声明中表示:“所有学生在入学时都必须提供英语水平证明,并达到最低学术要求。”

“国际学生可以通过被认可的英语考试成绩、语言培训机构证明,或合格学历来满足要求。同时,还必须符合澳大利亚政府签证规定。”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后果是什么?

学术声誉下滑:世界会逐渐发现,所谓的“澳洲名校”,不过是金钱换来的“速成文凭”。

国际学生形象受损:真正努力的留学生被拖累,平白无故背上骂名。

本地教育资源被稀释:教学质量下降,本地学生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被牺牲。

教育的意义,从来不只是赚钱,而是培养人才。可当教育彻底商品化,大学的校训只剩两个字:“收钱”。

“更优秀的学生,才有更优秀的毕业生,也才能带来更好的澳大利亚。”

这句话,看似对澳洲说,其实对全世界都适用。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